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略論北京地區(qū)的舊石器時代文化

2008-01-01 00:00:00楊新改
文物春秋 2008年5期

【關鍵詞】北京地區(qū);舊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歷史地位

【摘要】北京地區(qū)有著較為豐富的舊石器時代遺存,從早期的北京直立人、中期的新洞人文化,到晚期的山頂洞人文化,經(jīng)歷了數(shù)十萬年之久,絕對年代約從距今60萬年延續(xù)至距今1萬多年。北京舊石器時代文化始終以小型石片石器為特色,反映出長期以來主要從事草原-森林環(huán)境下獵取動物的經(jīng)濟方式。早中期文化和晚期文化間差異雖較顯著,但也明顯存在聯(lián)系,北京直立人應當對原始蒙古人種的形成有過一定影響。

北京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的考古工作開始于1927年對周口店的發(fā)掘,曾發(fā)現(xiàn)有極豐富的舊石器時代早期和晚期遺存,以后又發(fā)現(xiàn)有舊石器時代中期遺存。1990年以來還在周口店地區(qū)之外發(fā)現(xiàn)屬于舊石器時代的曠野遺址或地點43處:平谷區(qū)12處,密云縣3處,懷柔縣10處,延慶縣8處,門頭溝區(qū)8處,東城區(qū)和西城區(qū)各1處[1]。本文以考古學發(fā)掘資料為基礎,重點討論北京舊石器時代的文化特征、經(jīng)濟方式和傳承關系,兼及原始蒙古人種的形成與東方文化的起源問題。

一、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

北京地區(qū)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以周口店北京直立人文化遺存為代表。此外還在密云縣北部山區(qū)發(fā)現(xiàn)有黃土梁舊石器地點[2]。

周口店位于北京西南房山區(qū)的龍骨山上,屬于洞穴遺址。最早由瑞典人安特生發(fā)現(xiàn),1927年正式組織發(fā)掘,一直持續(xù)到1937年。解放后又多次進行發(fā)掘。從1929年由裴文中發(fā)現(xiàn)第一個完整的直立人頭蓋骨開始,先后共發(fā)現(xiàn)6個較為完整的人頭蓋骨化石,以及大量頭骨碎片、下頜骨、肢骨和牙齒化石等,總計203件,代表著40多個不同年齡和性別的個體。與人類化石伴出的石制品數(shù)以萬計,伴出的動物化石有100多種。這是至今為止中國發(fā)現(xiàn)的資料最為豐富的舊石器時代早期遺址,也是世界范圍內(nèi)直立人化石及其文化遺存的重大發(fā)現(xiàn)[3]。

周口店第一地點的堆積達40米,可分13層,顯然經(jīng)過了很長時間的堆積。據(jù)古地磁法、熱釋光法、裂變徑跡法、鈾系法、電子自旋共振法等多種方法測試,文化層年代距今60萬年至20萬年[4]。人類主要活動于三個時期,每一期可能還有幾個小的活動期,各期之間在年代上并不連續(xù),因此很難說后來的北京人就一定是此前居住在此洞穴的北京人的直接后裔,更不能以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的40多個個體去估算當時實際社會群體的大小[5]。在北京人所跨越的幾十萬年的漫長時期內(nèi),曾經(jīng)發(fā)生過四五個冰期旋回的氣候變化,每個旋回都包括溫暖的間冰期和寒冷的冰期,而有人類活動的上文化層、下文化層和表層都大致處在間冰期內(nèi)。間冰期時比現(xiàn)在略微溫暖濕潤一些,大致相當于現(xiàn)在淮河流域的溫帶氣候。

