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生代是河南農業大學豫藝種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以W-19四倍體為母本、F-77二倍體為父本雜交育成的中熟三倍體無籽西瓜品種。全生育期108d左右,果實發育期約34d。植株長勢穩健,第1雌花著生于7節左右,雌花間隔7節左右,較易坐瓜。果實高圓形,綠皮上覆寬綠花條;瓜瓤大紅,剖面好,瓤質細脆,口感好,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2.5%,白秕籽小且少,無籽性好。單果重6kg左右,667m2高產3000kg以上。適應性強,全國大部分地區均可種植,2008年通過河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關鍵詞:無籽西瓜;新品種;新生代;高抗枯萎病
1 育種目標
目前在河南省種植面積較大的花皮無籽西瓜品種主要有翠寶5號。該品種雖然瓜個大,長勢旺,產量高,但不易坐瓜,瓜農不易管理,夏季強光照射后底色發白,成熟后瓜瓤不夠紅,影響瓜農銷售。因此。筆者根據市場需求,確定選育具有以下特點的無籽西瓜新品種的育種目標:瓤色大紅。底色綠;易坐瓜,好管理;耐濕性好,雨水大時不易爛瓜;抗病性強。
2 親本選育
2.1母本W-19
母本W-19是采自印尼暗花皮無籽西瓜中夾雜的四倍體。經3年提純復壯,性狀穩定,植株生長勢較穩健,葉色淡綠,葉沿略具齒狀,缺刻較少且深;植株主蔓長2.85cm左右,莖粗0.9cm,耐濕性強。主蔓第1雌花著生于10節前后。雌花間隔5~6節。易坐瓜,坐瓜節位整齊。果實發育期33d。單果重8~10kg,果實圓球形;果形指數1.05,皮色淺綠表面覆稀疏深綠色縱細網紋;瓤色大紅,瓤質脆,口感甜,后味清香,果實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2%,邊部10%;種子中等大小,飽滿度好,淺褐色,千粒重61g左右,單瓜種子約90粒。
2.2父本F-77
父本F-77于上世紀90年代引自臺灣第一種苗公司的常規橢圓花皮優良自交系。該自交系長勢旺盛,抗性好,葉色淺綠,葉片中大,節間稍長;植株主蔓長2.95m,莖粗0.85cm;高抗枯萎病。主蔓第1雌花著生于8節,第2朵雌花隔5葉左右,果實發育期32d。果實橢圓形,果形指數1.35,單果重6kg左右:果實表面平整飽滿。覆深綠色大寬花條,條帶間距寬;瓜瓤鮮紅,剖面均勻一致,果實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1.8%,邊部9.4%;皮厚1.2cm,較硬韌,不裂瓜;種子黑色,較小,千粒重45g左右。
3 選育過程
3.1組合選配
2001年以四倍體W-19為母本,F77、F18、F22、F54個二倍體西瓜為父本選配三倍體組合:W19×F77、W19×Fl8、W19×F22、W19×F5。2002年春對4個組合進行田間篩選。采用小拱棚育苗,露地分小區種植。土壤肥力中等。小區面積48m2。行株距2m×0.6m,3次重復。對組合熟性、產量、品質及果實性狀進行比較。結果見表1。
綜合各組合的表現。最好的組合為W19×F77。全生育期105d。果實發育期33d,較其他組合短1~2d,為中熟品種;平均單果重9kg,大于其他組合;果實高圓形。底色淺綠上覆深綠大寬花條。條帶間距窄;果皮薄而韌,瓤色大紅,瓤質脆,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2.8%,在4個組合中最高。綜合品質優秀,為中選組合,代號06-1,2007年定名為新生代。
3.2品種比較試驗
2002-2004年分別以翠寶5號無籽西瓜為對照,在河南農業大學科教園區進行品種比較試驗。每品種催芽200粒,選其中100粒健壯種芽播種,選50株健壯幼苗定植。植株田間長勢均勻一致,結果如表2。表2結果顯示,新生代無籽西瓜全生育期104-107d,果實發育期為33-34d,短于對照;平均單果重高出對照品種,折合667m2產量3年分別比對照高14.9%、9.0%和14.5%。果形指數1.05~1.1,為高圓形,皮色翠綠覆深綠色寬花條;皮厚1.4-1.5cm;瓤色大紅,瓤質脆,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2.3%,邊部9.0%,均比對照品種高,且不空心。綜合以上特點,新生代田間綜合性狀優于對照,符合既定的育種目標。
3.3枯萎病和病毒病鑒定結果
2007年經中國農業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對新生代進行溫室苗期土壤接菌鑒定,35d后調查枯萎病病株率17.1%,健株率82.9%,抗病性達到高抗:對新生代進行溫室苗期人工摩擦接種病毒(小西葫蘆黃化葉病毒)鑒定,21d后調查病情(按5級分級標準),平均病情級數1.17,結果為耐病毒病品種。
4 河南省無籽西瓜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
