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價值應該承認
資中筠在《中國經營報》上撰文指出,體制的改革涉及到法治和民主,進而又涉及到對民主怎么看的問題。現在有一種認識上的誤區,認為既然是民主就應該什么問題都能迎刃而解,既有平等又保證各種權利。所以只要看到民主國家一出問題就有人說:看,民主有什么好?好像民主應該是十全十美的。其實民主只是迄今為止比較不壞的制度,從核心來講就是兩個關鍵:一個是限權,就是對公權的限制。任何人、任何團體只要掌權,權利就應該受到限制,不能為所欲為。第二是民眾的監督與參與。有了這兩個核心,就可以用各種各樣的形式和具體方法來實現民主。美國是實行兩黨制,歐洲的一些國家則有很多政黨,日本是一黨獨大,內部分派。每個國家可以有自己的國情,但他們都要有一個核心的東西,就是公權力是有限制的。同時權力的行使必須透明、公開,受到公眾的監督與參與。
現在,決策層提出公眾要有知情權,表達權和參與權,在提法上是一大進步。這些如果真的落實了,不管什么形式的民主,應該是可以向前推動的。但也應該有一些具體的措施保證。我認為,落實公民的權利是一個關鍵。現在一般民眾批評最多的有兩個問題:一個是貧富懸殊,一個是腐敗。但這兩個問題的產生還在于公權力的濫用,造成社會的不公,而不是由市場經濟造成的。我們應該承認,在任何一個社會,一定的貧富差距是應該有的,否則也是一種不公平,因為每個人對社會的貢獻不同。但現在的貧富差距,很大程度上是在不公平的前提下產生的,一般群眾不會很清晰這種不公平的根源,于是漸漸積攢成一種怨氣,這種怨氣不一定發作在該發作的地方,因此就發生了類似甕安動亂這樣的事情。
換一個角度來看,如果社會本身具有公平的機制,現在的很多“非理性”事件就可以避免,而不是任何一個火星都可以點燃起來,成為反社會的事件。因此,我們不要一提及人權、民主、自由,就認為是西化。社會發展到現代,人的意識已經發生了重要的轉變。在古代社會,對于不平等,每個人都認命,認為我就屬于這個等級。因此,家奴也可以非常忠于自己的主人。現代人不是這樣的想法。所謂的“現代性”的訴求里有一個基本要素就是要求平等。人類除了提高自己生活水平之外,還有平等的要求。現在國人的心理扭曲,有兩個極端:一些暴富的和掌握某種權力的人完全不想社會公平的問題;一些處境不如意的人不想通過個人奮斗,而是將怨氣都發在比他過得好的人或是整個社會身上。相比較,美國這樣的國家,那些暫時生活比較困難的人就會去尋找機會,自己奮斗,而不是將怨氣發在已經發達的人身上。他們承認這種差距。同時,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相對說來,機會也比較平等,弱勢的群體不至于輕易就發生極端行為。并且達成一種共識:一個人如果發財了,是他自己有本事或者是有機遇。我們社會現在沒有這種共識,主要是機會并不平等。個人權利受到侵犯,得到糾正的合法渠道不通暢,人們對社會公正缺乏信心,逐漸積累不平之氣,這是很危險的。
從轉型政治學看三十年中國變革
蕭功秦在《領導者》雜志上撰文指出,30年的改革開放,社會政治結構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從政治學角度來看,這種政治體制與改革以前的體制相比較,有什么新的特點?我們可以對中國現行體制作如下描述:
首先,相對于改革以前的政治傳統體制,中國社會已經逐步形成了非政治領域的日益擴展的自主社會空間,存在著社會經濟與文化生活領域的有限的多元化。中國政治控制的范圍逐漸僅限于與國家安全與社會穩定直接或間接相關的領域。社會文化、教育、娛樂、學術研究、非政治的社團,作為“第二文化”,與政府主導的“第一文化”平行地共存。
其次,意識形態領域仍然保持社會主義的基本價值體系,作為執政黨組織整合與黨內凝聚的基礎。但其意識形態的符號內涵已經“去烏托邦化”,不再具有原來的平均主義的目標意識。執政主體力求以經濟實效性,以對美好社會與和諧社會的追求,來獲得社會成員對執政黨與政權的支持。
再次,中國現行政治體制繼承了自建國以來執政黨的國家動員力的傳統資源,作為實現本國現代化的權威杠桿,但與此同時,也承襲了全能體制下社會監督機制不足的問題。而這種監督機制的缺失所引起的彌散性腐敗的危險仍然存在。