周口店第一地點所發(fā)現(xiàn)的人類化石有著較為一致的特點,表現(xiàn)為顱蓋低平,前額后傾,顱骨較厚,頭骨最寬處位置偏低,眶上圓枕兩側稍向后彎曲,眶上圓枕與額鱗之間有明顯的寬溝。頭頂有矢狀脊,鼻骨較寬,大致屬于闊鼻型。顴骨很高,顴面前突且較垂直。吻部略向前突出而沒有下頦,下頜骨粗大且有下頜圓枕。牙齒粗壯,有鏟形門齒。德國人類學家魏敦瑞計算出早期發(fā)現(xiàn)的5個頭骨平均腦容量為1043毫升,1966年在第3層發(fā)現(xiàn)的屬中年男性的5號頭骨腦量更達1140毫升,形態(tài)也更為進步。吳汝康認為5個成年人的平均腦容量為1088毫升。這些人類化石最早被稱為“中國猿人北京種”,簡稱“北京人”。由于屬直立人范疇,故后來正式被命名為“北京直立人(Homo erectus pekinensis)”,又稱“北京猿人”。它明顯比藍田人進步,屬于晚期直立人。根據(jù)肢骨計算身長的方法,可推算出男性平均身高1.62米,女性1.52米,稍矮于山頂洞人和現(xiàn)代中國人。其中三分之一以上的死亡年齡在14歲以下,50~60歲者僅1人。有趣的是,就現(xiàn)有研究來看,北京人的頭骨較為原始而肢骨略微進步。這可能與肢骨過于簡單而難以細致比較有關,也可能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的“鑲嵌”現(xiàn)象。曾經(jīng)流行的說法是與直立行走和勞動有關,是“勞動創(chuàng)造人”的證據(jù)[6]。實際上最早人類的起源可能主要是環(huán)境改變的結果,與勞動不見得有什么直接的關系。

北京人制造石器的原料主要是脈石英,其次為水晶、砂巖和燧石,制作方法主要為砸擊法和錘擊法,可能用過碰砧法,而且注意對不同石料用不同的打擊方法。砸擊法作為主要打片方法在國內(nèi)是獨一無二的。砸擊而成的石核、石片就占到一半左右,加上脈石英作為主要原料,構成北京人石制品的主要特色。石器個體普遍偏小,也有少量大型石器;種類以刮削器最多,占三分之二以上,其次為尖狀器,其他還有砍砸器、端刮器、雕刻器和石球等。這些石器有三分之二以上為石片石器,多從劈裂面向背面單面加工,并有很多沒有經(jīng)過二次加工就直接使用的石片。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用砸擊法制作的大量兩極石片和用兩極石片加工而成的兩端刃器[7]。按照三期的分法,早期石器原料中砂巖重要,錘擊法多于砸擊法;如果有碰砧法,則主要存在于此期;產(chǎn)品粗糙,石片粗大,主要為刮削器和砍砸器。中期石英增加,砸擊法超過錘擊法,石片石器、刮削器增加,砍砸器減少,新出端刃刮削器,石器逐漸小型化。晚期石英更多,質(zhì)量更高,水晶、燧石等優(yōu)質(zhì)石料增加,砸擊法和石片石器占絕對優(yōu)勢,刮削器、端刃刮削器更多,小型尖狀器數(shù)量大增,新出技術先進、形態(tài)成熟的石錐。總體來看,北京人對石料的有限選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產(chǎn)品的質(zhì)量,造成耗料甚大,次品率高,成品率低;打制技術也為不修理臺面的原始技術,故石片多不定型[8]。作為主要種類的刮削器穩(wěn)定性不夠,加工比較粗糙,有一定的原始性。密云黃土梁地點的石制品與北京人早期的石器接近。

