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雖然供應鏈管理已逐步被接受,但在具體運用中還存在若干誤區。首先對供應鏈對供應鏈管理的概念內涵進行說明,在此基礎上對供應鏈管理認識誤區進行總結并分析其錯誤,并指出了對供應鏈管理的正確認識及做法,以期對企業正確把握及應用供應鏈管理有所幫助。
關鍵詞:供應鏈管理(SCM);供應管理;物流管理;IT技術
中圖分類號:F27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3100(2008)05-0035-03
Abstract: Though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has been accepted by most people, there are still some misunderstandings about SCM during the process of using the theory of SCM. Firstly, the author explains the concept and the meaning of SCM, then summaries the misunderstandings of SCM and analyzes the reason of it, puts forward some right understandings and methods for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help the company rightly use the theory of SCM.
Key words: SCM(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upply management; logistics; Information Technology(IT)
英國著名研究供應鏈專家馬丁·克里斯多夫曾經說過:“市場上只有供應鏈而沒有企業,21世紀的競爭不是企業和企業之間的競爭,而是供應鏈和供應鏈之間的競爭。”2005年伴隨著美國物流管理協會(CLM-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正式更名為供應鏈管理專業委員會(CSCMP-counci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rofessional),標志著全球的供應鏈管理時代的到來。同時,在國內,越來越多地供應鏈管理論壇、供應鏈管理年會的不斷召開,企業的管理人員在試圖改進企業性能的同時也越來越多地提到“供應鏈管理”這一詞。以上變化反映出供應鏈管理已經不再沉默,然而通過對現有企業的管理活動及管理人員的調查發現,對于供應鏈管理的認識仍存在若干誤區。
1供應鏈管理概念及內涵
1.1供應鏈的概念
對于供應鏈的概念由以下權威具有代表性的概念。
在由華中科技大學馬士華教授編著的《供應鏈管理》一書中,對供應鏈的定義是:供應鏈是圍繞核心企業,通過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控制,從采購原材料開始,制成中間產品以及最終產品,最后由銷售網絡把產品傳遞到消費者手中,將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直至最終用戶連成一個整體的功能網鏈結構模式。
2001年,中國實施的國家標準GB《物流術語》對供應鏈的定義是:生產及流通過程中,涉及將產品更新換代或服務提供給最終客戶的上游或下游企業,所形成的網絡結構。
2005年,《物流術語》國家標準修訂稿中對供應鏈定義修訂為:生產及流通過程中,為了將產品或服務交付給最終用戶,由上游與下游企業共同建立的網鏈狀組織。
通過以上定義可以看出,供應鏈是由所有的供需企業組成,其中一般有一個核心企業(或核心節點),其對供應鏈的運作起主導作用;整個供應鏈上的節點企業的活動是以市場需求為驅動,是以資金流、物流、商流、信息流、價值流為媒介;活動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適應市場,滿足客戶需求,實現整個供應鏈的不斷增值。
1.2供應鏈管理的概念
供應鏈管理(SCM-supply chain management)已越來越為人們所接受,就其概念的表述,有以下經典描述[1]。
哈蘭德(Harland)認為供應鏈管理即商業活動和組織內部關系、與直接采購者的關系、與第一級或第二級供應商的關系、與客戶的關系等整個供應鏈關系的管理。
