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大規模定制、供應鏈管理思想的發展和企業在相關領域的實踐,增加了人們對供應鏈延遲理論的研究以及應用的興趣,逐漸形成了其理論體系。對國外延遲理論的發展過程和重要觀點進行了文獻回顧,對其應用的局限性和潛力作出了分析。
關鍵詞:供應鏈;延遲;物流
中圖分類號:F27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100(2008)05-0027-02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ass customization, supply chain and enterprises practice in related realms, people have increased the research and applied interests in supply chain postponement theory, forming its theory system gradually. The article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main standpoints of the postponement theory, analyses its appliedly limitation and potentials.
Key words: supply chain; postponement; logistics
1國外延遲理論的形成及觀點
延遲(Postponement)理論的原理是:產品的外觀、形狀或生產、組裝、配送應盡可能推遲到接受顧客訂單后再確定。
在國外,對把產品區別推遲到制造后的想法的討論有50多年了。1950年,Alderson在“營銷效率與延遲原理”一文中最先提出了延遲的概念,文章指出,產品可以在接近顧客購買點時實現差異化,即實現差異化延遲。Alderson認為,要降低風險成本和不確定成本,最好的辦法就是延緩產品差異化的空間,或推遲產品在結構上的改變。15年之后,Bucklin(1965)延伸了Alderson的概念,擴展并分析了延遲在轉移風險上的作用,更進一步地將延遲應用到生產及物流上,使執行這些作業所帶來的不確定性和風險都能降低,甚至于完全消除。因此延遲策略可被視作降低風險的概念。此后,很少有人對延遲概念予以關注了。僅僅到了20世紀90年代前后,延遲理論才真正受到重視并逐漸形成理論體系和主要觀點。
Zinn Bowersox(1988)在論文“利用延遲原理進行產品分銷計劃”中,介紹了延遲策略的五種不同類型(貼標簽、包裝、裝配、生產和時間),檢驗了促成不同延遲類型的條件和對成本的影響。值得注意的是,各種延遲均帶來庫存維持成本的下降,同時又都導致加工成本的上升。
Bowersox Closs(1990)提出了延遲可能采取的三種形式:時間延遲(把活動推遲到訂單及時接收后),地點延遲(把物品運送推遲到接收訂單后,這樣物品集中保存,不需具體配置),形式延遲(把確定具體成品形式的活動推遲到需求獲悉后)。時間和地點延遲共同使用時,通稱為物流延遲。
不少學者(Shapiro Heskett,1985;Zinn Bowersox,1988;Zinn,1990;van Doremalen Fleuren,1991)列舉了有關推遲產品差異的諸多例子。這些文章包括推遲產品差異方面的實例、仿真模型和特定問題的分析。在作業研究方面的文獻,Lee等人1993年的論文值得一提,因為文中通過惠普臺式打印機地方化處理推遲的方式,用實例說明了延遲。現在,延遲的概念已與營銷、制造和物流密不可分,并應用于整個供應鏈中。越來越多的研究涉及到此。除了惠普,這一概念也在戴爾、國民自行車、本田、貝納通等許多典型公司中予以貫徹。這些公司常常作為延遲實踐的倡導者在文獻中被引用。
企業實現高度的產品多樣性面臨的挑戰就是盡量減少由于產品多樣性帶來作業與分銷過程中的多變性。通過在產品設計上的變化,可以克服一些產品多樣性帶來的困難。為了做到這些,在設計流程時,需要考慮“設計和到達眾多細分市場的產品最后的定制、分銷及交貨的關系”(Lee et al.,1993)。流程或零部件的標準化給了我們解決的方法。
Lee(1994)認為,當不同產品的需求存在負相關關系時,庫存節約更大。1996年,他描述了一個模型,通過多級系統的改變實現庫存降低。他認為,流程和產品的改變是在競爭性市場中實現庫存和服務控制的有力手段,并分析了三種延緩產品區別的方法(部件的標準化、模塊設計、流程重構),討論了取得最大成效的條件。此后,Lee Tang(1997)開發了一個模型,補充了Lee(1996)的模型,其內容如下:把庫存保持在差異點是可以考慮的,不僅成品庫存減少,而且其他因素(如設計成本、加工成本、庫存成本、提前期)也得到檢驗,諸如標準化、模塊設計和流程重構進行檢驗。
1997年,Garg Tang首先檢驗了具有多個差異點的延遲。產品在各差異點出現區別。Lee(1997)是這樣描述差異點的:“在流程中的一些點,特定的部件或流程由此被用來把在制品(作為普通的產品,直到流程中的那個點)定制為不同的成品。這樣一個點通常被視為差異點。”
根據Garg等人的說法,延遲使制造商在兩個方面受益:能夠使制品在時間上更遲地成為特定的最終產品,而增加它們的靈活性;通過減少系統中部件和流程的多樣性而降低了復雜化的成本。此外,Lee(1997)也談到系統的服務水平的提高(由于風險分擔)帶來的利益。
