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了改變生產者在保護地蔬菜種植上施用化肥的盲目性、隨意性和輕視有機肥的現象,解決因保護地土壤退化、養分比例失調而造成的土壤養分供應障礙,生理性病害普遍發生的問題,采用大田試驗方法,于2005—2007年在連作番茄8年以上溫室內,開展了生產上普遍應用的習慣施肥與全部用化肥、化肥+有機肥平衡施肥3種施肥方法對番茄的影響對比試驗研究。結果表明,2種平衡施肥處理較習慣施肥,可顯著改善植株生物學性狀,減輕番茄生理性病害,改進番茄品質;極顯著地提高番茄產量和效益,其中667m2分別增產27.5%和34.9%,分別增收4413.7和4872.1元;平衡施肥以化肥+有機肥在培肥地力,改善番茄品質,提高產量和經濟、社會、生態等綜合效益上更優更符合農業發展方向,值得在生產上推廣應用。
關鍵詞:8年以上溫室;冬春茬;番茄;平衡施肥
永年縣常年保護地栽培面積5000hm2,其中冬春茬(或早春茬)栽培面積在60%以上。番茄是冬春茬栽培的主要蔬菜種類。多年來由于菜農缺乏對平衡施肥技術的認識,施肥具有一定盲目性和隨意性,存在重化肥、輕有機肥,重氮磷鉀肥(特別是偏施氮肥)、輕中微量元素肥的現象,造成保護地土壤退化,養分比例失調,發生土壤養分供應障礙,生理性病害普遍發生。開展保護地番茄平衡施肥具有示范作用。為此,2005年冬以來,筆者分別選擇2個8年以上溫室,連續2年進行了番茄平衡施肥技術試驗研究,以期為當地示范推廣保護地蔬菜平衡施肥技術提供科學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試驗地點與土壤類型
試驗于2005年11月至2006年3月、2006年11月至2007年3月,分別在永年縣小龍馬鄉鄭營村鄭淑棋溫室(已連續種植番茄9年)和東楊莊鄉楊莊村楊永剛溫室(已連續種植番茄12年)進行。棚室寬15m,長40m,面積600m2。土壤類型為輕壤質褐土。整地前采集0~20cm耕層土壤,由河北省農業科學院資源環境研究所分析測定土壤理化性質。結果見表1。
1.2供試肥料及番茄品種
試驗用肥料:尿素(含N46%),過磷酸鈣(含P2O512%、CaO23%),硫酸鉀(含K2O50%),硫酸鎂(含Mg20.1%),氯化鈣(含CaO47%),硼酸(含B17%),鉬酸銨(含Mo52%),羊廄肥(含有機質31,9%、N0.83%、P2O50.23%、K2O0.67%),玉米秸堆肥(含有機質21.3%、N1.72%、P2O51.1%、K2O1.16%),芝麻餅(含有機質81.2%、N6.0%、P2O50.64%、K2O1.2%),生物肥為“百花山”牌聯抗生物菌肥。試驗用番茄品種為中雜218,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選育并提供,為中早熟品種。

1.3試驗設計與施肥方法
試驗設3個處理:(1)習慣施肥;(2)配方施肥,所用肥料全部為化肥;(3)配方施肥,化肥+有機肥。有機氮與無機氮之比不小于1。詳見表2。隨機區組排列,3次重復,小區面積60m2,溫室兩端各設2m保護行。小區之間深埋30cm塑料薄膜。防止肥水之間互相滲透。處理2、處理3是根據土壤養分含量、目標產量、土壤類型、冬春茬番茄需肥規律和肥料效應而計算出的各種肥料的施用數量。
番茄于9月底育苗,11月中旬定植,定植小行距40cm。大行距80cm,株距32~37cm,667m2定植3000~3500株。采用單干整枝,留5穗果,于3月底拉秧。

施肥方法:各處理的羊廄肥、玉米秸堆肥、過磷酸鈣、中微量元素肥、生物肥于定植前15-20d結合整地全部底施。習慣施肥處理,硫酸鉀全部作底肥施入;尿素50%作底肥施入,50%追施。全部用化肥配方施肥處理,尿素20%作底肥施入,80%追施;硫酸鉀40%作底肥施入,60%追施。化肥+有機肥配方施肥處理,尿素29.4%作底肥施人。70.6%追施;硫酸鉀40%作底肥施入,60%追施;餅肥全部追施。追肥時間:第1穗果開始膨大時追1次肥:第1穗果采收后,第2穗果膨大時再追1次肥:以后每穗果追1次肥,共追5次肥?;?有機肥配方施肥處理追肥,尿素與餅肥交替施用。另外,羊廄肥、玉米秸堆肥、餅肥必須經過充分腐熟后方可施用。其他田間管理措施一致,按豐產田要求管理。
2 結果與分析
2.1不同施肥處理對番茄生物學性狀的影響
2年的試驗結果表明,處理2、3番茄株高明顯低于處理1,但莖卻較粗壯,分別比處理1粗0.3、0.4cm,葉片也相對厚實,葉色深綠,植株生長穩健;而采用習慣施肥的處理1植株雖高,但莖卻較細弱,葉片大而薄,葉色淡,有旺長現象。分析原因主要是處理1土壤氮素過多所致。處理2、3單株坐果數分別比處理1多1.2、1.9個,平均單果重分別比處理1多42.4、52.3g(表3)。這主要是處理1植株營養生長過旺,同化物質大都用于營養生長,而處理2、3則保持了番茄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的協調平衡:另外處理2、3硼肥的施用。不僅促進了植株對營養元素的吸收,還對番茄的碳、氮代謝有良好影響,尤以果實形成期更為明顯,而處理1施用氮素過多,抑制了植株對硼的吸收。因而果少而小。

