摘要:我國經濟貿易和物流業的快速發展需要有良好的環境。文章提出為提升我國國際物流業的競爭力,在發展物流業基礎設施和物流運作的基礎上,還應該建設物流業發展的“軟環境”,其中包括物流仲裁環境。我國國際物流仲裁機構應該考慮設立在國際物流發達的口岸地區,還需要培育一支高水平的仲裁員隊伍。
關鍵詞:國際物流;仲裁機構;物流口岸;競爭力
中圖分類號:F74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100(2008)05-0005-03
Abstract: A good environment is necessary for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conomy, trade and logistics industry. It is brought forward that the soft environ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ogistics industry, logistics arbitration included, should, based on the evolution of logistics infrastructure and operation, be constructed to improve its competitiveness. Should be established in port areas boasting developed international logistics industry; and competent and qualified arbitrators should be trained as well.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logistics; arbitration organization; logistics port; competitiveness
我國《國家標準物流術語》對物流的定義是:物品從供應地向接收地的實體流動過程。根據實際需要,將運輸、儲存、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配送、信息處理等基本功能實施有機結合。國際物流就是不同國家(地區)之間的物流。對于物流還有其他一些定義,但其重點不是突出物流的功能,而是突出管理理念。因此,只有用我國給物流所下的定義,才能說明物流可以形成一個產業。根據物流的基本功能,物流合同可相應地分為運輸合同、儲存合同、裝卸合同、搬運合同、包裝合同、流通加工合同、配送合同、信息處理合同等。物流合同是物流服務提供者與接受者之間就運輸、儲存、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配送、信息處理等基本物流活動的一項或幾項達成的協議。根據物流合同所覆蓋的功能范圍,可將物流合同分為綜合性物流合同和單一性物流合同。所謂綜合性物流合同,是指物流服務商提供包括物流系統設計和管理、運輸、倉儲、包裝、裝卸等幾項功能在內的一攬子物流服務而訂立的合同。所謂單一性物流合同,是指僅僅提供物流基本功能中的一項服務,如運輸合同、倉儲合同等,或者是因為功能的不可分割性而將幾項功能結合在一起,如運輸與裝卸。從單一性物流合同向綜合性物流功能的轉變過程,是傳統物流向現代物流發展的標志。物流仲裁是對物流合同當事人關于合同訂立、履行、違約責任等發生糾紛時基于自愿協議提交而提供的一種服務。
1建立國際物流仲裁機構的必要性
綜合性物流合同具有多環節性、廣泛性、綜合性,導致有關糾紛的解決也呈現出高度的復雜性。由于物流功能所涉及各領域的法律法規差異性較大,各國一般很難制定統一的物流法,國際上也沒有統一的物流公約,這為糾紛的解決帶來很多難題。物流合同的復雜性要求解決糾紛的機構應具有高度的專業性,否則,就不能勝任這一艱巨的使命。因此,我國應該及時地建立專門的物流仲裁機構,以適應我國經濟貿易快速發展和提升我國國際物流競爭力的需要。
1.1適應我國經濟貿易快速發展的需要