與石器伴出的還有很多破碎的獸骨,不排除個別曾用作骨器,但絕大多數(shù)應為當時敲骨吸髓所致。北京人居住的洞穴內(nèi)還發(fā)現(xiàn)有大量的燒骨、成堆的灰燼,以及木炭、被燒過的石頭、鹿角、樸樹籽、紫荊木炭塊等,個別層位的灰燼厚達數(shù)米,表明北京人已經(jīng)學會控制用火。美國學者路易斯·賓福德等否定周口店的發(fā)現(xiàn)是人類用火的結果,證據(jù)不足,不能成立[9]。早于北京人的元謀人和西侯度文化的主人也可能已會用火,但可能尚不具備成堆的灰燼所顯示的保存火種的能力。有了對火的控制,可極大增強御寒和抵御猛獸的能力,還可以熟食、照明,對人類生活水平的提高、體質(zhì)的進化和文化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與北京人伴生的動物化石達100多種,僅哺乳動物化石就有90多種,代表性的動物有中國鬣狗、腫骨鹿、梅氏犀、水獺、劍齒虎、三門馬、李氏野豬、碩獼猴、葛氏斑鹿、德氏水牛、居氏大河貍、轉角羚羊和豪豬等,被稱為周口店動物群。其中現(xiàn)已絕種的占63%,其年代相當于更新世中期。這些動物化石能夠存在于洞穴中應有多種情況。如食草類動物既可能為北京人的獵物,也不排除是食肉動物拖入洞中;食肉動物不少可能為曾經(jīng)在此穴居的動物,如中國鬣狗。食草動物中數(shù)量最多的腫骨鹿、葛氏斑鹿、野豬等可能為北京人的主要狩獵對象,甚至可能存在不同季節(jié)獵取不同鹿類的現(xiàn)象。共存的鳥類化石共62種,多經(jīng)火燒,應為北京人的重要獵物。森林中的第三紀殘留動物劍齒虎可能是對人類威脅最大的動物,還有一般的豹、虎、棕熊、狼等。草原上則奔馳著三門馬、羚羊、腫骨鹿。邊緣性生態(tài)環(huán)境、多種動植物資源,為北京人提供了良好的可以長期居住的理想生境。

二、舊石器時代中期文化

“文化大革命”期間發(fā)現(xiàn)的“新洞人”文化,是北京地區(qū)舊石器時代中期文化的代表。在周口店第15地點、第22地點[10]和房山半壁店附近[11],也都發(fā)現(xiàn)有舊石器時代中期遺址。還有可能屬中期的曠野遺址或地點18處,分布在平谷、懷柔、延慶、門頭溝各區(qū)縣,重要者有平谷馬家墳遺址。

新洞實指與第四地點相連的一個洞穴,位于龍骨山南坡,和第四地點屬于同一層位。在洞中發(fā)掘出1枚可能屬于男性個體的左上第一前臼齒,頰面無三角形隆起,齒冠基部沒有凸出的齒帶,比北京人進步,各項測量數(shù)據(jù)都介于北京人和山頂洞人之間。資料雖比較單薄,但畢竟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前者與山頂洞人之間的缺環(huán)。伴生哺乳動物約40種,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北京人時期的殘存屬種,有碩獼猴、披毛犀、翁氏鼢鼠、似李氏野豬、腫骨鹿等;第二類是新出現(xiàn)的晚更新世動物,如巖松鼠和赤鹿等;占據(jù)多數(shù)的是第三類,即在第四紀早晚一直延續(xù)的動物[12]。顯然,新洞人比北京人時代晚,屬于晚更新世初期。據(jù)碳十四法、熱釋光法、鈾系法等方法測試,新洞堆積的年代距今20萬年至10萬年左右。

新洞內(nèi)發(fā)現(xiàn)有大量灰燼,還有燒過的樸樹籽,沒有發(fā)現(xiàn)鬣狗糞,說明曾長期作為人類的居穴。動物化石中,多見生活在茂密雜草中的嚙齒類,也有一般活動于樹林和灌木叢中的犀、象、熊、猞猁、獼猴等。結合孢粉分析,可知當時氣候溫暖,附近為多樹的灌木草原。值得注意的是,新洞中發(fā)現(xiàn)有一些大型哺乳動物的燒骨,或許是人類捕獵的對象,說明其狩獵能力比北京人有所提高。而大量小型哺乳動物化石的發(fā)現(xiàn),極可能同新洞人選擇其作為食物來源有關。

馬家墳遺址發(fā)現(xiàn)石制品26件,分石核、石片和石器3類。原料以石英巖和燧石為主;主要采用錘擊法,偶爾使用砸擊法;石器均為石片加工而成,以小型為主。石器特點與華北的許家窯、東谷坨、峙峪等遺址接近,是一種以石片石器為主的工業(yè)[13]。雖打擊方法與北京人流行砸擊法不同,但石器類型、尺寸、加工技術均與前者有聯(lián)系,和晚期的山頂洞人石器也有關系,實際上處于承上啟下的位置。半壁店遺址發(fā)現(xiàn)有2米厚的灰燼層,出有燒骨、燒石等。

