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的臨港城市多是競爭力排名靠前的城市,說明港口的存在對城市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城市產業發展和港口的關系是現在的熱點話題。論文結合法國經濟學家費朗索瓦·佩魯提出的增長極的概念,引入城市產業增長極概念,目的在于研究中國臨港城市的發展趨勢和特點;并且通過對臨港城市各產業增長率的分析與全國各產業增長率的分析比較,找出推動臨港城市經濟發展的產業增長極,為未來的港口開發建設發展提出建議和參考。
關鍵詞:增長極;寧波港;產業增長極;城市競爭力
中圖分類號:F5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100(2008)05-0125-03
Abstract: Many seaports in China are competitiveness comparing with all the cities in China, which shows some positive relationships between harbors and the cities nearby i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seaports and harbors become a hot topic today. This paper is founded on the theory of growth pole announced by Fransois Perroux, and builts up the theory of industry growth pole, whose purpose is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 and trend of the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seaports; analyzes the differenceg industry development rate between the seaport and whole China, the economic industry growth pole in seaport is found out.
Key words: growth pole; Ningbo Harbor; industry growth pole; urban competitiveness
1港口與臨港城市發展現狀和問題
中國海岸線長度為1.8萬公里,居世界第四位,沿著長長的海岸線運作和建設中的一個個港口,既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碩果也是中國發展之路上不可缺少的對外經濟文化的窗口。中國的發展和港口密不可分,臨港城市更是在港口的推動下飛速發展。從中國國際海運網和大連海事大學世界經濟研究所,共同發布的中國港口綜合競爭力指數排行榜中可以看到2006年前10名的港口依次為:上海港、深圳港、青島港、寧波港、廣州港、天津港、廈門港、大連港、連云港和營口港。而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2006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中則指出,2006年中國20強城市(港澳臺城市除外)中依次有:上海、北京、深圳、廣州、寧波、蘇州、天津、廈門、大連、無錫、沈陽、青島。這份報告中的競爭力涵蓋多種產業競爭力以及對人才的競爭力等,可以簡要地歸納為綜合競爭力。由上述兩份報告中的排名一一對應關系可以證明,臨港城市的競爭力在中國眾多城市中屬于前列,從而可以說明港口的存在對于這個城市的競爭力和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然而港口對城市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呢?由于城市發展是一門復雜的學科,受多方面的制約和影響,而港口本身也受國家政策以及自然條件地理位置的影響,所以要完整地闡述這個問題需要長時間多港口及臨港產業的觀察和歸納。本文的目的在于分析臨港城市的產業發展趨勢和特點,為未來中國建港以及開發臨港城市做一個參考。由于筆者在長三角曾多次參與寧波港的項目課題研究,所以本文將結合經濟增長極理論研究臨港城市各產業的發展趨勢和全國該產業的平均增長趨勢比較說明港口和臨港產業的內在聯系。
那么臨港城市各產業的發展特點會是怎樣的呢?哪些產業在臨港城市中起著重要的推動經濟發展的作用呢?全國港口城市多,本文選取一個比較有代表性的港口城市分析它的產業發展情況來得出本文論點。為什么要選取寧波港做為本文的分析對象,原因有以下幾點:(1)寧波港在1949年時全年貨物吞吐量只有4萬余噸,到2006年全年貨物吞吐量突破3億噸,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寧波港已經完成了一個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發展過程,可以完整地展示增長極在寧波港的推動作用。(2)寧波市位于我國的東南海岸,是一個較早實行對外開放政策的城市,也是研究港城產業互動具有代表性的城市之一。(3)筆者曾多次參與寧波港相關科研項目,積累了一些寧波港和寧波市發展的數據,因此分析起來會比較精確。
2寧波市及其所轄港口現狀介紹
