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人類的21世紀應當從1978年算起,因為這一年占人類人口1/4的古老中國開始了改革開放重煥青春的偉大征程。中國改革開放30年經歷了從農村改革到城市改革、從經濟體制改革到各方面綜合改革、從對內搞活到對外開放的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中國的改革首先從農村啟動,以農村的改革和發展推動城市改革,又以城市的改革和發展支持農村,走出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之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中央、國務院發布實施的指導農村改革的重要文件約79個(其中有10個文件作為中央“1號文件”頒發),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有力地推動了農村改革和農村經濟的發展。30年涉農政策的演進過程生動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理論和實踐上取得的重大進展,對我們深刻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過程,在新形勢下做好“三農”工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重要涉農政策演進過程
1.第一階段(1978年至1984年,農村改革由起步到取得重大突破時期)
1978-1984年是農村改革由起步到取得重大突破時期。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從1979年起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提出“為把農業搞上去,必須首先在農村實行改革,推行聯產計酬責任制”,同意將《中共中央關于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草案)》和《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試行草案)》發到省、自治區、直轄市討論和試行。農村改革正式拉開序幕。
1979年9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四中全會,正式通過了經過試行后修改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為農村改革的推進奠定了政策基礎。1982年9月召開的黨的十二大制定了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奮斗綱領,確立了黨在新的歷史時期的總任務。1984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適應改革從農村向城市發展的新形勢,通過了指導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綱領性文件《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突破把計劃經濟同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提出發展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商品經濟。這一時期的涉農政策結合貫徹中央會議精神,主要側重于以下方面:
一是解放思想,撥亂反正,統一全黨對農業問題的認識,為全面推進農村改革提供保障。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批轉《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即第一個中央“1號文件”),明確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性質“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個體經濟,而是社會主義農業經濟的組成部分”。1983年1月頒布的《當前農村經濟政策的若干問題》(即第二個中央“1號文件”),從理論上說明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在黨的領導下中國農民的偉大創造,是馬克思主義農業合作化理論在我國實踐中的新發展”。1984年3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轉發農牧漁業部和部黨組《關于開創社隊企業新局面的報告》的通知,將社隊企業更名為鄉鎮企業,肯定了“異軍突起”的鄉鎮企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對鄉鎮企業要在發展方向上給予積極引導,按照國家有關政策進行管理,使其健康發展”,從而為鄉鎮企業的迅猛發展鋪平了道路。
二是突破“一大二公”、“大鍋飯”的舊體制,確立聯產承包責任制為農業生產的主要形式。圍繞推行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及時總結經驗,調整政策,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解放農業生產力。1980年9月27日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的幾個問題》,1984年1月1日中央《關于一九八四年農村工作的通知》(即第三個中央“1號文件”),強調要繼續穩定和完善聯產承包責任制,延長土地承包期至15年以上,為農民吃了“定心丸”。在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同時,著力改革人民公社的經營體制,1982年4月1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于《憲法修改草案》中規定農村人民公社政社分開問題的通知。
三是提高糧食和部分農產品的收購價格,開展農村多種經營,促進農村經濟的繁榮和發展。1981年3月3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轉發國家農委《關于積極發展農村多種經營的報告》的通知,提出“多種經營,綜合發展,應當作為我國繁榮農村經濟的一項戰略性措施”。1984年1月1日中央《關于一九八四年農村工作的通知》(即第三個中央“1號文件”),指出“今年農村工作的重點是:在穩定和完善生產責任制的基礎上,提高生產力水平,梳理流通渠道,發展商品生產”,強調“要繼續調整農副產品購銷政策,改善農副產品收購辦法”。
2.第二階段(1985年至1991年,農村改革按照發展有計劃商品經濟的要求培育市場機制時期)
1985-1991年是農村改革按照發展有計劃商品經濟的要求培育市場機制時期。1987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三大,提出并系統闡述了“關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制定了“三步走”發展戰略和各項改革任務,確定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即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1991年11月召開的黨的十三屆八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決定》,強調“要根據生產力發展的要求,不斷把改革引向深入”。這一時期的涉農政策結合貫徹中央會議精神,主要側重于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根據發展有計劃商品經濟的要求,逐步改革農產品統派購制度,建立并完善農產品市場體系。在農產品的供給豐富之后,不需要像以前實行計劃收購和銷售,而是讓市場發揮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1985年1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活躍農村經濟的十項政策》(即第四個中央“1號文件”),規定取消30年來農副產品統購派購的制度,對糧、棉等少數重要產品采取國家計劃合同收購的新政策。
二是針對農產品供給豐富和生產效率提高的實際情況,適時提出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發展鄉鎮企業等政策措施,突破原來那種單一經營和城鄉分割的產業結構,促進農村經濟從傳統的農業單一結構轉向多部門綜合發展。第四個中央“1號文件”中的十項經濟政策第二項就是“大力幫助農村調整產業結構”。1986年1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一九八六年農村工作的部署》(即第五個中央“1號文件”),強調要“進一步擺正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提出“一九八六年農村工作總的要求是:落實政策,深入改革,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組織產前產后服務,推動農村經濟持續穩定協調的發展”。1987年1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過的《把農村改革引向深入》,強調要“調整產業結構,促進農業勞動力轉移”。
三是我國經濟經歷了1984年到1988年高速增長期之后,出現了物價波動較大、重復建設比較嚴重、農業生產出現滑坡等問題。1988年黨決定用3年時間治理經濟環境、整頓經濟秩序。適應中央治理整頓的總體要求,針對價格放開后農產品價格波動劇烈、糧食產量一度下滑、農民收入出現徘徊的情況,提出在穩定農村基本政策的基礎上“要大力發展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產,增加農副產品的有效供給”(1988年11月2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奪取明年農業豐收的決定》),要“加強農業科技成果推廣”(1989年11月27日國務院《關于依靠科技進步振興農業加強農業科技成果推廣工作的決定》),要“積極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建立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1991年10月28日國務院《關于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通知》),要“搞活農產品流通”(1991年10月28日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搞活農產品流通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針對治理整頓期間資金緊縮、市場疲軟以及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等使鄉鎮企業發展受到抑制的實際情況,1992年3月18日國務院批轉農業部《關于促進鄉鎮企業持續健康發展報告》的通知,闡明了發展鄉鎮企業的重大意義,要求“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要把發展鄉鎮企業作為一項戰略任務,切實加強領導,堅持不懈地抓下去”。經過治理整頓,1991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決定》,提出“九十年代農業和農村工作要在八十年代的基礎上取得新的突破”,“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效益要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農村社會面貌要有一個新的變化”。