三、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

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以山頂洞人文化為代表。該時期文化遺址已擴展到北京全境各區(qū)縣,除山頂洞外,至少還有19處,引人關注者當數(shù)東城區(qū)的王府井東方廣場遺址。

山頂洞遺址發(fā)現(xiàn)于周口店龍骨山頂,緊鄰第一地點,1933~1934年進行了發(fā)掘。山頂洞由洞口、上室、下室和下窨組成。接近洞口的上室較為寬闊,有燒過的灰燼,可能是住宿的地方。下室狹小陰暗,集中擺放著人骨,人骨旁邊有不少紅色的赤鐵礦粉末,還有不少裝飾品,當為有意識的埋葬,或者就是當時的墓地,也就是迄今為止中國境內(nèi)發(fā)現(xiàn)的最早墓地[14]。據(jù)碳十四、熱釋光、氨基酸外消旋法測定,動物化石的綜合年代為距今18300~10500年,堆積年代為距今29000~10000年。山頂洞的地質(zhì)年代屬于晚更新世晚期。晚更新世以后,氣候總體上向干冷方向轉變。山頂洞發(fā)現(xiàn)有果子貍、獵豹等代表溫暖氣候的哺乳動物,可能反映了從間冰期向寒冷的末次冰期的過渡。在附近樹林中還有赤鹿、斑鹿、野豬,草原上有野馬、羚羊,并有鬣狗在夜間出沒。

所發(fā)現(xiàn)化石包括完整的三個頭骨和許多頭骨殘片、下頜骨、牙齒、脊椎骨和肢骨等,代表8~10個人的個體。其中一例男性超過60歲。這三個完整頭骨具有不完全一致的形態(tài)。魏敦瑞認為,101號男性頭骨在測量上很像某些西歐智人化石,從外形觀察則為原始蒙古人種;102號女性頭骨很像美拉尼西亞類型;103號女性頭骨則與愛斯基摩人類型相似。由此他推測說,這些山頂洞人是外地遷來的居民,由于受到當?shù)卦济晒湃朔N的攻擊而絕了種,因此和后來的中國人沒有繼承關系[15]。裴文中早在1952年就提出,山頂洞的三個頭骨基本屬同一人種,彼此的差異是未分化未定型的表現(xiàn)[16]。吳新智后來對這三個頭骨又進行了進一步研究,發(fā)現(xiàn)魏敦瑞過分強調(diào)了他們之間的個性差異,實際上他們有著許多共性,如頭骨粗碩,頭很長,額部傾斜,上面部低矮,整個面部在垂直方向上具有中等程度的突出,眼眶較低,梨狀孔寬闊,有上頜圓枕,顴骨位置較垂直且較向前突出,鏟形門齒等,這些有的是晚期智人共有的原始特征,有的與現(xiàn)在的蒙古人種接近,因此都代表原始蒙古人種[17]。他們之間確實也存在一定差異,表現(xiàn)為與現(xiàn)今中國人、愛斯基摩人、美洲印第安人相近,或許是上述幾種人的共同祖先。與北京直立人相比,山頂洞人的腦容量增加,平均1393.3毫升,在現(xiàn)代人的變異范圍之內(nèi);腦內(nèi)動脈分支也與現(xiàn)代人接近,說明智力發(fā)達程度已同現(xiàn)代人接近。伴隨著這一變化,使顱骨變高、厚度變薄,頭骨最大寬度上移,額部豐滿,眉弓變矮,吻部后縮,牙齒變小,頦部突出,男性身高1.74米,女性1.59米,高于北京直立人。

