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香蕉枯萎病病菌4號生理小種和西瓜枯萎病病菌野生型菌株作為供試菌,以常用的懸滴法和載玻片法為對照,對改良培養皿法進行比較試驗。結果表明,使用改良培養皿法,FOC-4R和FW菌株處理8h后,孢子萌發率分別為77.3%和92.7%,遠高于2個對照方法,初步說明用改良培養皿孢子萌發法進行孢子萌發是最佳的萌發方法。
關鍵詞:香蕉枯萎病病菌;西瓜枯萎病病菌;懸滴法;載玻片法;改良培養皿法
孢子萌發是植物病理學真菌病害試驗研究中經常用到的手段,比如可以作為鑒定某些真菌性狀的方法,孢子的萌發試驗又是殺菌劑藥效測定的主要方法。同時對于某些病害的接種。也需要大量的孢子。在研究病原真菌的生活史、病害的侵染循環及病害的發生和流行條件等方面,也都涉及到孢子的萌發問題。因此,如何快速高效得到高萌發率的孢子,也是植物病理研究中重要的手段和方法。改良培養皿法是筆者在實際試驗過程中探索研究出的一種高效快速促使香蕉枯萎病病菌孢子萌發的方法。傳統的孢子萌發方法主要有懸滴法、載玻片萌發法、培養皿萌發法、瓊脂平板表面萌發法及其他特殊方法。筆者在試驗中主要采用懸滴法和載玻片萌發法作為比較方法。
1 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材料
菌種:香蕉枯萎病病菌4號生理小種(FOC-4R),由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環境與植物保護研究所謝藝賢課題組提供:西瓜枯萎病病菌野生型菌株(FW)。由張新春所在課題組保存。

1.2試驗方法
對改良培養皿萌發法進行試驗,以懸滴法和載玻片萌發法為對照。(1)分別取香蕉枯萎病和西瓜枯萎病病原菌菌株,在PDA培養基上置于28℃培養箱內進行單孢培養,待菌絲長滿培養皿后,置于光照下28℃連續照射4d,誘導孢子的產生。(2)用適量無菌水沖洗菌落表面,得到孢子液。用4層紗布過濾得到孢子液,取濾液用無菌水配成孢子懸浮液,使孢子體積濃度為105個/mL。(3)參照方中達的方法,取配制好的孢子懸浮液進行懸滴法和載玻片萌發法操作試驗。(4)把從步驟2得到的部分孢子懸浮液離心。棄上清液,保留孢子備用。(5)無菌條件下,把滅過菌的微孔濾膜平鋪在備好的PDA平板上,使微孔濾膜與培養基表面緊密接觸。微孔濾膜大小以剛能全部遮住培養基為準。(6)把離心得到的孢子平鋪到濾膜上,用三角玻璃棒攤勻。用封口膜封口后置于28℃培養箱中培養。(7)3種處理均在培養5、8h后觀察孢子萌發率。每個處理觀察10個視野。孢子萌發標準:以芽管長度超過孢子直徑長度(指直徑最小的一邊)的一半。視為已經萌發的孢子。
2 結果與分析
2.1不同試驗方法FoC-4R孢子萌發率比較
表1試驗結果顯示,使用了改良培養皿萌發法的FOC4R菌株無論在萌發5h或8h后,孢子萌發率都明顯高于載玻片萌發法和懸滴法2種對照方法,并且在8h的萌發率高達77.3%
2.2不同試驗方法FW孢子萌發率比較
表2試驗結果顯示,使用了改良培養皿法的FW菌株,孢子萌發率無論是處理后5h還是8h,萌發率都遠高于載玻片萌發法和懸滴法,且在8h后的萌發率高達92.7%。
3 討論與結論
改良培養皿萌發法是在原有培養皿萌發法基礎上改進而來的。筆者在試驗過程中。因為需要萌發率相當高的孢子做研究,而FOC-4R和FW這2種孢子需要在高濕度環境中才能萌發,在試驗了現行的幾種孢子萌發方法后。均達不到理想的要求,因此設計和改良了培養皿萌發方法。結果發現,用改良培養皿法進行孢子萌發試驗。萌發率可以很容易控制達到試驗要求。如果需要全部萌發。對于香蕉枯萎病病菌4號生理小種,萌發時間控制在10h即可;對于西瓜枯萎病病菌,只需8h即可。
本試驗結果是在以香蕉枯萎病病菌和西瓜枯萎病病菌2種菌為材料的基礎上得到的。而這2種菌的孢子萌發都需要高濕環境,因此對于需要高濕條件才能萌發的孢子,此方法是可行的。但對于不需要高濕環境,特別是高濕環境不利于萌發的其他類型的病菌孢子,此方法未必有效。另外,由于本試驗只用了2種菌,且萌發時間只選擇了2個時間段。因此若需要了解其他菌種的萌發率,此方法可作為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