四是強調抓好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為農村改革的深入發展提供組織保障,先后發出1986年9月2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農村基層政權建設工作的通知》,1990年12月13日中共中央關于批轉《全國村級組織建設工作座談會紀要》的通知。
3.第三階段(1992年至1999年,農村改革在發展市場經濟進程中全面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時期)
1992-1999年是農村改革在發展市場經濟進程中全面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時期。1992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四大,以1992年初鄧小平同志南方談話精神為指導,明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993年11月召開的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強調“要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1997年9月召開的黨的十五大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并對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跨世紀發展作出了全面部署。1998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農業和農村工作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這一時期的涉農政策結合貫徹中央會議精神,主要側重于以下方面:
一是針對大部分縣市放開糧食購銷價格、市場化程度提高的情況,對以糧食為主的農產品流通體制進行一系列改革,積極培育農產品市場體系,嘗試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農產品流通體制,形成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市場機制對資源配置發揮基礎性作用的機制。1998年5月10日國務院頒布《關于進一步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決定》。同時,加大了對供銷合作社體制、農村金融和財稅等體制的改革力度,1995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關于深化供銷合作社改革的決定》,1996年8月22日國務院頒布《關于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
二是進一步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1995年3月28日國務院批轉農業部《關于穩定和完善土地承包關系的意見》的通知,1997年8月27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穩定和完善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的通知》,把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作為一項基本制度長期穩定下來,并不斷充實完善,提出在土地承包期15年到期后,繼續延長30年保持不變。
三是與城市改革轉換國有企業經營機制相呼應,加大鄉鎮企業改革力度,實行產權制度等一系列改革。1992年3月18日國務院批轉農業部《關于促進鄉鎮企業持續健康發展報告》的通知,1993年2月20日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中西部地區鄉鎮企業的決定》,強調要扶持和加快中西部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鄉鎮企業的發展。1996年10月29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鄉鎮企業法》,為鄉鎮企業發展提供了法制保障。鄉鎮企業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加快技術進步、改善內部管理等獲得空前發展,1992-1996年迎來了第二個高速增長期。
四是適應農業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提出要樹立大農業觀念,努力提高農業的集約經營水平和綜合生產能力,繼續調整農業內部結構,強調要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努力開發高產優質高效農業。1992年2月12日國務院《關于積極實行農科教結合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通知》,1992年9月25日國務院《關于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的決定》,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五是努力減輕農民負擔,積極促進農民增收,重視解決農村貧困人口溫飽問題。針對農村勞動力大規模流動產生的“民工潮”問題,制定了促進農業富余勞動力轉移,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的措施。1996年10月2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關于盡快解決農村貧困人口溫飽問題的決定》,1996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關于切實做好減輕農民負擔工作的決定》。
4.第四階段(2000年以來,農村改革在城鄉統籌背景下開展綜合改革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時期)
2000年以來是農村改革在城鄉統籌背景下開展綜合改革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時期。2002年11月召開的黨的十六大,提出要“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2003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作出《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要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體制保障”。2004年9月召開的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胡錦濤總書記在會上提出了關于“兩個趨向”的論斷,即“縱觀一些工業化國家的發展歷程,在工業化初始階段,農業支持工業、為工業提供積累是帶有普遍性的趨向;但在工業化達到相當程度以后,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協調發展,也是帶有普遍性的趨向”。2005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了《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穩步地加以推進”。2006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007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七大,提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強調“要加強農業基礎地位,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這一時期的涉農政策結合貫徹中央會議精神,主要側重于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對“三農”工作的認識不斷深化,并不斷推出新的理論成果和新的舉措,制定的涉農政策堅持把有利于縮小城鄉差距、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富裕農民、繁榮農村作為重要原則,新世紀發布的涉農文件中有5個文件作為中央“1號文件”頒發。適應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加大了支農惠農政策力度,堅持“少取、多予、放活”,各項措施更加自覺地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積極支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等發展。2000年3月2日國務院發出《關于進行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工作的通知》,2001年3月24日國務院發出《關于進一步做好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工作的通知》,2003年3月27日國務院發布《關于全面推進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2005年12月全國十屆人大十九次會議通過了廢止農業稅條例,2006年全面取消了農業稅,標志著我國實行了兩千多年的古老稅種退出歷史舞臺。2003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即第六個中央“1號文件”),提出對種糧農民實行“種糧直補、良種補貼和農機補貼”三項補貼,強調切實加強農業基礎地位,重視做好“三農”工作,為建立農業發展的長效機制奠定基礎。2004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工作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見》(即第七個中央“1號文件”),2007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切實加強農業基礎建設進一步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的若干意見》(即第十個中央“1號文件”)。
