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供應鏈理論自產生以來,受到的重視都是與日俱增,對供應鏈的研究成果也頗多。而與之相比,隨后產生的逆向物流供應鏈理論的研究成果比較少。論文分析了閉環供應鏈的特點,同時包含了正向物流和逆向物流,研究了逆向物流供應鏈不同于正向供應鏈的風險,并且提出了相關的防范和規避措施。
關鍵詞:逆向物流;供應鏈;召回;風險
中圖分類號:F04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100(2008)05-0032-03
Abstract: Supply chain theory is gaining growing emphasis since it appeared, then a great many of findings have been achieved in this area. Comparing with forward supply chain, supply chain in reverse logistics is a little bit late in coming, thus the findings are limited. The writer gives attention to particularly risks in reverse logistics, which are different from that of forward supply chain after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losed-loop supply chain including both reverse and forward logistics. Besides, some measures to keep away and evade those risks are also put forward.
Key words: reverse logistics; supply chain; take-back; risk
0引言
Stock最早提出了“逆向物流”這個名詞。他在1992年給美國物流管理協會(CLM)的一份研究報告中指出:“逆向物流為一種包含了產品退回、物料替代、物品再利用、廢棄處理、再處理、維修與再制造等流程的物流活動。”[1]在此之后,有很多專家學者對逆向物流做出了不同的定義,而逆向物流比較權威的定義是美國物流管理協會給出的定義:“計劃、實施和控制原料、半成品庫存、制成品和相關信息,高效和成本經濟地從消費點到起點的過程,從而達到回收價值和適當處置的目的。”[1]
對于逆向物流的邊界和內涵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是在所有關于逆向物流所涵蓋的物品種類的探討中,一個為大家所公認的分類是由Moritz Fleischman提出的:(1)完成生命周期后(EOL)的產品;(2)產品加工過程中的邊角廢料;(3)產品的包裝材料;(4)倉儲或運輸過程中損壞的產品;(5)商業退貨[2]。近年來,眾多學者對逆向物流的研究熱忱高漲,大多數的研究成果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逆向物流系統的設計和優化[3]。逆向物流系統主要是要解決逆向物流的供應鏈規劃問題,比如找出規劃期內各個時期最經濟的拆解產品組合,在控制部分丟棄產品的數量和最小化丟棄成本的情況下,滿足不同類型的可再利用零部件的需求[3],包括程序的編制。(2)逆向物流與供應鏈、電子商務相結合的問題。供應鏈的發展歷程證實了實現電子商務與逆向物流的協調發展是必要的。目前,我國各個行業對逆向物流理解還帶有偏頗,必須改變對于逆向物流的傳統理解,才能有效地促進電子商務與供應鏈、逆向物流的協同發展[4]。(3)研究企業實施逆向物流的運作機制和運營方式。比如退貨、回購、逆向物流回購定價等方面的機制問題,以及具體的運作層面的問題,包括模型的建立和模型的求解[5]。
研究逆向物流的現狀,可以發現人們對于逆向物流的供應鏈風險的認識嚴重不足。隨著人們環保意識和資源意識在全球范圍內的增強,有關學者提出了一個完整的閉環供應鏈包括正向物流和逆向物流兩個方面的論斷。因此,在充分認識正向物流供應鏈風險的同時,人們應該同樣關注逆向物流的供應鏈風險。
1正向物流的供應鏈風險
一般認為,風險主要來源于損失的不確定性,風險的大小本質上決定于不確定事件發生的概率和發生后果的損失程度。供應鏈風險,是指供應鏈的企業在生產過程當中,由于各種事先無法預測的因素帶來的影響,使供應鏈的企業實際收益與預期收益發生偏差,從而有受損的風險和可能性。
大多數對正向物流的研究把供應鏈的風險分為兩種:供應鏈外部風險和供應鏈內部風險。