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比前有十分顯著的進步。山頂洞的石器仍屬小石器傳統(tǒng),但石器種類更加多樣化,有各種刮削器、尖狀器、雕刻器、錐或鉆等。這時另一個重要變化,是骨角器的大為發(fā)展。山頂洞的帶穿骨針、刻紋鹿角等的出現(xiàn),表明人們已經(jīng)掌握了骨、角材料的特性,使用了不同于石器制作方法的專門工藝。尤其骨針的出現(xiàn)意味著當時已可以用獸皮縫制原始衣服,對人們抵御酷暑嚴寒,以及培養(yǎng)人類特殊的服飾文化有重要意義。這時文化發(fā)展的另一重要標志,是多種裝飾品的出現(xiàn)。主要有表面稍經(jīng)磨平的穿孔石珠、表面打磨并涂朱的穿孔礫石、齒根部位對穿的穿孔獸牙、穿孔青魚眶上骨、穿孔海蚶殼、刻紋鳥骨管、魚脊椎骨等。這些裝飾品多發(fā)現(xiàn)于人骨化石附近,當屬隨身的佩飾、墜飾類,說明當時人類已經(jīng)有明確的愛美觀念,注意自身的裝飾打扮。以紅色的赤鐵礦粉末將裝飾品染紅,或撒在尸骨旁,說明人們最早關注的是紅色,這也是舊石器時代晚期世界其他地方的普遍現(xiàn)象。除赤鐵礦易得外,可能又有驅(qū)逐野獸的作用,或者竟與鮮血、與人們的生死觀有關。這些都意味著人們的抽象思維能力有很大提高。海蚶殼的發(fā)現(xiàn)表明其活動范圍更遠達海濱。

1996年在王府井東方廣場的施工現(xiàn)場發(fā)現(xiàn)有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活動遺跡,碳十四測年為距今24030±350年。發(fā)現(xiàn)有2000余件遺物,1000多件石制品,包括石核、石片以及石錐、石鉆、刮削器、雕刻器等小型石器,原料以燧石為主,以錘擊法為主,仍以石片石器為主,作為主體的刮削器以向背面加工為主。骨制品400余件,有骨核、骨片、骨器,有些骨片上有人工刻劃或砸擊的痕跡。還有木炭、燒骨、燒石、灰燼,以及大量牛、馬、鹿、兔、鴕鳥等動物的化石[18]。這可能是一處人類臨時活動的營地,是在北京平原上首次發(fā)現(xiàn)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的活動遺跡。從石器看,與山頂洞石器特點基本一致,與北京人石器也有一定的相似性。

山頂洞人及其文化肯定應當是后來華北地區(qū)新石器時代人類及其文化的主要來源之一,甚至不排除與北京地區(qū)的新石器時代早期存在直接關系。

四、原始蒙古人種的形成與東方文化的起源

現(xiàn)在所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人類是能人,距今已有250萬年左右的歷史,在全世界僅分布在東非。距今200萬年以后,能人可能最早在非洲進化為直立人[19],并進而將其活動范圍擴展至歐亞大陸[20],因此現(xiàn)在多數(shù)學者傾向于認為非洲是人類的共同起源地。但也有學者仍堅持多地區(qū)起源說。按照前一種流行的說法,北京人所代表的東亞直立人的祖先自然也應當在非洲。但不容否認的是,北京人的確有不同于歐洲、非洲地區(qū)直立人的特點,最顯著者是鏟形門齒的存在。甚至比北京人還早的元謀人也具有鏟形門齒特征。這既可能是直立人在亞洲適應環(huán)境長期演變的結果,也不排除獨立起源的可能性。新洞人屬于早期智人階段,結合中國其他地方同時期的人類化石,知道其總體比北京人進步,腦容量變大,智力有較大發(fā)展。中國境內(nèi)的早期智人和直立人之間肯定存在一定的繼承關系,鏟形門齒等特征繼續(xù)保持,但并不能肯定北京地區(qū)的早期智人和直立人之間就一定存在直接關系。山頂洞人是華北晚期智人的代表,其腦容量已在現(xiàn)代人的腦量變異范圍之內(nèi),表明原始的蒙古人種已經(jīng)形成,鏟形門齒等特征顯示出其與當?shù)氐脑缙谥侨松踔林绷⑷酥g應存在某種關聯(lián)。但根據(jù)分子生物學的最新證據(jù),全球現(xiàn)代人都是距今15~20萬年左右的一個非洲“夏娃”的后裔,人類存在第二次“走出非洲”的可能性。有學者認為中國境內(nèi)的最早的晚期智人的年代在距今50000~37000年之間[21],這個理論有可能基本站得住腳,不過必須進行適當?shù)男拚;蛟S晚期智人到達東亞后,與當?shù)氐脑缙谥侨诉M行了血緣上的較多交流,才能夠使鏟形門齒等特征得以延續(xù)下來,但這一點暫時還不能得到分子遺傳學的支持[22]。總結起來看,直立人和現(xiàn)代人有不同時期都起源于非洲的可能性,但尚不能成為定論;而中國境內(nèi)的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之間存在程度不同的聯(lián)系則是可以肯定的。換一句話說,現(xiàn)代蒙古人種的形成應當有北京人等東亞早期人類的貢獻。