二是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為“三農”工作的重點,積極從政策上加以扶持和引導。2005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即第八個中央“1號文件”),對新農村建設做了8個方面、32條政策措施安排,2006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即第九個中央“1號文件”),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8項任務,將“發展現代農業”定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
三是推進以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和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為主要內容的綜合改革,2006年10月8日國務院《關于做好農村綜合改革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提出農村綜合改革目標,即“按照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力爭在‘十一五’期間或用更長一些時間基本完成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任務,建立精干高效的農村行政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覆蓋城鄉的公共財政制度、政府保障的農村義務教育體制,促進農民減負增收和農村社會事業發展,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提升農業對外開放程度,改革農產品進出口貿易體制,加大對糧食流通體制、棉花流通體制的改革力度,2000年6月10日國務院發出《關于進一步完善糧食生產和流通有關政策措施的通知》,2001年7月31日國務院發布《關于進一步深化棉花流通體制改革的意見》,2004年5月23日國務院發布《關于進一步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意見》,2006年5月30日國務院發布《關于完善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政策措施的意見》。這一時期進一步嚴格土地管理,相關政策主要體現在:2001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關于做好農戶承包地使用權流轉工作的通知》,2002年8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九次會議通過),2004年10月21日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2006年8月31日國務院《關于加強土地調控有關問題的通知》。
四是體現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體要求,堅持以人為本,切實關注農村民生。在全國農村普遍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農村扶貧力度,2007年7月11日國務院發出《關于在全國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結合推進城市化進程,制定實施保障農民工權益的一系列政策,積極消除不利于城鎮化發展的體制和政策障礙,2006年1月31日國務院發布《關于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
二、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重要涉農政策演進特點
改革開放30年涉農政策的演進過程具有生動鮮明的特點:
一是堅持基層實踐與理論創新良性互動,體現了黨對社會實踐的高度重視和對農民首創精神的充分尊重。農民是農業和農村發展的主體,是最富于創造性的力量。包產到戶和鄉鎮企業這兩個新事物都是農民的偉大創造,在整個改革進程中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關鍵性作用。中央及時總結經驗,進行理論創新,適時出臺相關政策并在執行過程中不斷調整和完善具體措施,有效穩定了土地承包制度,促進了鄉鎮企業健康發展。在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進程中,黨不斷深化對“三農”問題的認識,堅持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特別注重發揮農民群眾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將農民創造的鮮活經驗上升到理論高度并不斷推出符合時代要求和農民意愿的政策措施,成功推動農村改革向縱深發展,農業對外開放程度不斷提高。
二是堅持農村改革與城市改革良性互動,在實踐中不斷深化統籌城鄉社會經濟發展的總體思路。農村改革經歷了一個從農村內部改革開始,到農村改革與城市改革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直至“以城帶鄉”農村改革與城市改革緊密融合、相互促進的過程。農村改革與城市改革良性互動為實現城鄉社會經濟統籌發展提供了良好條件。
三是物質文明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良性互動,體現了“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根本要求。改革開放30年來,可以說每一階段的涉農政策都在大力促進農業生產力發展、推進體制創新、促進農民增收的同時,兼顧出臺了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相關措施,為農村改革健康、順利發展提供了保障。
四是發展生產力與調整生產關系良性互動,堅持了“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從發展戰略決策轉變,到具體政策措施調整;從相關管理機構改革,到各項體制、機制創新,都清晰體現了“上層建筑符合于經濟基礎變化要求”的特征,體現了根據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積極地、適時地調整生產關系的思路,體現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原則。
實現黨的十七大提出的各項戰略任務,任重道遠。在新的發展形勢下,由于農業和農村發展已與城市經濟、國民經濟的發展緊密交織在一起,前進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將更為復雜,因此,需要從全局的高度,在已有涉農政策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強農惠農政策,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解決好新的發展環境下的“三農”問題。
(本文作者根據改革開放30年各歷史時期《重要文獻選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相關涉農文件、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歷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央全會會議文件綜合整理)
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30年間,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重要涉農文件主要有:
1、1978年12月22日農村人民公社條例(試行草案)(十一屆三中全會原則通過),《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匯編》(大開本)上卷第42頁;
2、1979年1月11日中共中央關于地主富農分子摘帽問題和地富子女成份問題的決定,《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匯編》(大開本)上卷第76頁;
3、1979年9月28日中共中央關于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十一屆四中全會通過),《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匯編》(大開本)上卷第273頁;
4、1980年9月27日中共中央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的幾個問題》的通知(原件為1980年9月14日至22日,各省、市、自治區黨委第一書記座談會紀要),《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匯編》(大開本)上卷第664頁;
5、1981年3月3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轉發國家農委《關于積極發展農村多種經營的報告》的通知,《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匯編》(大開本)下卷第975頁;
6、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批轉《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第一個中央“1號文件”),《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匯編》(大開本)下卷第1397頁;