質言之,當代中國非政治領域的有限多元化、私域自由空間的擴大、意識形態的世俗化,以及以執政黨體制為基礎的社會動員能力與命令機制的存在,這幾個特點構成中國社會轉型時期政治體制的基本特征。中國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近30年里,已經成功地通過“維新模式”而不是革命模式,完成了從高度集權的“計劃經濟——政治集中”體制向更具多元性的社會政治模式的轉變。這種歷史轉變,對于中國政治現代化與向未來民主化的“軟著陸”,無疑具有重要的實質性意義。隨著市場經濟導致的自主性的利益主體的明晰化,新型的契約性人際關系、在法制約束下的討價還價的協商機制,以及與此相對應的法制游戲規則與互容性價值觀念的增長、乃至網絡的普及與政治文化上的寬松化,這些因素將進一步促成中國民主政治條件的成熟。
從容向洋看世界
曹林在《中國青年報》上撰文指出,一個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一個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一個外匯儲備最充裕的國家,同時,又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文化傳統的國家,這樣一個多重身份的國家,要舉辦奧運會,這注定是一個大事件,大場面。
上千家媒體,近4萬名記者云集北京,全世界40億人將通過他們聚焦中國。這是中國與世界第一次零距離的正面接觸。最近四分之一世紀,我們的經濟已成為世界經濟的引擎,GDP已排在世界第四位。同時,因為我們具有與西方國家不同的社會制度和價值觀念,這樣強勁的發展,難免引起對方的不安。北京奧運會也正是在這個節骨眼兒上給中國提供了一個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機會:中國是個和平發展的國家,是個求同存異、講包容的國家,是國際社會負責的成員。中國的高速發展,不對任何人構成威脅。有明眼人指出,如果在北京奧運會能形成這樣的良性互動,那么奧運會將有助于中國融入世界,為中國今后的發展創造機會。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認識到了這一重要意義。這源于對自己和外界的雙重失察。火炬事件充分暴露了國人,尤其是部分年輕人在認識上的缺陷。一篇事后發表的網上評論,對此進行了生動的反省:“總結圣火風波,必須承認,我們對江湖的險惡估計不足。我們曾理所當然地認為,一個13億人口的國家走向繁榮,在任何人眼里都是世界之福,所有人都會樂見一個古老民族的復興,分享我們鳳凰浴火的喜悅。然而,劇情跳出了我們溫情、善意、陽光燦爛的劇本,以一種復雜得多的章節展開。”
這篇評論進一步寫道:“的確,西方對中國存在誤解和偏見。但坦誠地講,我們對西方文明的理解同樣可能失之膚淺。這種膚淺,讓我們容易將對方的理念和行為,局部與整體,政府、傳媒與民意混為一談,迷失其間;這種膚淺,讓我們往往誤把特定的游戲規則視作普世價值,把競爭中的利益權衡視作文明沖突,時而艷羨鄰人的富貴高雅,渴望傾心相交,時而又高筑藩籬,鳴鼓而攻。”
這的確是個淬火的過程。圍繞火炬傳遞進行的全民討論,讓一種新的國際觀逐漸養成:一方面,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已沒有哪個國家可以關起門來獨自發展,中國已經深深地鑲嵌在這個世界中。另一方面,中國的塊兒頭已非常大,她感冒了,世界都要打噴嚏,因此必須習慣在挑剔的目光下成長,這是中國作為一個后發大國所必須經歷的成長煩惱。由于一百多年屈辱的歷史記憶,我們是一個具有愛國主義傳統和強烈民族情感的民族。但是,民族感情和愛國熱情,如果我們期望它走向一個健康、光明的未來,就必須導向建設性軌道,從而完成它自身的升華。我們欣喜地看到,當火炬回到中國的時候,國人的眼界和胸懷已變得寬闊,“一個大國,絕不可能指望只在掌聲中前進”,這已漸成社會共識。
有了此番的歷練,面對奧運會,我們也就多了一份平和與從容。這樣一件風光的事,不可能所有人都樂見,不可能每個人都唱贊歌,甚至會有人來鬧場,來攪局。這些我們都見過,也沒啥大不了的。它們不會因為你的在乎而減少,只會因為你的過激而加劇。在新中國歷史上,這樣的干擾和噪音,從來沒斷過。誠然,與此伴隨的另一個事實則是,沒有什么噪音和干擾能阻擋中國前進的步伐。
針對一些西方媒體對北京奧運會的抨擊,習近平同志曾指出:“對這些雜音,應抱著平常心對待,關鍵是要做好自己該做的事。”他甚至詼諧地作了一個比喻:在一個籠子里有各種鳥,如果把那些吵得厲害的鳥趕出去,那么籠子里就不熱鬧了。言語之間,折射的是寵辱不驚的自信和定力。淡定才是真正的強大。