狹義的供應鏈管理概念認為,供應鏈管理即在一個組織內集成不同功能領域的物流,加強從直接戰略供應商通過生產制造商與分銷商到最終消費者的聯系。
2001年,中國實施的國家標準GB《物流術語》對供應鏈管理的定義是: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全面規劃供應鏈中的物流、商流、信息流、資金流等,并進行組織、協調與控制。
美國全球供應鏈論壇將供應鏈管理定義為:為消費者帶來有價值的產品、服務及信息的,從源頭供應商到最終消費者的集成業務流程。
1.3供應鏈管理內涵
從供應鏈管理的內容看,供應鏈管理主要涉及到四個主要領域:供應(Supply)、生產計劃(Schedule Plan)、物流(Logistics)、需求(Demand)[2]。供應鏈管理關心的并不僅僅是物料實體在供應鏈中的流動,除了企業內部與企業之間的運輸問題和實物分銷以外,供應鏈管理還包括以下主要內容:戰略性供應商和用戶合作伙伴關系管理、供應鏈產品需求預測和計劃、供應鏈的設計(全球節點企業、資源、設備等的評價、選擇和定位)、企業內部與企業之間物料供應與需求管理、基于供應鏈管理的產品設計與制造管理、生產集成化計劃、跟蹤和控制、基于供應鏈的用戶服務和物流(運輸、庫存、包裝等)管理、企業間資金流管理(匯率、成本等)問題、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供應鏈交互信息管理等。
從供應鏈管理的目標看,供應鏈管理旨在提高用戶服務水平和降低總的交易成本,并且尋求兩個目標之間的平衡。其具體目標可分為總成本最優化目標、總庫存成本最小化目標、總周期最短化目標、客戶服務最優化目標及物流質量最優化目標。
從供應鏈管理的本質看,供應鏈管理是一種集成管理和關系管理。供應鏈管理以同步化、集成化生產計劃為指導,以各種技術為支持,尤其以Internet/Intranet為依托,圍繞供應、生產作業、物流(主要指制造過程)、滿足需求來實施的。供應鏈管理強調長期合作伙伴關系的建立與維護,包含供應商關系管理(SRM-suppli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及客戶關系管理(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2供應鏈管理認識誤區及分析
2.1誤區之一:供應鏈管理即優化供應管理
談到供應鏈管理,一些企業或管理人員認為,供應鏈管理即對供應的優化管理,在涉及供應鏈合作伙伴選擇的問題時,許多企業只是把供應鏈的上游企業——供應商列入合作伙伴的范圍,而往往忽略了供應鏈的下游企業——分銷商。目前,許多有關“供應鏈合作伙伴的選擇”、“供應鏈合作伙伴關系的建立”等研究文獻中也都是把供應商作為合作伙伴的研究對象,而很少提及分銷商的選擇、評價問題。
事實上,這是對供應鏈管理的膚淺和錯誤認識,認識過于受字面意思的限制。在國外,對于供應鏈管理的完全的解釋是supply demand chain management,也可以說是供需鏈管理。在供應鏈管理引入時翻譯為供應鏈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這只是一種習慣上的稱謂。供應管理僅僅關于采購和供應商管理。供應鏈管理是關于從原材料到最終消費的整個端到端流動,以及供應與需求的整合。供應鏈管理不僅是優化供應的管理,同時更是優化客戶關系的管理。供應商關系管理和客戶關系管理應是供應鏈管理中并舉的兩端,前者強調優化與供應鏈上游的關系,是一種節流的管理,后者強調優化與供應鏈下游的關系,是一種開源管理,二者對于供應鏈管理的效果同樣重要,不可偏廢。因此,供應鏈管理不但是優化供應的管理,同時更是優化客戶關系的管理,只有二者并重,才能確保供應鏈管理的成功。
2.2誤區之二:供應鏈管理即物流管理
關于供應鏈管理和物流管理,目前存在許多理解上的混亂。很多文章、書籍在提到供應鏈管理時,都簡單地將它作為物流管理的一個同義詞而互相替代使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供應鏈管理概念的濫用,如經常有人認為“供應鏈管理是物流管理的延伸和擴展”、“現代物流發展進入到了供應鏈管理階段”等。