7、1982年4月1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憲法修改草案》中規定農村人民公社政社分開問題的通知,《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匯編》(大開本)下卷第1625頁;
8、1983年1月2日中共中央關于印發《當前農村經濟政策的若干問題》的通知(中央政治局討論通過)(第二個中央“1號文件”),《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卷第252頁;
9、1983年1月20日中共中央關于加強農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通知,《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卷第270頁;
10、1984年1月1日中共中央關于一九八四年農村工作的通知(第三個中央“1號文件”),《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卷第424頁;
11、1984年3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轉發農牧漁業部和部黨組《關于開創社隊企業新局面的報告》的通知,《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卷第439頁;
12、1985年1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活躍農村經濟的十項政策(第四個中央“1號文件”),《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卷第610頁;
13、1986年1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一九八六年農村工作的部署(第五個中央“1號文件”),《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卷第868頁;
14、1986年9月2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農村基層政權建設工作的通知,《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卷第1161頁;
15、1987年1月22日把農村改革引向深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過),《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卷第1227頁;
16、1988年11月2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奪取明年農業豐收的決定,《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卷第338頁;
17、1989年11月27日國務院關于依靠科技進步振興農業加強農業科技成果推廣工作的決定中,《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卷第756頁;
18、1990年12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一九九一年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通知,《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卷第1322頁;
19、1990年12月13日中共中央關于批轉《全國村級組織建設工作座談會紀要》的通知,《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卷第1331頁;
20、1991年10月28日國務院關于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通知,《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卷第1739頁;
21、1991年10月28日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搞活農產品流通的通知《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卷第1748頁;
22、1991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決定,《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卷第1758頁;
23、1992年2月12日國務院關于積極實行農科教結合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通知,《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卷第1900頁;
24、1992年3月18日國務院批轉農業部《關于促進鄉鎮企業持續健康發展報告》的通知,《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卷第1973頁;
25、1992年9月25日國務院關于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的決定,《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卷第2204頁;
26、1993年2月20日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中西部地區鄉鎮企業的決定,《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卷第88頁;
27、1993年11月14日國務院關于印發《九十年代中國農業發展綱要》的通知,《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卷第454頁;
28、1993年11月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當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卷第480頁;
29、1994年4月1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一九九四年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意見,《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卷第762頁;
30、1994年11月5日中共中央關于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通知,《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卷第1044頁;
31、1995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供銷合作社改革的決定,《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卷第1224頁;
32、1995年3月3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一九九五年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意見,《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卷第1267頁;
33、1995年3月28日國務院批轉農業部《關于穩定和完善土地承包關系的意見》的通知,《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卷第1324頁;
34、1995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轉發《中央宣傳部、農業部關于深入開展農村社會主義建設文明建設活動的若干意見》的通知,《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卷第1518頁;
35、1996年1月2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九五”時期和今年農村工作的主要任務和政策措施,《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卷第1651頁;
36、1996年8月22日國務院關于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卷第1996頁;
37、1996年10月2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盡快解決農村貧困人口溫飽問題的決定,《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卷第2089頁;
38、1996年10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鄉鎮企業法下(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通過),《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卷第2114頁;
39、1996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切實做好減輕農民負擔工作的決定,《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卷第2165頁;
40、1997年2月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一九九七年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意見,《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卷第2283頁;
41、1997年3月2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轉發農業部《關于我國鄉鎮企業情況和今后改革與發展意見的報告》的通知,《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卷第2392頁;
42、1997年3月13日衛生部、國家計劃委員會、財政部、農業部、民政部關于發展和完善農村合作醫療的若干意見,《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卷第2426頁;