2.2不同施肥處理番茄病害發生情況
2年的試驗結果表明,處理2、3生理性病害均明顯輕于處理1。使番茄商品率得到了極大提高,其中筋腐果發病率分別比處理1低16.9、17.4個百分點。臍腐果分別低7.6、8.1個百分點,空洞果分別低7.5、7.8個百分點,畸形果分別低9.1、9.4個百分點(表4)。這主要是因為配方施肥處理(處理2、3)能均衡供應番茄生長發育所需要的各種養分。因而生理性病害極少發生。而采用習慣施肥的處理1則不能滿足番茄正常生長對各種養分的均衡需求,氮肥的過量施用誘發了筋腐果、空洞果的發生;土壤里鈣素、硼素的缺乏造成了臍腐果的發生,氮、鉀肥用量過大。抑制了植株對鈣素、硼素的吸收,更加重了臍腐病的發病程度:磷素過多是畸形果發生的主要因素。處理3與處理2相比,生理性病害有所減輕,但差異不明顯。
另外,試驗中觀察到,處理2、3的灰霉病、葉霉病等非生理性病害都比處理1發生程度輕,且處理3效果更好。配方施肥處理由于均衡地向植株提供了營養,所以植株生長健壯,抗逆性增強,生物菌肥的施用提高了某些營養元素的供應水平,并使番茄的生長根際有了一個良好的微生物環境,因此病害特別是,土傳病害較輕。處理3因有機肥的施用,更有利于土壤有益生物的生長和繁殖,因此抗病效果較明顯。
2.3不同施肥處理對番茄產量的影響
表5結果顯示,配方施肥處理2(全部用化肥)比采用習慣施肥方法的處理1每667m2平均增產1231kg,增產率27,5%,差異達極顯著水平;配方施肥處理3(化肥+有機肥)比處理1每667m2平均增產1561kg,增產率34.9%,差異達極顯著水平;化肥+有機肥的處理3比全部用化肥的處理2每667m2平均增產330kg,增產率高5.8個百分點,差異達顯著水平。這說明平衡施肥技術具有顯著增產效果,配方施肥以化肥+有機肥處理效果最好:番茄的口感品質也以化肥+有機肥處理效果最好。試驗結果表明,產量高低并不與施肥量多少成正比,盲目過多施用化肥,番茄產量反而降低,同時增加了成本,也破壞了土壤。影響番茄的品質。習慣施肥存在養分配比不合理現象,造成的結果是高耗低效。
2.4不同施肥處理番茄經濟效益比較
平衡施肥技術在增加產量提高品質的同時,顯著增加了農民的收益(表5)。全部用化肥的配方施肥處理2比習慣施肥的處理1每667m2純收益平均多出4413.7元,二者差異達極顯著水平:化肥+有機肥的配方施肥處理3比習慣施肥的處理1每667m2純收益平均多出4872.1元。差異達極顯著水平:化肥+有機肥的處理3比全部用化肥的處理2每667m2純收益平均多458.4元。差異不顯著。平衡施肥不僅培肥了地力,而且提高了純收益。化肥+有機肥處理與全部施化肥處理相比。二者純收益差異雖然不顯著,但從培肥地力考慮,應首選化肥+有機肥處理。

3 討論
從對8年以上溫室冬春茬番茄進行的平衡施肥試驗研究結果可以看出,任何一種養分的欠缺都會影響到番茄的產量及品質;反之,任何一種養分的過量,不僅會造成浪費,也同樣會影響產量及品質。只有做到各種養分平衡、合理配合施用,才能使番茄植株生長健壯,抗逆性增強,經濟性狀改善,提高產量和品質,從而提高菜農的經濟效益。平衡施肥技術是改善番茄品質、提高番茄產量和收益,使番茄可持續發展的保障。從培肥地力、提高番茄產量和品質等方面綜合考慮,施肥應以化肥+有機肥的配方施肥最好(有機氮與無機氮之比應不小于1),建議生產者酌情借鑒應用。
4 結論
2005-2007年,在溫室內開展了采用習慣施肥、全部用化肥平衡施肥和化肥+有機肥平衡施肥3種施肥方法對連作8年以上番茄的影響對比試驗研究。結果表明,平衡施肥2種處理較習慣施肥可顯著改善植株性狀,減輕番茄生理性病害。改進番茄品質,極顯著提高番茄的產量和效益:2種平衡施肥處理,又以化肥+有機肥平衡施肥方法在培肥地力、改善番茄品質、提高產量和經濟、社會、生態等綜合效益上更優更符合農業發展方向,值得生產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