北京奧運會提供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就看我們怎么把握。澳大利亞總理陸克文年初曾在北京大學講演。這個著名“中國通”的寄語也許值得我們謹記,他說:“同學們,你們是中國融入全球的一代,你們肩負著中國的偉大責任,你們將決定世界如何看待中國。”
奧運志愿者與人類文明
丁元竹在2008年8月18日《時文選萃》上撰文指出,弘揚志愿精神和奧林匹克精神,展示人類文明,通過2008年北京奧運會來弘揚志愿精神和奧林匹克精神,對于塑造我國文化價值體系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全球化的今天,一個國家要想在競爭中領先,需要各種實力的壯大,其中,“軟實力”居于重要地位;從一個國家自身的發展來看,重視“軟實力”的發展對于其政治、文化、價值等都會產生積極推動。我們應把包括志愿精神在內的“軟實力”放在2008年奧運會的重要戰略位置,提升人類文明在國家戰略中的地位。通過奧運志愿服務,推動公眾對于志愿者的深刻和廣泛了解。缺乏對志愿者活動的認可制度,就不能有效激勵全社會的參與。在中國,大量志愿者并不屬于某個志愿者組織,他們的參與是個人的道義行為。在活動中表彰個人、給予社會認可,才能使人們更重視志愿者服務的參與和價值。在一些國家,把參加社區志愿者活動作為考核政治家的一項標準和公民的義務,并有相應的社會認可。這樣就大大鼓勵了全社會對志愿者活動的支持和參與。
沒有社會的共同認同,哪有志愿精神,哪有互相理解、和平、友誼、團結和公平?社會核心價值的特有性質意味著,它必然對主體的行為起著深層導向的作用。正因為如此,核心價值在思想文化建設中往往占有基礎地位。責任、愛心、關懷、真誠、勇敢、正義作為我們民族的價值,激勵我國人民不斷追求,并維系我們這個民族。責任、愛心、關懷、真誠、勇敢、正義也是人類文明的體現。費孝通教授說:“由于文化的隔閡而引起的矛盾會威脅人們的共同生存。”他是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看文化的,即文化是人們的價值體制和行為模式。文化的隔閡是怎么形成的?地理、種族自然是原因。現實中的隔閡許多卻是由于收入差距、社會地位差別引起的。而在公平發展的機會機制下的收人差距又是不可避免的,要消除人們之間因此產生的誤解和隔閡,溝通、了解非常重要。通過奧運會,共同的人性、以人為本的理念,可以縮短各國、各地區、各群體的距離,大家在共同的人性面前互相理解,展現責任、愛心、關懷、真誠、勇敢、正義、和平、友誼、團結、公平。
人類發展的歷史表明,同一社會雖然可以有多個層次多元并存的行為價值,但在民族和國家層面的指導思想、理想信念、意識形態應當是共同的、一元的。這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社會保持健康、穩定、協調發展的保證。經過30年改革開放,我國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利益分配和就業方式等日益多樣化,人們的價值取向、道德觀念、文化生活也日趨多樣化。我們應當認識到這種多樣化是社會進步的體現。
中國要自信而不膨脹
鄭永年在《國際先驅導報》上撰文指出,舉辦奧運會對主辦國的影響,是否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意義更加深遠。對西方發達國家來說,奧運會就是奧運會,就像開一次國際會議一樣。但顯然,對中國來說,包括早期對日本和韓國的影響都和西方國家很不一樣。首先,國際社會對西方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舉辦奧運會的期望不一樣。奧運會在北京和在倫敦開,人們的期待是不一樣的。北京舉辦奧運會,可以使中國更加透明開放,所有國家包括中國本身都是這么期待的。同樣,人們對奧運會后的中國的期望也不一樣。
這次“奧運外交”體現了中國的自信。奧運會后還要接著學怎樣去自信。你是大國了,人家都會批評你,都要盯上你,你的一舉一動人家都在看。任何大國都會遭遇這樣的關注,從前英國是這樣,后來的美國也是這樣。中國尤其如此,因為中國和西方有不同的政治制度、意識形態和文化價值觀。中國對此要有思想準備。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不僅要發展經濟社會,更要發展思想和文化。只有發展出新思想和新文化,才能有效回應批評。