Pagh Cooper(1998)對基于延遲和預期的供應鏈組合策略進行了研究,將制造和物流分為延遲和預期兩種形式,提出了四種供應鏈延遲組合策略,即完全預期策略、物流延遲策略、制造延遲策略和完全延遲策略,并分別分析了四種策略對生產成本、庫存成本、分銷成本和顧客服務的影響。他們認為企業產品情況(生命周期階段、價值密度與增值環節和產品設計特征),市場狀況和需求(相對運送時間和相對運送頻率、需求的不確定性)、制造和物流系統是選擇供應鏈延遲組合策略必須考慮的因素。
R.I. van Hoek(2000)認為,隨著大規模定制在國際供應鏈中的影響,使得人們日益關注國際渠道中的延遲。處于渠道中的第三方物流服務提供商(3PLs)開始考慮延遲的應用,把其作為服務內容的擴展。雖然這種擴展還存在一些問題,不過,隨著定制活動放在分銷渠道中,可以使3PLs提供的服務范圍擴大。通過提供這些服務,3PLs能夠通過高附加值的作業,如最后制造,而不是普通地提供基于運輸和倉儲的服務,滲透到供應鏈環節中,實現服務上的差別化優勢,甚至可能使3PLs處于增值的解決方案提供商的地位。
Swaminathan(2001)解釋了產品多樣性導致的計劃與組織的復雜化,要想決定維持多少庫存來保證所需的服務水平更加困難。預期設備能力需求和部件需求都同樣變得困難。部件或組件數量的增加可能增加供應商的數量,使得管理成本增加,機構變得更復雜,并要承受更短的產品生命周期。Swaminathan講述了四個標準化的途徑,分別是采購標準化、零部件標準化、產品標準化和流程標準化,在流程標準化中強調應盡可能遲地將定制推后。
R.I. van Hoek(2001)在論文“延遲的再發現:一個文獻評論與研究方向”中,對延遲策略進行了一個出色的文獻評論。其中,對1965以來在延遲方面的重要文獻的評論概括了延遲的發展。
Biao Yang Neil Burns(2001)根據延遲的文獻,提出了一個延遲制造的概念性框架,強調了其實現方式,并檢驗了其對全球競爭成效的影響。延遲制造可以通過模塊化和標準化設計、推遲作業和重組流程實現。競爭環境和技術進步也包括在這個框架中。該框架建議,當延遲制造得以實施時,全球競爭成效將更為顯著。
美國甲骨文公司、凱捷安永公司和美國生產與庫存管理協會通過對全美航空、汽車、教育、高技術、保健、零售和電訊等眾多行業的350多位大中型企業的供應鏈專業人員的調查,于2003年10月公布了他們的一項共同研究成果——“適宜的供應鏈:為獲益而延遲”。研究結果發現,已經實施延遲策略的大多數企業在顧客滿意、庫存成本方面得到實質性的改善,并提高了需求預測的準確率。甲骨文公司的Ayman Abouseif(2004)撰文指出,在經濟不確定性的時代,全球與地方市場需求難以預測,全球化/本地化、產品生命周期縮短、大規模定制和外包等競爭壓力的增加帶來更多的挑戰。實施延遲的時機成熟,出色地執行延遲策略將從新的“高”與“低”上受益:較低的供應鏈總成本、較低的庫存浪費、較低的采購成本、較低的基礎成本(即人員、流程、技術、設備),以及較低的生產與運送成本;更高的訂貨履行準確率和更高的顧客滿意水平。
2延遲理論的應用局限性及潛力
從理論上講,延遲的概念很有吸引力,但其應用卻不如預期那樣。原因在于:(1)人們很少能從戰略角度和如何執行兩方面對延遲進行綜合分析,以激發實踐者的興趣,有關延遲的實施幾乎不為制造商所知;(2)缺乏評估延遲可行性的有效工具。過去雖然有許多案例研究、調查和分析模型等文獻使人們對延遲實施中遇到的各種因素有了廣泛的認識,但在延遲的總成本和利益的量化上仍有難度。比如,延遲能減少與差異化有關的風險,同時也減少了實現規模經濟的可能性。除了負面影響,延遲策略也不是對任何企業都適用。像產品、流程特性以及組織慣例等因素會限制其可行性。許多企業由于對延遲的利益及其相關成本缺乏了解、現有技術局限性和組織架構的低效率,而沒有實施延遲。
管理全球產品的需要迫使許多行業的管理者把延遲作為大規模定制得以有效開展的供應鏈策略來認真考慮。延遲也被看作所有敏捷性戰略中的關鍵要素之一,以及減少并控制需求不確定性的一個有效策略。它在保持企業成本競爭力的同時增強了企業在時間上競爭的能力。延遲增加了公司應對來自不同細分市場需求變化的靈活性。公司能夠提高對訂單的反應能力或減少其庫存投資。通過采取延遲并結合整體的觀點,一些公司已設法提高了供應鏈的成效。在全球化制造和經營的背景下,延遲也將成為供應鏈創新的前沿,受到企業和學術界的更多重視。
參考文獻:
[1] 唐納德·鮑爾索克斯. 物流管理——供應鏈過程的一體化[M]. 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1999.
[2]M. Eric Johnson, Emily Anderson. Postponement Strategies for Channel Derivatives[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2000(11):19-35.
[3]R. I. van Hoek. The rediscovery of postponement a literature review and directions for research[J].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1(19):161-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