事實上,供應鏈管理和物流管理是一對有所聯系但區別很大的兩個概念,絕對不能混為一談。首先二者的聯系在于供應鏈管理概念的產生是隨著物流一體化由企業內部的物流活動的整合轉向跨越企業邊界的不同企業間的協作而出現的。同時供應鏈管理戰略的成功實施必然以成功的企業內部物流管理為基礎[3]。其次二者的區別在于:從范圍看,物流管理為供應鏈管理的一部分。供應鏈管理將許多物流以外的功能穿越企業之間的界限整合起來,其功能超越了企業物流的范圍。從學科發展看,供應鏈管理也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一體化的物流管理。一體化的物流管理分為內部一體化和外部一體化兩個階段。目前,即使是在物流管理發展較早的國家,許多企業也僅僅處于內部一體化的階段,或者剛剛認識到結合企業外部力量的重要性。從供應鏈管理思想的形成和發展看,它是建立在多個學科體系(系統論、企業管理等)基礎上的,其理論根基遠遠超越了傳統物流管理的范圍[4]。它的內涵比傳統的物流管理更豐富,覆蓋面更加寬泛。從供應鏈管理把對成本有影響和在產品滿足顧客需求的過程中起的作用來看,物流管理主要涉及到組織內部商品流動的最優化,而供應鏈管理強調組織內部、組織外部的合作和優化。另外從管理角度看,物流管理主要從一個企業的角度考慮供應、存儲和分銷,而供應鏈管理的節點企業之間是一種戰略合作伙伴關系,要求對供應鏈所有節點企業的活動進行緊密的協作控制。物流管理強調一個企業的局部性能優化,而供應鏈管理追求多個企業的全局性能優化。物流管理經常是面向操作層次的,而供應鏈管理更關心戰略性的問題。
2.3誤區之三:供應鏈管理是信息技術(IT技術)的應用與集成
談到供應鏈管理,一些企業或管理人員認為,供應鏈管理即對信息技術的優化與提升,認為“最先進的信息技術即供應鏈管理”,認為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數據專線的引入、企業網站的形成、辦公自動化系統的使用、財務管理信息系統建設、ERP系統、客戶資源管理系統、供應鏈管理系統、電子商務系統的建設即是供應鏈管理[5]。
事實上,供應鏈管理和IT技術不是對等的兩個概念,二者存在著本質的區別。雖然供應鏈管理強調供應鏈成員之間及成員內部的協調和信息溝通,需要一定的IT技術為支撐,但是并不意味著IT技術即等同于供應鏈管理。從國外的成功經驗看,實施供應鏈管理的企業一般都有良好的計算機輔助管理基礎,借助于先進的信息技術和供應鏈管理思想,供應鏈運作效率得到極大的提升。和傳統的管理相比,供應鏈管理是一種新的管理理念,主要體現在由職能管理向流程(過程)管理轉變、由產品管理向顧客管理轉變、由交易性關系管理向合作伙伴關系管理轉變、由物質管理向信息管理轉變、從實有資源管理向虛擬資源管理。從以上理念的變化可以看出供應鏈管理的實現以IT技術為基礎,但更為前提的一個因素是“人”的觀念的轉變,是人的信息意識和觀念的改變,并以人為中心,是用信息技術(IT)武裝人和與人活動相關的事物(如工具、裝備、通訊系統),提高人們認識、獲得、交流和處理信息的速度和能力。因此,要正確認識供應鏈管理,正確對待二者的區別。
2.4誤區之四:供應鏈管理是大公司的管理
談到供應鏈管理,還有一些企業或管理人員認為,“供應鏈管理離我們很遙遠,是大公司的管理,小企業用不著”、“供應鏈管理是供應鏈上核心企業的管理”。
事實上,從供應鏈管理涉及范圍上看,供應鏈管理是以供應鏈上的核心企業為主導,進行的統一協調和整合,需要供應全體成員的一致參與和配合。同時按照狹義的供應鏈管理的理念,供應鏈管理要求供應鏈上每一成員在一個組織內集成不同功能領域的物流,加強從直接戰略供應商通過生產制造商與分銷商到最終消費者的聯系。從供應鏈管理的目標上看,供應鏈管理強調的是實現整個供應鏈最有效的運行,這需要供應鏈上每個成員都轉變觀念,以供應鏈管理的理念進行企業內部的管理,進行供應鏈成員間的協調和配合。從供應鏈管理時代競爭的變化看,供應鏈整體優勢的形成,需要供應鏈上各成員都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這就要求每個成員運用供應鏈管理方法和理念,不斷優化自己的競爭優勢。
3結束語
供應鏈管理理念引入的時間短,對供應鏈管理理論的認識不夠深入,不夠全面,再加上缺乏供應鏈管理的實踐,這導致了在供應鏈管理方面認識誤區的存在。但隨著全球化經濟時代、供應鏈管理時代的到來,企業管理和發展中,亟須轉變觀念,正確把握并應用供應鏈管理來改進管理效果,提升企業競爭優勢,在激烈的競爭中取得一席之地。
參考文獻:
[1] 王耀球,施先亮. 供應鏈管理[M]. 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
[2] 馬士華,林勇. 供應鏈管理[M]. 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
[3] 李松慶,董振寧,張畢西. 供應鏈管理與物流管理的關系探討[J]. 行業管理,2007(4):67.
[4] 何明珂. 重新認識物流及供應鏈[J]. 中國物資流通,2000(3):8-11.
[5] 譚章祿. 走出煤炭企業信息化的誤區[J]. 煤炭經濟研究,2004(2):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