我國改革開放30年來,國民經濟和對外貿易得到了極大發展。對外貿易是世界各國對外經濟關系的核心,在各國經濟發展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各國加速其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改革開放以來,對外貿易一直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推進器”,進出口從原來的逆差轉變為順差,豐厚的外匯儲備成為我國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定心丸”。我國對外貿易始終保持著良好的發展勢頭,有力地推動了國民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我國外貿進出口對國際、國內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日益增強。1988年,我國外貿進出口總額首次突破1 000億美元大關,達到1 027.9億美元;之后經過6年的發展,1994年再邁一個千億美元的臺階;1997年,外貿總值突破
3 000億美元,并首次躋身世界10大貿易國行列。2001年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后,對外貿易更是煥發出勃勃生機,每年都以20%以上的速度遞增,是改革開放以來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2004年對外貿易進出口規模突破1萬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三大貿易國;2007年對外貿易進出口突破2萬億美元,達到2.1萬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三大貿易國,并進一步縮小與第二大貿易國的差距。對外貿易的良好發展,我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和綜合國力的提高,乃至對世界經濟的推動,都表現出十分重要的作用。
國際物流是國際貿易實現的基礎,在經濟全球化和國際經濟貿易強勁發展需求的基礎上,國際物流發展迅速。為方便我國當事人解決國際物流中產生的爭議,需要建立相關的國際物流仲裁機構。世界主要國家,特別是英、美等國具有相應的仲裁制度和機構,但對于我國的貿易、物流當事人來說,所涉及的貿易、物流爭議并不一定與英、美當事人有關。因此,對那些涉及我國的貿易、物流爭議如果能夠在我國得到解決,將會方便我國貿易、物流當事人解決爭議,并節省我國貿易、物流經營人解決爭議的成本。當然,對于我國與英、美當事人的貿易、物流爭議,也可以根據需要選擇在我國,或者在英、美解決。無論如何,對于中國這樣一個貿易大國和物流大國,現在和將來都需要建立一個解決爭議的良好環境,需要建立專門的國際物流仲裁機構,為經濟貿易和物流業的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1.2提升我國國際物流業競爭力的需要
我國正處于現代化物流產業大發展的階段,物流已成為商家關注的焦點?,F代物流業將是未來10年內我國最重要的經濟增長點。在2006年之前,我國社會物流總費用占GDP的比例高于發達國家8-10個百分點,在許多產品領域,我國企業的物流成本比美國企業高出40%~50%。如何迅速提高我國物流業的競爭力,在競爭中促進我國物流企業的發展,已成為不可回避的問題。目前我國物流業發展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如我國物流業發展缺乏整體規劃;物流技術水平較低,基礎設施不完善;物流專業人才短缺;物流管理體制不健全;經營規模小,服務水平低等。因此,要解決現代物流發展的基礎性問題,采取相應措施,發展現代物流“硬環境”,大力發展物流產業聚集;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和綠色物流;大力發展物流企業的戰略聯盟;企業物流應向社會專業物流轉變等。在發展物流業基礎設施和物流運作的基礎上,還應該建設物流業發展的“軟環境”,建立促進現代物流發展的政策;建設發展物流的法律體系;建立爭議解決的保障機制等。
以仲裁的方式解決國際物流爭端,符合國際商事慣例。特別是對于物流活動而言,仲裁的特點和優勢更可能滿足物流活動當事人解決爭議的需要:(1)仲裁程序具有靈活性。在仲裁程序中,除了法律和仲裁規則的強制性規定外,當事人是仲裁的真正主人,當事人的合意制約仲裁程序。(2)保密性。保密和不公開審理是仲裁的特點。除當事人、代理人、證人和鑒定人以外,任何無關人員不得出席仲裁開庭審理;仲裁庭和當事人及任何有關人員不得向外界透露案件的任何實體及程序問題。仲裁不公開進行的目的是為了保護當事人的商業秘密和商業信譽。(3)裁決的終局性。仲裁裁決是終局的,裁決一旦作出,便對雙方具有約束力。這是國際商事仲裁的普遍特點。仲裁裁決一錘定音可節省當事人的時間和費用。(4)裁決執行的便利性。中國是1958年《承認及執行外國仲裁裁決公約》的締約國。據此,中國涉外仲裁裁決可以在世界上100多個公約的成員國得到承認和執行,當事人可以直接向公約成員國有管轄權的法院申請強制執行仲裁裁決。