首先來簡要的介紹一下本文研究對象——寧波和寧波港。寧波作為長三角南翼經濟中心城市,港口資源豐富,區位條件優越,產業基礎雄厚,對外開放依存度高,經濟腹地廣闊。“七五”、“八五”以來,國家和省在寧波投資興建了鎮海煉化、北侖電廠、浙江腈綸廠等一批重化工業項目,奠定了寧波臨港工業基礎。2005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2 446.4億元,在15個副省級城市中名列第六位,人均生產總值38 733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達到466.5億元。寧波市已經建立了較為完備的工業體系,已經成為浙江省和長三角南翼重要的制造業中心和全國工業大市之一,是華東地區重要的能源、原材料生產基地,城市綜合競爭力連續三年躋身全國10強。

寧波港已經成為我國沿海主樞紐港之一和綜合運輸體系的重要樞紐。2005年1月到11月,我國沿海主要港口型城市貨物吞吐量過億噸的有8個,全年10個港口躋身世界億噸大港行列,寧波位居第二,僅次于上海;外貿貨物吞吐量超億噸的4個,寧波位居第三,次于上海、青島。2000年到2004年,寧波港集裝箱吞吐量在國內排名每年上升一位,2005年突破520.8萬標箱,躍居全國第四位,全球第15位。隨著寧波—舟山港一體化項目的啟動,貨物吞吐量將在五年內進入全球三強。寧波港是大陸四大深水良港之一,已擁有生產泊位198座,其中萬噸級以上泊位39座,5萬~25萬噸級的特大型深水泊位25座,是國內大型和特大型深水泊位最多的港口,在建的北侖四期、五期國際集裝箱碼頭水域更可靠泊超大型集裝箱班輪。寧波港通江達海,沿長江可上溯至蘇、皖、贛、湘、鄂、渝、川及香港等省市區,向外可直達韓國釜山、日本神戶、新加坡港口,擁有國內、國際航運樞紐必須具備的位于扇面中心的優越地理位置。寧波港的集疏運體系日趨成熟。“一環五射”高速公路主框架初步成形,甬金、甬臺溫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寧波至杭州、金華、溫州車程不超過2小時,寧波櫟社機場順利實現向外籍飛機開放,隨著杭州灣跨海大橋、金塘大橋、象山港大橋的建設,杭甬客運專線、甬臺溫鐵路以及杭甬貨運專線的分設建設,寧波集裝箱中心站的建設,將使得寧波由傳統的交通末梢轉變為交通樞紐城市,寧波—舟山港的組合港作用將更加顯現。寧波市外向型經濟發達、“十五”期間進出口、出口平均增幅達到34.7%和33.9%,外貿依存度超過100%,市場覆蓋面達187個國家和地區。2005年,累計批準外商投資企業10 026個,總投資460.79億美元,合同利用外資253.99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22.72億美元,吸引了37家世界500強企業落戶。外貿進出口總額突破330億美元,出口突破220億美元。
3增長極基本理論及理論發展現狀
在本文的論述里,涉及到眾多產業對臨港城市的經濟推動作用,產業作為一個城市的經濟增長點,就如同一個城市的經濟增長極。何為經濟增長極?經濟增長極理論是西方經濟學家關于一國經濟平衡增長抑或不平衡增長大論戰的產物。狹義經濟增長極有三種類型:一是產業增長極,二是城市增長極,三是潛在的經濟增長極。廣義經濟增長極,意味凡能促進經濟增長的積極因素和生長點,其中包括制度創新點、對外開放度、消費熱點等等。
增長極(Growth pole)概念最早是由法國經濟學家費朗索瓦·佩魯(Fransois Perroux)于上世紀50年代提出的,針對古典經濟學家的均衡觀點,指出現實世界中經濟要素的作用完全是在一種非均衡的條件下發生的。其基本思想非常簡明,即:“增長并非出現在所有地方;它以不同的渠道向外擴散,并對整個經濟產生不同的最終影響。”
佩魯提出的這一概念,后來經過其他經濟學家的修訂和補充,有了更嚴格的含義,即增長極是具有空間集聚特點的增長中的推動性工業的集合體。它的含義有這樣三個方面的特征:一是增長具有規模性,二是增長具有推動性,三是增長的載體是工業的集合體。從而可知,這一理論是西方工業經濟時代產生的實用性很強的經濟理論。它的出現雖然已經過去半個世紀,但對我們正在加速工業化進程的農業經濟區的經濟快速發展,仍具有較強的指導意義。
但是作為原始涵義的增長極概念的出發點是抽象的經濟空間,而非佩魯所認為的平庸的地理空間。佩魯認為,在經濟空間中,經濟單元之間存在著不均等的相互影響,一些經濟單元支配著另一些經濟單元,一個單元會對另一個單元施加不可逆或部分不可逆影響,這一特點被稱之為支配效應。根據支配效應概念,佩魯又引入“推進型單元”概念。推進型單元是一種優勢經濟單元,當它增加其產出(或增加購買生產性服務)時,能增加另外一個或幾個單元的產出(或投入),亦即它自身的增長和創新會誘導其它經濟單元的增長。增長極就是一組在經濟中能產生動態增長的產業,彼此之間圍繞推進型產業通過投入產出關系密切聯系。這個產業和它相互依賴的部門比其它經濟部門增長快,因為它有先進的技術和高創新率,產品的高收入彈性,全國范圍的市場和高外溢效應以及對其它部門的乘數效應。
增長極的形成,應具有以下三個方面的條件:歷史、技術經濟和資源優勢。從歷史條件看,由于歷史發展的結果,經濟、人口已形成了各種呈集聚狀態的空間景觀。在這些不同形式的集聚范圍內,基礎設施、勞動力素質、社會文化環境如果具有了優勢條件,就有利于增長極的形成。從技術經濟條件看,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在技術和制度方面具有較強創新和發展能力的區域,更適合于增長極的產生和發展。從資源條件看,在原料、能源以及水源等資源優勢的區域,新的增長極更有利于形成。
經濟增長極作為一個區域的經濟發展的新的經濟力量,它自身不僅形成強大的規模經濟,對其他經濟也產生著支配效應、乘數效應和極化與擴散效應。這三種效應的產生,充分顯示了經濟增長極的重大意義。
(1)支配效應。佩魯認為,“一個單位對另一個單位施加的不可逆轉或部分不可逆轉的影響”,就是“支配效應”。在現實的經濟發展中,經濟單位之間由于相互間的不均影響而產生一種不對稱關系,一些經濟單位處于支配地位,而另一些經濟單位則處于被支配地位。一般來說,增長極中的推動性單位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支配效應,都能通過與其他經濟單位間的商品供求關系以及生產要素的相互流動對這些經濟單位產生支配影響。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拉動作用。