43、1997年4月1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土地管理切實保護耕地的通知,《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卷第2458頁;
44、1997年8月27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穩定和完善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的通知,《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卷第2595頁;
45、1998年1月2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一九九八年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意見,《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卷第188頁;
46、1998年4月28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關于在農村普遍實行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制度的通知,《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卷第308頁;
47、1998年5月10日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決定,《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卷第344頁;
48、1998年10月14日中共中央關于農業和農村工作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十五屆三中全會通過),《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卷第554頁;
49、1999年2月13日中共中央關于印發《中國共產黨農村基層組織工作條例》的通知,《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卷第759頁;
50、2000年3月2日國務院關于進行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工作的通知,《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卷第1144頁;
51、2000年6月10日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完善糧食生產和流通有關政策措施的通知,《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卷第1280頁;
52、2000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小城鎮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卷第1290頁;
53、2000年9月10日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做好退耕還林還草試點工作的若干意見,《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卷第1359頁;
54、2001年3月24日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做好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工作的通知,《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卷第1733頁;
55、2001年4月28日國務院關于印發《農業科技發展綱要(2001—2010年)》的通知,《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卷第1786頁;
56、2001年6月13日國務院關于印發《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的通知,《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卷第1875頁;
57、2001年7月31日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棉花流通體制改革的意見,《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卷第1943頁;
58、2001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關于做好農戶承包地使用權流轉工作的通知,《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卷第2158頁;
59、2002年1月1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二00二年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意見,《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卷第2195頁;
60、2002年4月11日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完善退耕還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見,《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卷第2346頁;
61、2002年8月3日國務院關于加強新階段“菜籃子”工作的通知,《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卷第2496頁;
62、2002年8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九次會議通過),《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卷第2521頁;
63、2002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衛生工作的決定,《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卷第2596頁;
64、2003年1月1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意見,《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卷第128頁;
65、2003年3月27日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卷第277頁;
66、2003年6月2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卷第324頁;
67、2003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第六個中央“1號文件”),《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卷第671頁;
68、2004年5月23日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意見,《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卷第86頁;
69、2004年6月20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健全和完善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見,《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卷第121頁;
70、2004年10月21日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卷第402頁;
71、2004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工作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見(第七個中央“1號文件”),《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卷第517頁;
72、2005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第八個中央“1號文件”),《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卷第139頁;
73、2006年1月31日國務院關于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卷第224頁;
74、2006年5月30日國務院關于完善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政策措施的意見,《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卷第467頁;
75、2006年8月31日國務院關于加強土地調控有關問題的通知,《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卷第621頁;
76、2006年10月8日國務院關于做好農村綜合改革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卷第641頁;
77、2006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第九個中央“1號文件”);《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卷第835頁;
78、2007年7月11日國務院關于在全國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卷第1096頁;
79、2007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于切實加強農業基礎建設進一步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的若干意見》(第十個中央“1號文件”)。
作者系北京市委研究室副研究員
責任編輯: 楊艷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