國際物流活動的特點主要有:(1)經營全球化。經濟全球化進程致使企業的發展趨向多國化、全球化。跨國企業根據自身發展戰略與世界各地的經濟、政治條件,在不同國家設立制造基地和經營總部,以最小運營成本獲得最大市場份額。全球化經營導致物流全球化趨勢,促進了國際物流的發展,物流網絡的規模越來越大,運營越來越復雜,業務環節越來越多。這就要求物流企業及與物流密切相關的制造企業和綜合企業及時調整發展策略、制定相應對策。面對全球化激烈競爭的趨勢,企業的戰略對策之一是專注于自己所擅長的經營領域,力爭在核心技術方面領先;將本企業不擅長的業務則分離出去,委托給該領域有特長的、可信賴的合作伙伴。制造企業把自己不擅長的物流業務分離外包出去,給物流企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2)企業規?;?。物流要求實現快速的小批量、多品種的配送,只有達到一定規模才能產生相應的經濟效益。為了更快地在規模效益方面領先,企業的兼并、聯合趨勢加強。物流企業依靠自己先進的經營模式、高質量的服務和強大的實施能力為依托,尋求合適的合作伙伴,結成實業聯盟創造規模效益。(3)服務綜合化。由于國際物流系統復雜化和對物流服務水平要求提高,要求物流服務業提供的服務更加綜合化。就是要求物流企業將服務業務從規劃設計到運行管理全部承擔下來;使用戶擁有一個高效、通暢的物流體系;物流企業要擴大增值服務,增值服務內容除一般的裝配、改包裝之外,還要不斷擴大范圍,發展有特色的增值服務,增值服務還承擔了上游企業和下游企業所分離出來的業務。
基于物流活動的特點和仲裁解決爭議的特點,如果我國能夠提供以仲裁方式解決國際物流爭議的良好環境,我國的國際物流服務商就可能被更多的使用、國際上著名的物流服務商也會更多的聚集到中國,中國的國際貿易商也會得到更好、更方便的物流服務。在這種互相促進的基礎上,我國國際物流業的競爭力將會得到提升。
2國際物流仲裁機構的設立
2.1仲裁機構的特點
仲裁機構應該是“從事社會公益服務、有獨立法律地位、非行政、非營利、可由市場配置資源的法律服務機構”。我國實行的是機構仲裁,機構仲裁是在《仲裁法》所規定的仲裁機構的框架內進行。我國仲裁機構的特點主要有:(1)從其設立源上,我國《仲裁法》規定,仲裁委員會由符合規定的市人民政府組織有關部門和商會統一組建,涉外仲裁委員會可以由中國國際商會組織設立。我國的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和中國海事仲裁委員會以國際仲裁為主要受案范圍,是符合我國仲裁法規定的仲裁機構。國外如國際商會(ICC)隸屬巴黎國際商會(PARIS)、SCC隸屬STOCKL-HOME商會。而我國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和中國海事仲裁委員會隸屬中國國際商會,因此也是基本上與國際接軌的仲裁機構。(2)除了設立的機構之外,其他部門的機構也可能會過多參與仲裁機構的管理。尤其是依照我國《仲裁法》規定本應與仲裁委員會相獨立的行政機關。其他行政機關也會出現主導仲裁委員會的存在和發展、管理和運作的問題,則對仲裁委員會可能產生不良的結果。仲裁機構是民間組織,獨立于行政機關,沒有隸屬關系。(3)仲裁機構自身的定位。仲裁機構本身的定位與仲裁的定位是非常重要。如果仲裁機構自身管事太多,不會對仲裁的發展起積極作用。仲裁程序的來源是當事人的意思自治,但仲裁機構的權力來源并不完全是。
2.2國際物流仲裁機構的建立
鑒于國際物流的特點,我國不宜設立過多的國際物流仲裁機構。我國設立國際物流仲裁機構的地點原則上應該選擇在北京或者國際物流發達的地區。根據《仲裁法》的規定,在我國實行的是機構仲裁,因此需要建立相應的仲裁機構。國際物流仲裁是國際商事仲裁,要以符合國際通行的仲裁原則設立機構。中國海事仲裁委員會物流爭議解決中心的設立是非常及時的,同時,還可以探討在發達的國際物流口岸設立國際物流仲裁機構的可能性。