批評會持續,但國際環境未必更糟
奧運會后,西方會更多地要求中國擔負更大的國際責任,就是“中國大國責任論”。另一方面,他(西方)也會覺得你國內的改革是不是也要透明一點啊,因為中國國內往哪個方向發展也會影響西方和國際社會。
我覺得總體來說,西方的批評會持續,但并不見得國際環境會更壞。奧運會被他們當作了批評中國的機會,但沒有奧運會也同樣會找到其他的機會來批評,比如所謂人權、環保問題。應當說,這些問題其實也是中國本身所一直關注的,并取得了進步。重要的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已經達到了一定的水平,有能力消化這些批評所帶來的負面因素。像今年中國所面臨的壓力,如果放到以前,可能就擔負不了。上半年連續的天災人禍,中國人不僅頂過去了,還舉辦了很成功的奧運會,這說明中國承載壓力的能力提高得很快。
膨脹的心態不符合國家利益
很多人說,“中國現在想韜光養晦也難”。實際上我覺得,大家往往忘了后面的那句話,就是要“有所作為”。韜光養晦不是要無所作為。我覺得這句話從整體來說才是對的,也繼續有效。韜光養晦是說不要當頭,不要老去挑戰人家,現在即使成功舉辦了奧運會,中國相當長的時間內仍然將側重國內的發展。現在的確有很多發展中國家希望中國能當頭,走與西方不同的道路。我覺得中國應該保持清醒的認識,你不能把西方當成敵人。即使西方把你當成敵人。現在經濟全球化了,很多方面還是要和西方打交道。中國的經濟發展使得中國具備能力化敵為友。
現在有些人心理很膨脹,覺得自己取得了高速的經濟發展,變得富裕了,就小看其他國家。這是很危險的。雖然中國舉辦了成功的奧運會,得到了國際社會一致稱贊,但過于膨脹的心態并不符合國家利益。國家利益來自于冷酷的理性,而不是膨脹的情緒。
在世界經濟中
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
譚浩俊在2008年9月15日《時文選萃》上撰文指出,中國在世界經濟中扮演既重要又尷尬的角色。過去的30年,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不僅引起了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而且為世界經濟作出了杰出的貢獻,承擔了十分重要的責任。特別是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中國為世界經濟,特別是亞洲經濟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贏得了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信任和尊重,也大大提高了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但是,這種信任和尊重,也使中國經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更重要的,中國在世界經濟中地位的提高,也引起了少數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的心理防備,面對一個巨人的崛起,他們又重提“中國威脅論”的論調,加快了遏制中國發展、限制中國參加國際經濟事務的步伐。各種各樣的反傾銷、貿易制裁等事件開始頻頻發生,過去被認為是對世界貢獻的產業、產品,現在反而成了“罪果”,使中國經濟處于一種相對尷尬的境地。次貸危機發生以后,美國更是利用匯率大做中國的文章,在美元迅速貶值的同時,迫使人民幣升值,使中國經濟,特別是外貿出口遭受了巨大的損失。所以,對中國來說,在一心一意發展經濟、積極為世界經濟貢獻的同時,如何在世界經濟中定位、扮演好在世界經濟中的角色問題,也應當成為我們必須認真研究的課題。因為,在目前世界經濟大環境下,中國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以避免帶來不必要的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