根據(jù)近年來的發(fā)現(xiàn),“中國舊石器大致可以長江為界分為兩個大區(qū),即南方以礫石工業(yè)為主的大型礫石工業(yè)區(qū),北方則以中小型石片為主的石片工業(yè)區(qū)”[23]。石片的銳利薄刃可用來切割獸皮和獸肉,也可能用于采集。以石片石器為主的經(jīng)濟和生活方式或許更適合溫帶的草原—森林環(huán)境,與大型礫石工業(yè)區(qū)的人類在熱帶亞熱帶的森林環(huán)境的生存方式應有所不同,后者的大型礫石工具可能適合砍伐樹木或挖取植物塊莖[24]。這只是中國境內(nèi)的差異。如果放大眼光,會發(fā)現(xiàn)舊大陸范圍內(nèi)舊石器時代文化還有一條更加重要的分界線,這就是著名的“莫維斯線”,大致以印度河和恒河為界,并可向東北伸展。按照莫維斯的說法,此線以西的歐洲和非洲流行先進的手斧,以東的包括中國在內(nèi)的大部地區(qū)長時期被粗糙落后的砍砸器、尖狀器、刮削器等所統(tǒng)治,文化更加滯后[25],這實際上就將舊大陸舊石器時代文化分成了東、西兩大文化區(qū)。當然對莫維斯的說法學術界還有爭論,東方文化也并非如莫維斯所說那樣原始、落后,其原料對成型的限制、對傳統(tǒng)的更多保留等可能都是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但這種文化肯定更能夠適應東方環(huán)境的特點,與西方文化只是各具特色而已。從這個意義來說,舊石器時代的北京文化不正是東方文化的源頭之一嗎?

————————

[1]李超容:《北京地區(qū)舊石器時代考古的新發(fā)現(xiàn)》,載《中國考古學研究的世紀回顧》(舊石器時代考古卷),科學出版社,2004年,第72~74頁。

[2]同[1],第72~83頁。

[3]a.賈蘭坡:《周口店——北京人之家》,人民出版社,1975年;b.吳汝康等:《北京猿人遺址綜合研究》,科學出版社,1985年;c.張森水:《周口店地區(qū)舊石器時代遺址的發(fā)現(xiàn)與研究》,載同[1],第29~71頁。

[4]同[3]c,第49頁。

[5]蘇秉琦主編:《中國通史》第2卷《遠古時代》,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8頁。

[6]吳汝康、賈蘭坡:《周口店新發(fā)現(xiàn)的中國猿人化石》,《古生物學報》1954年2卷3期,第267~288頁。

[7]裴文中、張森水:《中國猿人石器研究》,科學出版社,1985年。

[8]張森水:《環(huán)渤海地區(qū)的舊石器時代考古回顧》,載《環(huán)渤海考古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知識出版社,1996年,第23頁。

[9]Binford, Lewis. R., and Chuankun Ho., “Taphonomy at a Distance: Zhoukoudian, The Cave of Beijing Man?”Current Anthropology26(4),1986: 413~442.

[10]張森水:《周口店第22地點的舊石器》,載《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1963年7卷1期,第84~85頁。

[11]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考古四十年》,北京燕山出版社,1990年,第8頁。

[12]顧玉珉:《周口店新洞人及其生活環(huán)境》,載《古人類論文集》,科學出版社,1978年,第158~171頁。

[13]同[1],第74~75頁。

[14]賈蘭坡:《山頂洞人》,龍門聯(lián)合書局,1951年。

[15]Weidenreich, F. ,1939. On the Earliest Representatives of Modern Mankind Recovered on the Soil of East Asia. Pek. Nat. Hiss. Bull. 13(3): 161~174; Weidenreich, F. ,1943. The skull of Sinanthropuspekinensis: a primitive hominid skull. Pal. Sin. New Ser., D, 10: 1~184.