(2)乘數效應。這種效應主要是指增長極中的推動性產業與其他產業間的聯系,有的是前向聯系,有的是后向聯系,有的是旁側聯系。這些聯系的作用是,增長極的經濟力量促使其他相關產業的建立,從而在就業上、生產上和經濟效益上,增長的數量表現出乘數效應。增長極的這種效應可有效地改變一個區域工業基礎差、經濟存量少的狀況。
(3)極化與擴散效應。極化效應是指迅速增長的推動性產業吸引和拉動其他經濟活動,不斷趨向增長極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首先出現經濟活動和經濟要素的極化,然后形成地理上的極化,從而獲得各種集聚經濟,即規模經濟。規模經濟反過來又進一步增強增長極的極化效應,從而加速其增長速度和擴大其吸引范圍。擴散效應是指增長極的推動力通過一系列聯動機制不斷向周圍發散的過程。擴散作用的結果,是以收入增加的形式對周圍地區產生較大的乘數作用。
增長極理論的涵蓋內容非常豐富,如在區域發展規劃中,有關增長極的數量、增長極本身的起始規模和合理規模、增長極內部產業配置和結構優化等一系列技術問題。另外,在一定的區域范圍內,增長極的確定與主導產業選擇兩者之間的關系,規劃中的增長極與現存的城市體系及現存的地區分工之間的關系,以及實施增長極戰略所需的區域條件和政府政策措施等問題,都應深入研究。
在本文中,基于以上的增長極概念,定義本文臨港城市經濟增長極為:在臨港城市里可以起到推動性的支柱產業,簡言之,則是與全國的經濟增長形勢相比較,某幾種產業在臨港城市的增長速度快于全國平均增長速度,它們是臨港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對整個城市的經濟和綜合競爭力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的產業。
4寧波各主要產業近年發展狀況分析
關于產業的分類有很多種,本文首先對寧波近幾年的經濟做一個總的分析,需要使用三次產業分類法將增長不迅速的產業排出,才能找出增長極所在的產業。三次產業分類法是根據社會生產活動歷史發展的順序對產業結構的劃分。產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門稱為第一產業,對初級產品進行再加工的部門稱為第二產業,為生產和消費提供各種服務的部門稱為第三產業。寧波2001年到2006年三大產業產值及平均增長率如表1所示。
表1和表2比較可以得出,寧波市近年來第一產業產值的增長率在三大產業中最低,與全國平均增長率比較下來,寧波市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的增長率明顯占優,所以作為增長極的產業存在于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的可能性最大,下文中將分析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細分增長率。
首先來闡述一下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的細分,第二產業是指采礦業,制造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統稱工業),建筑業。而第三產業是指除第一、二產業以外的其他行業,包括: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金融業,房地產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教育、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國際組織。表3所描述的就是近年來寧波市各產業的細分收入及增長率與中國各產業細分收入及增長率。
由表3的產業細分和增長率比較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寧波市的金融保險業和交通運輸、倉儲郵政業較全國的這幾個行業有明顯的迅速增長趨勢;寧波市工業、批發零售業和其他服務業都和全國的增長趨勢相仿;寧波市建筑業、住宿和餐飲業以及房地產業則落后于全國的總發展趨勢。
5結論
由上文的分析中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寧波市作為一個迅速發展的臨港城市,各產業中的金融保險業和交通運輸倉儲郵政業發展高于全國平均增長率,因此是臨港城市的產業增長極。深層次的分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由于港口城市是中國對外貿易的窗口,進出口貨物在此聚集分運往世界各地,帶來金融保險業的繁盛以及交通運輸業的迅速發展。因此在未來中國建設港口及開發臨港城市的時候,應該大力發展臨港城市的金融保險業與交通運輸業。
參考文獻:
[1] 弗朗索瓦·佩魯. “增長極”概念的解釋[C] // David L.Makee,等. 區域經濟學,理論與實踐,紐約自由版,1970.
[2] 翟凡. 改革開放二十年來中國經濟增長的因素分析[C] //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調研報告,第167、168號(總972、973號),1998.
[3] 沈文天,張昌榮. 產業集群理論與寧波國際港口產業群建設[J]. 商場現代化,2005(11):278-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