前者是指外部客觀環境的變化,給企業帶來受損的風險和可能性。供應鏈的外部風險主要包括自然風險(指由于自然界形成的各種災害給供應鏈的企業帶來經濟損失的風險,比如,具有不可抗拒性的水災、火災、雷電、地震、臺風等自然因素)和社會風險(指社會的不穩定因素給供應鏈的企業帶來經濟損失的風險)。對于自然風險,可以提前采取防范的措施,以盡量減少損失;社會風險不像自然風險那樣不可抗拒性,是可以采取回避的措施來減少損失的。
供應鏈內部風險,主要是指來源于供應鏈企業之間或企業內部的風險。主要包括:
市場風險:供應鏈企業的市場風險一般是指市場供需實際情況與預測發生偏離、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或競爭對手情況發生變化或者原材料的價格與預測價格發生偏差等風險。
資金風險:指由于利率、匯率變化或銀行終止貸款及經濟政策的調整,導致供應鏈某些企業融資成本上升,資金不足,延誤生產而導致的損失風險。
技術風險:指供應鏈企業由于技術本身的先進性、可靠性、適用性和可得性與預期的方案發生重大變化或者沒有引進先進技術而導致生產成本增加,生產能力利用率降低,產品質量達不到預期的要求所導致損失的風險。
違約風險:指供應鏈企業,由于某種原因終止履約,造成下游企業生產銷售中斷或延誤,給下游企業造成經濟損失的風險。
道德風險:源于供應鏈企業之間信息不對稱而導致道德敗壞行為造成損失的風險[6]。
逆向物流的供應鏈作為與正向物流相對的特殊供應鏈,除了擁有上述供應鏈的風險之外,在其風險的表現方面,還有其獨特之處。
2逆向物流的供應鏈風險
逆向物流供應鏈與傳統的供應鏈方向相反,為了重新獲取產品的使用價值或正確處置廢棄產品,而對原材料、半成品庫存、制成品及相關信息從供應鏈的下游消費者返回到上游生產商或供應商進行計劃、管理和控制的過程。因此有以下兩個特征:(1)不確定性更大。因為逆向物流中投訴退貨、維修返回、商業返回、包裝返回、終端使用返回、生產報廢與副產品等各項活動所發生的時間、地點和數量更加難以預料。(2)混雜性更強。因為被回收回來的產品可能包括原材料、零部件、廢品、殘次品、退貨、殘損品、包裝和終端產品等等[7]。
由于逆向物流這些有別于傳統供應鏈的特征,一些新的風險便隨之而來。筆者認為,在逆向物流環境下的供應鏈除了有那些傳統供應鏈的風險外,還包括以下五個方面的潛在風險:
(1)庫存管理的風險;(2)正向供應鏈和逆向物流供應鏈無縫對接的風險;(3)回購品業務與正常業務沖突的危險;(4)誠信風險;(5)回收機制的風險。
2.1庫存管理的風險
逆向物流供應鏈和正向供應鏈同時出現的情況下,最大的庫存管理風險就是回收產品和新產品的庫存會同時產生,導致庫存管理更加復雜。已在眾多學者的研究中,正向物流管理已經有了一系列較為成熟的管理體系,比如ABC庫存分類法,供應商管理庫存(VMI)等等,在解決供應鏈庫存方面起著積極的作用。但是逆向物流的庫存管理要遠遠的復雜于正向物流。首先是回購產品品種比較復雜,更不利于分類管理;其次是回收產品的可利用程度千差萬別;再次是對于回收產品的零部件或原材料需求更加難以預測。所有這些導致了逆向物流的庫存風險更大。
2.2正向供應鏈和逆向物流供應鏈無縫對接的風險
學術界越來越強烈地認識到,一個完整的供應鏈應該同時包括正向供應鏈和逆向供應鏈兩個方面。因此能不能實現供應鏈的無縫對接是當前我們面臨的重要風險之一。主要體現在所回購的產品如何再回到產品的正向供應鏈中進入新的一輪的循環或者得到合理的處理。如果回購的產品不能進入新一輪的循環或者得到合理的處理,不僅不能降低企業的成本,節約資源,從而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反而會浪費了資源和投資,增加企業的負擔或者對環境造成更大的危害。
2.3回購品業務與正常業務沖突的危險
回購業務在某種程度上說一定會影響正常業務。這種影響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負面的影響會給企業帶來風險,主要體現在供應鏈的生產、庫存(如上文所述)和配送環節。在生產環節和配送環節,主要是由于由回購產品拆借的零部件或原材料的可利用程度不同,因此要對其進行加工、修復和配送所需要的工序也必然有所差異,這就使得新舊零部件或原材料之間乃至舊零部件或原材料自身之間的加工和配送要求不同,可能會出現工序混雜、成本增加的風險,沖突正常的生產和配送業務。
2.4誠信風險
盡管逆向物流有著各種各樣的優點,比如降低環境污染,降低企業原材料成本,提升企業形象等,但是這些效應都是在人們對這種運作模式充分理解并且逆向物流運作良好的基礎上才可以產生的。當前我們國內還面臨一種誠信的風險,就是市場的消費者能否接受這樣一種運作模式。比如說如果一個消費者得知自己購買的新電腦的鍵盤是舊產品回購之后拆借下來的,他能否心安理得地想,這個舊零部件降低了企業的生產成本,進而我得到了低的價格,而不去懷疑產品的質量?企業對回收產品的質量合格與否定什么樣的標準?該標準與顧客所能接受的最大限度是否吻合?這一系列問題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決,非但不能充分利用逆向物流的優勢,反而會影響企業的信譽。