4.1區域試驗
2006、2007年新生代參加了河南省無籽西瓜區域試驗,代號為60-1,對照均為黑蜜5號。2006年的區域試驗參試品種12個。小區面積20m2,重復3次,設6個試點,參加材料匯總的5個點(其中1個點因故無結果)。新生代在區試中的表現為:全生育期104d。果實發育期33d。第1雌花開放節位7-8節,雌花間隔7節。最大單果重6.5kg,平均單果重4.7kg。果實圓形,花皮,皮厚1.2cm,果皮硬,耐貯運。田間植株生長表現為較易坐果。坐果率87.8%,中感炭疽病,病毒病發病率23.9%,未發生枯萎病。瓜瓤紅色,瓤質松脆,無空心,無著色秕籽、白筋與硬塊,不孕籽小。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為11.1%,居參試品種的第4位,邊部8.7%。667m2平均產量2469.3kg,比對照增產16.3%。5個點中有4點增產1點減產。居參試品種第6位(表3)。
2007年參試品種15個。試驗設計同2006年,設6個試驗點,參加材料匯總的有5個(其中鄭州點因故無結果)。新生代表現為:全生育期122d,果實發育期35d。第1雌花開放節位7~8節,雌花間隔7節。最大單果重6.1kg,平均單果重3.6kg。果實圓形。花皮,皮硬,耐貯運。較易坐果,坐果率94.7%。中感炭疽病,病毒病發病率10.0%,未發生枯萎病。瓜瓤色紅,質松脆,無空心,無著色秕籽、白筋與硬塊,不孕籽小,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0.2%,居參試品種第11位。667m2平均產量2314.5kg,比對照增產6.2%:5點中有4點增產1點減產。居參試品種第10位(表3)。
4.2生產試驗
新生代參加區域試驗的同時,2007年也參加了河南省無籽西瓜生產試驗。試驗設6個試點(其中鄭州點因故無結果),參加品種6個,以黑蜜5號為對照。隨機排列,小區面積66.7m2,每小區種植50株,管理方法同大田栽培。試驗結果表明,新生代全生育期108d,果實發育期34d,第1雌花節位7節,雌花間隔7節,平均單果重4.5kg,果實圓形、花皮,皮厚1.2cm,果皮硬,耐貯運。較易坐果,中感炭疽病,病毒病發病率16.9%。枯萎病發病率3.0%,死株率1.2%,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枯萎病檢測結果為高抗。瓤紅,質松脆,無空心,無著色秕籽和白筋,不孕籽小,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0.5%,邊部8%;果皮硬,耐貯運。折合667m2平均產量2008kg,比對照增產9.1%,5點中有4點增產1點減產,居第4位(表4)。
5 品質鑒定和品種審定
2007年經農業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檢測中心(鄭州)檢驗。新生代無籽西瓜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2.34%。邊部9.94%。2008年通過河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證號:豫審西瓜2008009。
6 特征特性
新生代為三倍體無籽西瓜中熟品種,全生育期108d左右,果實發育34d。植株長勢穩健,分枝性一般,第1雌花著生于7節左右,雌花間隔7節左右,較易坐瓜,單果重6kg左右,667m2產量高者在3000kg以上;果實高圓形,綠皮上覆寬綠花條,條帶間距窄而均勻,夏季強光照射后底色仍翠綠;瓜瓤大紅,剖面好,質細脆,口感好,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2.5%。邊部9.0%左右;不易空心、厚皮,白秕籽小而少。無籽性好;果皮硬韌,耐貯運性好。田間表現抗枯萎病,綜合其試驗表現看,是一個具推廣前途的品種。
7 適宜栽培范圍和栽培技術要點
新生代無籽西瓜適應性強,全國大部分地區都可栽培。栽培要點:(1)種植時間。河南地區栽培3月中下旬拱棚或溫室育苗,4月中下旬定植,苗齡30d左右,2葉或3葉1心帶土定植。(2)浸種催芽。溫水浸種6~8h后,洗凈破殼,置于32℃下催芽,芽長0.3~0.5cm播種。(3)栽培密度。667m2定植400株左右;澆足底水,選晴暖天氣上午移栽,覆土厚度1~1.5cm。幼苗易帶殼出土,需及時用清水噴霧,待外殼潤濕軟化后人工摘除:幼苗2~4片真葉,晚霜過后移栽大田;(4)田間管理。配置普通二倍體西瓜作授粉品種(比例8~10:1),上午氣溫升至25℃時人工授粉,從第2雌花開始,最好選留第3、4雌花坐果;3蔓整枝,及時整枝打杈,保持田間較好的通風透光性;第3雌花留果,每株留1果,西瓜拳頭大時及時選瓜留瓜。整個生育期均衡供應水肥,前期施足底肥,中期重施膨瓜肥和鉀肥,以增加產量和提高果實品質。果實成熟后及時采收。長途運輸以八成熟采收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