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馬鈴薯在農作物中的地位
眼下,全球經濟被兩樣東西套牢了,1個是石油。1個就是糧食。聯合國預計,到今年年末。世界谷物庫存將下降到25年來的最低水平。石油漲價了,替代能源成了熱點。糧食漲價了,替代食品也炙手可熱。馬鈴薯位居小麥和水稻之后,是世界第3大重要農作物,過去它一直其貌不揚:身價很低。可是,在糧食短缺的時候,馬鈴薯廉價、高產的優點就顯現出來了,聯合國把今年定為國際馬鈴薯年,許多國家也在倡導用馬鈴薯替代糧食。國際糧食市場的這種變化。無疑為我們加快馬鈴薯產業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機遇。
2 我國馬鈴薯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是世界馬鈴薯生產第1大國,種植面積近530萬hm2,年產量7500萬t。分別占世界面積和產量的1/4。但是我國還不是馬鈴薯產業強國,馬鈴薯發展面臨著“三少一低”的制約:
一是脫毒種薯少。我國脫毒種薯應用面積僅為馬鈴薯種植面積的20%左右,而發達國家在90%以上。由于種薯帶毒,馬鈴薯病害發生嚴重,導致減產10%~30%,嚴重的在70%以上。目前,馬鈴薯種薯質量監督體系不健全,沒有統一的脫毒種薯生產操作規程,缺乏質量標準和檢測手段,種薯質量參差不齊,成為制約我國馬鈴薯產業發展最突出的問題。
二是專用品種少。多年來我國馬鈴薯育種以鮮食食用:抗病為主。忽視了加工等專用品種的選育,導致馬鈴薯品種單一。國內專用薯比例僅為5%左右,而發達國家多在70%以上。由于缺乏適合加工淀粉及炸片、炸條的馬鈴薯品種,許多加工企業設備閑置。開工不足,市場需求主要靠進口解決。
三是大型企業少。我國馬鈴薯加工企業雖然有4500家左右,但規模化的加工企業只有100家,大多數加工企業生產規模小。設備陳舊,技術落后,特別是管理方式和經營理念不適應現代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直接影響馬鈴薯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四是技術水平低。大部分地區農民仍然采用傳統的栽培模式。生產管理方式粗放,特別是生產機械化水平落后,農機作業率不足1%,而發達國家在80%以上,嚴重制約了馬鈴薯的專業化、標準化和產業化發展。馬鈴薯貯藏基本以農戶分散貯藏為主,設施簡陋,貯藏量小;損耗大,遠不能適應規模化生產與加工的需求。
3 馬鈴薯在我國的發展前景
馬鈴薯如何由過去的救命薯成為致富薯,就看我們能不能深刻地進行一場馬鈴薯產業的革命。從大變強,需要做的文章還很多。首先是要加快引進和培育優良品種,特別是加強專用型品種的選育。其次是完善相應的標準和法規,促進產業健康發展。
馬鈴薯是投資少、見效快、效益高的作物。馬鈴薯經過深加工,可以增值幾倍、十幾倍,甚至幾十倍。從發展趨勢看。馬鈴薯產品市場需求正處于日益增長階段。同時馬鈴薯的消費趨勢呈現多樣化,馬鈴薯衍生產品的工業需求也在迅速增加。相信隨著我國馬鈴薯產業化程度的不斷提高,馬鈴薯將結束多年“薯賤傷農”的歷史,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金蛋蛋”。
3年建成576個主要農產品生產基地更多元公害農產品裝進深圳“菜籃子”
近日,廣東深圳市農林漁業局公布了該市第6批主要農產品生產基地名單。有54個企業的182個生產基地列入。至此,該市從2006年啟動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任務基本完成。已確認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增加到576個,越來越多的無公害農產品從這些生產基地流向市民的餐桌。
據了解,深圳市主要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目標是該市消費的主要農產品60%以上來自規模化的生產基地,即66萬t蔬菜、347萬頭生豬、15萬t水產品。這576個主要農產品生產基地中,蔬菜生產基地有171個,種植面積1.25萬hm2。年產量100.42萬t:基地建成后。每年可以向深圳回運72.8萬t蔬菜、393.26萬頭生豬、15.94萬t水產品。主要農產品生產基地的建設。不僅穩定了“菜籃子”市場的價格。而且保障了“菜籃子”產品的質量安全。
在建農產品生產基地時,農林漁業局對生產基地的農產品進行全程監管,實行農業標準化生產,加強產地環境監測與保護,加強農業投入品監管。構筑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堅固防線,確保生產基地生產出來的所有蔬菜、生豬、水產品都是優質的、無公害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企業嚴格把好農產品質量關,確保農產品從農田到餐桌全程質量控制。
淮南蔬菜監控系統正式運行
8月1日,安徽淮南市蔬菜監控系統正式獨立運行。這套獨立的蔬菜質量安全監控信息系統在該省尚屬首家。
據悉,此套蔬菜質量安全監控系統正式開通于2006年9月14日。全國聯網并形成1個龐大的系統數據庫。由上海復博農業科技公司統一管理。此次,上海的總公司將該系統移交給淮南自行管理后,實現有關部門對該市蔬菜質量的實時監測。
據淮南市農業委員會副食品辦公室主任徐衛介紹,自系統開通以來,市農業蔬菜監測站在2007年對蔬菜進行了12602次隨機抽查,合格率達到了99.22%。而2008年上半年抽查了3875次,合格率更是達到了99.54%。
貴陽蔬菜質量預警機制建立
“貴陽哪個基地、哪個品種的蔬菜超標。現在我們都能實時掌握,及時發出預警……”8月4日,貴州省貴陽市蔬菜辦負責人介紹,貴陽市蔬菜質量預警機制已初步建立。
該市蔬菜辦負責人介紹。目前,貴陽市蔬菜質量預警機制主要通過蔬菜質量四級檢測體系、蔬菜質量安全監管網、蔬菜質量安全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制等來實現。預警機制的檢測信息主要來源是市蔬菜質檢分中心的例行監測和各站(點)每天的抽檢。目前。蔬菜辦已與各檢測站(點)建立了網絡聯系,可通過網絡在第1時間了解各地蔬菜農殘的檢測結果。如發現農殘超標情況,蔬菜質量預警機制將立即發出預警。
近年來,貴陽市結合自身實際,推行標準化生產,加強對蔬菜基地環境的水、土、空氣監測,加強對農藥等農業投入品監控,進一步完善市、縣、鄉、村四級蔬菜質量檢測體系,實行基地產品上市前的例行檢測、監測。初步統計顯示,截至目前,貴陽市已在轄區蔬菜基地、終端市場建立了155個蔬菜農殘監測點,并設立了13個流動檢測站,覆蓋了絕大部分的蔬菜基地和終端市場。同時,針對羅甸、惠水蔬菜相當部分進入貴陽市場的現狀,貴陽還在兩地分別設立了21個和12個蔬菜農殘監測點。
據悉,目前該預警機制產生的信息尚限于政府部門內部交流。正式運行后。預警機制產生的大部分信息將向社會公布。確保市民吃上安全放心的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