2.5回收機制的風險
由于逆向物流對象的特點,逆向物流回收策略和政策很難加以嚴格的控制,這就會加大企業自身的經營風險。目前仍然沒有辦法建立一個健全回收機制,來控制回收的產品品質。這雖然降低了逆向物流的供應鏈上游客戶(也就是正向供應鏈的下游客戶)的經營風險,卻不是消除了這些風險,而是把它們沿著供應鏈轉移到了實施逆向物流運營的企業乃至其供應商。從供應鏈管理的角度來看,這顯然不是一個最優解,因為供應鏈作為一個整體并沒有降低或是消除風險。
3防范和規避逆向物流風險的建議
盡管逆向物流的風險問題仍然處于探索的階段,但是其風險是可以通過以下幾點對策達到初步的防范和回避的。
3.1采取收集商介入的方法

收集商的介入不僅可以改善庫存問題,也可以協助實現正向和逆向物流供應鏈的無縫銜接。收集商處于正向供應鏈之外,全面負責回收產品的回購、運輸以及存儲,同時也掌控逆向物流產品的信息流動和回收機制的建立與改善。通過專業預測的優勢,提前制定收集計劃,降低庫存和收集的成本。其運作的流程如圖1所示。
我們可以看到,在這樣的一個供應鏈中,同時包含了正向和逆向的物流供應鏈。由于收集商的介入使得兩者得到了良好的銜接;與此同時,回收產品的庫存在收集商那里得到專業的管理、分類和配送,基本解決了企業的庫存沖突問題。
3.2健全質量管理監督體制
國內發展逆向物流,進一步健全質量管理監督體制,一方面可使得在零部件的回收方面有法可依,有規章制度可循,便于建立完善的回收機制,避免回收機制上的松散導致的成本增加;另一方面,對于回收零部件的質量管理和標準設立,可以使得國內顧客接受企業這樣一種運作模式,保障消費者購買的產品質量;最后,健全的質量管理監督體制還可以督促企業嚴把質量關,從根本上消除逆向物流中的誠信風險危機。
4結論
本文從傳統的供應鏈風險入手,在此基礎上分析了逆向物流的特點和逆向物流的潛在風險,并就逆向物流發展的現狀提出了防范和規避這些風險的辦法。但是,目前鑒于逆向物流的發展仍處于探索階段,因此將這些理論運用到實踐當中去還有一段時間距離。并且在運用的過程中可能會產生新的問題,有待學術界作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Moritz Fleischman. Quantitative Models for Reverse Logistics[M]. 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fg New York, 2001.
[2]Waltham, Surendra M. Gupta*. Optimizing the Supply Chain in Reverse Logistics[R]. IBM Global Services Supply Chain Planning-Business Innovation Services Laboratory for Responsible Manufacturing, 2001.
[3] 高海晨. 對供應鏈中逆向物流管理的探討[J]. 中原工學院學報,2004(8):49-52.
[4] 田宇. 創新型產品逆向物流中的回購定價機制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05(1):72-74.
[5]Mosheiov, The traveling salesman problem with pick-up and delivery[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1994,79(2):299-310.
[6] 劉亞麗. 電子商務與逆向物流的協調發展芻議[J]. 商場現代化,2006,16:115-116.
[7] 王彧. 供應鏈環境下集配商供應模式的探討[J]. 管理評論,2005(2):33-36.
[8] 楊杰,周磊山,孟羽中,等. 包含逆向物流的供應鏈庫存控制問題研究[J]. 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6):15-18.
[9] 張敬文. 基于供應鏈的逆向物流管理[J]. 價格月刊,2001(3):59-60.
[10] 丁偉東,劉凱,賀國先. 供應鏈風險研究[J]. 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3(4):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