為在物流行業推進仲裁制度,方便物流當事人用仲裁的方式解決物流爭議,促進物流行業的規范、快速發展,中國海事仲裁委員會特成立物流爭議解決中心。該中心于2004年2月1日正式設立,是中國海事仲裁委員會處理物流爭議的工作平臺,向物流企業及行業內其他部門提供物流專業仲裁、物流爭議的協調、物流法律研究與咨詢服務。由于物流所涉領域甚廣,既包括海上、陸上及空中運輸,又包括倉儲、裝卸、加工、信息、代理、保險等,導致物流爭議的管轄權分散,加之物流本身專業性強,又屬于新興產業,這種現狀很不利于物流爭議的妥善解決。成立物流爭議解決中心對物流爭議集中管轄,可以有效避免這種管轄權的不確定性、裁判結果的不確定性及不必要的程序延誤,便利當事人一攬子解決物流糾紛。中國海事仲裁委員會有權受理海運、陸運(公路、鐵路)、空運、多式聯運、集裝箱的運輸(拼箱、拆箱)、快遞、倉儲、加工、配送、倉儲分撥、代理、物流信息管理、運輸、搬運、裝卸、工具、倉儲設施的建造、買賣和租賃、物流方案設計與咨詢、與物流企業和物流有關的保險、與物流服務有關的侵權和其它與物流有關的爭議。中國海事仲裁委員會在國際商事仲裁中享有一定聲譽,借助于其原有的仲裁條件,在較短時間內發展我國的國際物流仲裁事業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由于物流的概念較海事的概念更廣,在其中設立一個中心是否就能很好地發展我國的國際物流仲裁事業還是一個未知數。
發達的國際物流口岸——上海,也是設立國際物流仲裁機構的合適地點?,F代物流理念正指導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從單純的運輸節點發展成為“綜合物流服務”的物流中心。仲裁發展對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依賴程度相對訴訟方式要高,一個地區乃至一個國家的仲裁發展水平高低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有著密切聯系。上海整體經濟的高水平發展是仲裁業務發展的重要因素。上海繼續引領長江三角洲經濟發展,經濟活力輻射全國乃至亞太地區,必將為上海國際物流仲裁中心建設提供經濟支點。貨物運輸全球化和現代運輸方式的迅速發展致使許多傳統的海運、貨運企業紛紛轉化為現代物流企業,傳統的港到港運輸逐步被門到門運輸所取代。現代物流業已成為上海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新的經濟增長點,越來越多的外資物流企業、國內傳統運輸倉儲企業轉化而來的物流企業在市場經濟中發揮功能,在進一步增強上海的城市綜合競爭力的同時,產生越來越多的糾紛和爭議,這些糾紛和爭議對推動仲裁發展和建設上海國際仲裁中心提供充足的案源保證。
另外,還可以考慮上述兩種方式的結合,就是在發達的國際物流口岸上海建立中國海事仲裁委員會的物流仲裁院,這樣就可以將已經在國際海事仲裁領域已經做了很多工作的中國海事仲裁委員會和國際物流發達的上??诎堵撓翟谝黄?。
仲裁員是仲裁活動的主導者,其素質高低將直接影響仲裁案件的質量,進而影響仲裁機構的形象。因為中國海事仲裁委員會就物流爭議解決可選擇的物流仲裁員不多。如果設立上海國際物流仲裁委員會,則應該選擇更多世界上既有物流背景又有法律背景的仲裁員,以彌補物流仲裁在提供全方位服務方面存在不足。物流項目的多環節性決定了糾紛發生地域的廣泛性,仲裁機構所聘用的仲裁員地域來源的廣泛性也同樣影響著當事人對仲裁機構的選擇。因此,上海建設國際物流仲裁委員會,還需要廣泛吸納來自全國各地的高素質的專家成為其仲裁員。仲裁工作本身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有其自身的特點和內在規律。我國要建設國際物流仲裁中心,就要打造一支既具有扎實的法學理論功底和專業技術水平,又具有處理糾紛方面實際經驗的專業物流仲裁員隊伍。
3結論
在案件數量規?;桶讣再|國際化的前提下,我國最終能夠發展成為國際物流仲裁中心。國內外的當事人會把中國物流仲裁機構作為其在世界范圍內選擇仲裁機構或仲裁地點的考慮之一。因此,中國物流仲裁機構的建立和發展的意義深遠,反映和代表中國在國際物流業和仲裁方面的實力與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 王學鋒,等. 上海建設國際物流仲裁中心的問題[J]. 上海海事大學學報,2006,27(S):187-192.
[2] 蔡鴻達,等. 建立上海及北外灘國際海事仲裁中心的研究報告[R]. 上海:中國海事仲裁委員會上海分會,2006.
[3] 王紅松. 中國仲裁面臨的機遇與挑戰[EB/OL]. (2007-11
-16)[2007-12-28]. http://www.bjac.org.cn/garden_0711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