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江紅蒜是貴州省特有的地方良種,富含維生素C、鐵、脂肪、磷等營養成分,為薹、蒜兼用品種,一般667m2產蒜頭850kg。蒜薹450kg,適宜在貴州800-1300m的生態區域種植。由于種植經濟效益較高,近年來生產發展迅猛。播種面積從2001年的約300hm2擴大到2006年的近3500hm2,目前已成為黔東南州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加收入的重要作物之一。然而,隨著近年農村勞動力大量外出,使大蒜生產難以精耕細作,加之農資、勞力等生產成本加大,致使種蒜經濟效益下降。因此,2005年開始實施貴州省“十一五”農業科技重大攻關項目“黔科NZ字(2005)3001”一冬季稻田大蒜高產免耕技術集成組裝示范項目,進一步試驗研究了麻江紅蒜稻田免耕稻草全程覆蓋栽培技術,結果表明,麻江紅蒜免耕栽培比耕地覆土栽培667m2減少用工8個。減少投資160元,增收59.53元。增幅為6.55%。該技術還可增加土壤有機養分,抑制雜草生長,而且避免了焚燒秸稈造成的環境污染,為秸稈的再利用開辟了一條新途徑。
1 田塊準備
水稻收割前2個月排水落干,留稻茬不得超過3cm。按廂寬1.6m開廂,整成廂面1.4m、溝寬20cm、溝深20cm的種植廂。
2 播種
選擇無病蟲、無損傷、百瓣重300g以上的蒜瓣作種。播前用60%-80%沼液浸種24h(小時),廂播8行,行距17-20cm,株距7-9cm,667m2栽植5萬株左右,邊行距畦邊10cm。將種蒜用手輕壓蒜瓣入泥至1/3處。背腹線與行向平行,芽眼向上。播期應考慮大蒜生長發育對溫度的要求,并結合當地的氣候條件及水稻收割期安排,麻江紅蒜的適宜播期為9月中旬至10月中旬。
3 施基肥
667m2施腐熟廄肥2500-3000kg,過磷酸鈣肥50-80kg,硫酸鉀肥20-30kg或復合肥40kg,作基肥一次性施入,化肥施在2排蒜種行間的畦面上,不能接觸種蒜,然后撒施腐熟廄肥蓋種作基肥。播種施肥后,用稻草或山草、玉米稈等均勻平鋪覆蓋于整個畦面上,厚度10cm左右。蓋草力求均勻,輕輕拍實。蓋好草后要用適量泥土鎮壓。
4 田間管理
在大蒜退母期和緩青期及時追肥2-3次,667m2施拌有5-10kg尿素的腐熟人畜糞水2000~2500kg,另外噴施磷酸二氫鉀2次,封凍前澆1次透水。蒜薹苞頂端露出頂尖葉的出葉口(俗稱甩纓、露尾)期和采薹期進行根外追肥,667m2用硫酸鉀5-10kg加水1000-1500kg澆施蒜苗根部,并交替噴施0.3%-0.5%磷酸二氫鉀。采薹后結合澆水追1次膨大肥,667m2施復合肥15-20kg。
5 采收
采收蒜頭前澆1次小水,以利于起蒜。當蒜薹伸長至頂部打彎(稱打鉤)時為采薹適期,從甩纓到采薹約需15d(天),采收過早降低蒜薹產量,采收過晚造成養分浪費,降低蒜薹品質,纖維含量多,質地粗硬,失去食用價值,影響蒜頭的膨大。蒜頭的采收適期約在蒜薹收獲后20-30d,此時大蒜植株基部葉片大多干枯,上部葉片褪色,由葉尖向葉耳逐漸呈現干枯,假莖松軟,不脆而有韌性。采收宜在晴天進行,以便于蒜頭采收后晾曬。晾曬時曬葉不曬頭,當假莖變軟時,即可連枯葉一起編扎成蒜辮或捆扎10-20個為1把,懸掛在通風的涼棚內或屋檐下。這種方法風干速度快,蒜頭質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