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陽縣韓陵鄉的平菇栽培已近20年,現已發展成為全鄉的支柱產業,多次受到省、市、縣的表彰和獎勵。但部分農戶因在栽培中出現一些問題,造成平菇減產10%-30%,嚴重的還須重新處理培養料和再次播種。筆者現針對多年從事平菇栽培技術推廣中遇到的問題及采取的對策進行總結,供廣大菇農參考。
1 發菌期常出現的問題及處理方法
1.1發菌期易出現的問題
正常情況下。平菇播種后2-3d(天)就可以看到菌絲大量萌發,并向四周蔓延伸展。但有的會出現菌絲不萌發、菌絲生長緩慢、菌絲萎縮等現象,也有的在溫度正常情況下,菌絲吃料很慢,還有的菌絲雖已發透,但較稀疏,顏色淡而不緊密,手掰不成塊易碎,還有的發生霉菌污染等。
1.2原因及對策
1.2.1菌絲不萌發 主要原因為培養料含水量過多,菌絲缺氧:培養料石灰添加量不當,pH值不適宜;溫度過高引起燒菌或發菌溫度過低;發酵操作不嚴格,培養料雜菌基數多;菌種老化,生活力差;培養料裝袋過緊或過松;接種量過少,菌絲負擔過重;操作不當,菌絲受傷;蟲害或藥害等。針對以上問題,主要對策是選用優良對路品種;選擇菌絲生長健壯、濃密、生長快、菌齡適宜的菌種;嚴把配料、拌料、消毒、裝袋、接種關;掌握好適宜的溫、濕度等。
1.2.2菌絲萎縮或生長細弱 此種情況多是因為栽培種存放過久,喪失活力,還有的是在存放過程中水分蒸發過多,造成菌種干枯,還有的是因為菌種存放過程中室內或菌種濕度過大,已長出子實體,消耗了菌種的營養。降低了活力,造成菌絲細弱;或是因為培養料過干或過濕,過濕通氣不良,會抑制菌種呼吸導致菌絲萎縮:或是因為培養料溫度超過30℃以上將菌絲燒死;還有的是由于使用尿素過量等。處理措施:菌種長滿后存放時間不應超過半個月。菌種接種后應保持適宜的溫、濕度,配制培養料化肥使用量要適宜等。
1.2.3菌絲吃料慢 主要是因為裝袋過緊或過松,料中氧氣不足;或發菌過程中有害氣體或培養料酸堿度不當;或高溫燒菌或通風不良,菌種質量差,營養消耗過度等。對應措施:使用高質量菌種,料過緊要適當扎孔通氣,料過松要適當拍實。
1.2.4霉菌污染 原因多為原料霉變。使用前未經處理;或配方不合理,培養料偏酸;或菌種老化,抗雜菌能力降低,或用了被雜菌污染的菌種;拌料的水不干凈,雜菌含量高,更重要的原因是培養料含水量大,發生厭氧發酵,或由于氣溫過高等原因。處理措施:選擇新鮮干凈、沒有霉變的原料,使用前滅菌處理,選擇優質抗雜菌能力強良種,對菇房的室內室外及菇場要徹底消毒滅菌,使用潔凈水拌料,培養料含水量要適中。
1.3發菌期應抓好的環節
平菇發菌期出現問題有多方面原因,除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外,還要抓好以下環節:(1)根據栽培季節、環境條件選用優良品種。(2)選擇高質量的菌種。主要標準是顏色潔白一致、粗壯密集、菌絲生長均勻整齊,無雜菌感染。菌齡適宜。(3)調制好無污染、營養豐富、pH值合理、并經消毒滅菌的培養料。(4)嚴格配料、拌料、消毒、裝袋、接種等各個操作環節。(5)掌握好適宜的溫、濕度,保證質量較高的發菌期,為高產打好基礎。
2 出菇期常出現的問題及處理方法
2.1菌絲長滿后長期不出菇,不形成菇蕾
菌絲長滿后長期不出菇,不形成菇蕾。其原因從以下幾個方面查找和進行處理:(1)菌絲發好后,氣溫或高或低,影響菇蕾形成,對策是調節好菇棚溫度。(2)播種后。培養料壓得過實,造成板結通氣不良,要根據氣溫變化調節堆積層數。最多不超過6層。(3)當菌絲發好后,要給予適當的冷熱刺激。(4)讓菌絲充分發育成熟,增強菌絲活力,促使其形成菇蕾。(5)菇棚要采取遮陰措施,避免陽光直射。(6)調節好培養料碳氮比例,營養生長階段碳氮比以20:1為好。(7)表面形成菌膜,水滲不進去,因此遲遲不出菇,要破除菌膜。
2.2菇絲未發透即零星出菇。菇體小,長不大即枯死
菇絲未發透即零星出菇,菇體小,長不大即枯死。其原因是揭膜過早,菌絲未發透,所出的菇多為老化菌種形成,應再覆蓋薄膜,讓菌絲發透再揭膜。
2.3小菇大批死亡
小菇大批死亡的主要原因是采用陽畦、床架式栽培時用水過多,造成通風不良,引起小菇死亡;或栽培袋嚴重失水或菇體很小時噴施高濃度營養液導致菇體死亡。
2.4菇蓋生長緩慢,薄而弱小,菌柄粗長,甚至茵蓋表面龜裂,萎縮干枯卷邊
上述情況常是由于空氣中相對濕度低及通風不良。處理措施:柵內空氣相對濕度要保持在90%左右。并注意改善通風條件。
2.5菇柄細長,色白肉薄
菇柄細長,色白肉薄主要原因是子實體在生長發育中得不到光線照射和通風不良。要適當增加散射光,注意適當通風換氣。
2.6粗柄菇,菌蓋薄小,發育遲緩
這種情況主要原因是通風不良,空氣中二氧化碳濃度過高,氧氣不足;菇體內養分失去平衡;同時也與濕度過小、溫度過高有關,溫度保持在15-18℃為宜。適當增加通風次數。噴水時要做到細、少、勤噴,盡量避免直接向菇體噴水。防止急水噴壞菇體。
2.7藍色菇
藍色菇主要原因是在菇棚內生煤火、燃燒木柴增溫。造成平菇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中毒,刺激菇體內成分改變。產生變色反應。應改用日光或電熱線增溫。
2.8瘤蓋菇
瘤蓋菇的菌蓋表面表現出瘤狀或顆粒狀突起,這是由于菇體發育時長時間溫度過低(4~6℃),菌蓋內外細胞伸長失調而成。預防措施:根據不同品種對溫度的需要,適當加溫、保溫,保持適宜的溫度。
2.9鱗片或空心菇
這是由于菇房內空氣濕度低,使實體生長緩慢造成的。預防措施:在子實體生長期要將空氣濕度調控在85%-95%。
2.10黃色菇
這主要是因子實體受到直射光照射所致,嚴重的會使子實體表面硬化,品質變差。預防措施:應避免直射光照射菇體,增強菇房保溫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