[16]裴文中:《中國石器時代的文化》,中國青年出版社,1952年。

[17]吳新智:《周口店山頂洞人化石的研究》,《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1961年3卷3期,第181~203頁。

[18]李超榮、郁金城、馮興無:《北京市王府井東方廣場舊石器時代遺址發(fā)掘簡報》,《考古》2000年9期,第1~8頁。

[19]公認最早的直立人化石發(fā)現(xiàn)于肯尼亞的東特卡納,距今約180萬年,見Leaky, Richard, and Lewin, Roger. 1977. Origin. New York: Dutton.

[20]Pope, Geoffrey G. 1984. “The Antiquity and Paleoenvironment of the Asian Hominidae. ”In R. O. I. Whyte, ed., The Evolution of the East Asian Environment, pp. 922~947. Hong Kong: Center of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1]Fagan, Brian M. 1990. The Journey from Eden. New York: Thames and Hudson.

[22]理查德·利基著,吳汝康等譯:《人類的起源》,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年,第74頁。

[23]呂遵諤:《20世紀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的回顧與展望》,載同[1],第14頁。

[24]a.王幼平:《更新世環(huán)境與中國南方舊石器文化發(fā)展》,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b.袁家榮:《長江中游地區(qū)的舊石器時代考古》,載同[1],第386頁。

[25]Movius, Hallam L. 1944. “Early Man and Pleistocene Stratigraphy in South and East Asian. ”Papers of the Peabody Museum 19:3.

〔責任編輯:成彩虹〕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自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欧美激情| 国产精品三级av及在线观看|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 99九九成人免费视频精品| 无码中文AⅤ在线观看| 日韩中文字幕免费在线观看| 青青青国产免费线在| 无码国内精品人妻少妇蜜桃视频 | 激情五月婷婷综合网| 日日噜噜夜夜狠狠视频| 国产在线一二三区| 欧洲日本亚洲中文字幕| 2022国产无码在线| 国产v精品成人免费视频71pao|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欧美精品专区一区二区| 九九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乱论视频| 国产色偷丝袜婷婷无码麻豆制服| 欧美成人一级| 免费女人18毛片a级毛片视频| 婷婷色狠狠干| WWW丫丫国产成人精品| 91国内外精品自在线播放| 国产亚洲视频免费播放| 国产a v无码专区亚洲av| 中文字幕在线看| 不卡的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18禁不卡免费网站| 国产三级毛片| 国产精品浪潮Av| 在线亚洲小视频| a级毛片在线免费观看| 一本大道东京热无码av| 中文字幕人妻无码系列第三区| 国产欧美日本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免费| 国产精品思思热在线| Jizz国产色系免费|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播放| 女人18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97青青青国产在线播放| 手机看片1024久久精品你懂的| 国产成人1024精品下载| 亚洲综合激情另类专区| 国产黄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毛片高清一级国语| 免费国产高清精品一区在线| 国产尤物jk自慰制服喷水| 国产自产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毛片免费| 五月天综合婷婷| 热九九精品| av在线人妻熟妇| 91小视频在线| 国产精品自在线天天看片|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视频7 | 丁香五月婷婷激情基地|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国产一区| 国产三级毛片| 久久综合激情网| 精品国产三级在线观看| 老司机精品99在线播放| 91免费在线看| 91久久国产热精品免费| 少妇被粗大的猛烈进出免费视频| 国产白浆在线| 久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三级| 国产成人久久777777| 国产精品露脸视频| 精品一區二區久久久久久久網站| 鲁鲁鲁爽爽爽在线视频观看| 尤物特级无码毛片免费| 国产色婷婷| 国产精品视频a| 二级特黄绝大片免费视频大片| 少妇人妻无码首页| 国产人碰人摸人爱免费视频| 亚洲一区免费看| 国产女人在线| 亚洲性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