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四川音樂學院學報《音樂探索》自1983年創刊,迄今已出刊100期。25年來,該刊堅守著音樂學術品位,發揮地域特色,關注著音樂前沿理論,開展音樂學術爭鳴,信守藝無止境,探索亦未有窮期的宗旨,為力求做到四個并重:區域音樂研究與傳統音樂研究并重;音樂本體研究與賞析性研究并重;“熱點”問題研究與學理性研究并重;本院作者與院外作者并重,不斷探索進取。
關鍵詞:《音樂探索》;100期;探索進取
中圖分類號:J6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2172(2008)03-0010-05
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30年的偉大歷史進程,中國的音樂事業、音樂理論研究也走過了不平凡的30年。在這新的歷史時期中,我國音樂的各個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以音樂理論刊物來說,就有全面開花之勢。此前,僅有《音樂研究》等少數刊物,而隨著新時期的到來,音樂理論期刊猶如雨后春筍般地破土而出,四川音樂學院的《音樂探索》便是為適應音樂學術轉型應運而生的新型學報,從1983年創刊至今已出刊100期。《音樂探索》所走過的25年,正好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最繁榮的的時期,學術多元豐富,音樂理論活躍,呈現出少有的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態勢。《音樂探索》生逢其時,有幸遇到了這樣一個音樂學術探索創新的大好時機。
《音樂探索》的25年,對于歷史來說是那樣短暫,但對于一個音樂學術刊物卻顯得那樣漫長。這份學報能夠堅持25年而越辦越好,它必定是貼近時代、也貼近讀者的。為此,有不少人為它付出了心血,付出了不懈努力。
為適應社會飛速發展,學術刊物在大眾傳媒時代如何闖出一條適合自己的生存和發展之路,是擺在所有音樂理論刊物面前的一道艱難的課題。我們欣喜地看到,《音樂探索》通過25年的不懈努力,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這體現在它既堅守音樂學術品位,又發揮地域特色;既關注音樂前沿理論、開展音樂學術爭鳴,又信守藝無止境,探索亦未有窮期的宗旨上。為此,《音樂探索》開門辦刊,在編者、作者、讀者之間架起一座有效溝通的橋梁,合作、協調、互補、互動,觀念創新,機制創新,使刊物質量得以不斷提升。
一、發揮地域優勢 彰顯刊物特色
要辦好音樂學術刊物,首先應當對刊物所處的地域音樂文化環境特色,也就是音樂人文優勢,有一個準確的把握。這種特色和優勢,應是人無我有,人有我優。這種地域優勢,是一份音樂期刊辦出個性的豐厚音樂資源。《音樂探索》作為四川音樂學院學報,從創辦之始,就注意發揮四川音樂學院地處西南又是這個大區唯一的一所高等音樂學府的特點,作為一個音樂學術窗口,不僅要展現所在地四川的音樂資源,還要兼及鄰省(區)云南、貴州、西藏以及原為四川所轄后劃的直轄市重慶的音樂風采。《音樂探索》離開了大西南的多民族音樂文化優勢,若僅局限于巴山蜀水本土音樂,必然會直接影響極富大西南音樂民族性的厚重風格,刊物的風貌也會頓然失色。
對四川及西南地區民族民間音樂的研究,在《音樂探索》各種學術欄目中占有顯著的位置。不僅發表的文章數量較多,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而且具有相當的學術水平。如在研究四川本土各民族傳統音樂的文章中,論述漢族音樂的有:《四川漢族民歌的分類與類別特點》(匡天齊)、《四川省廣元縣羅家橋一、二號墓伎樂石雕研究》(李成渝)、《四川揚琴“德派”唱腔潤腔手法》(劉時燕)、《川劇彈戲之源與變》(蔣學瓊)、《渠縣民間要鑼鼓探微》(顏曼秋)、《川西道教音樂與地方音樂的關系》(甘紹成)、《杜甫與音樂》(朱舟)、《南廣河號子》(秦運梁)、《巴渝舞的結構與音樂分類》(田大文)、《達州民間吹打樂淺析》(劉云飛)、《西南絲綢之路音樂文化考察報告》(王其書)、《琴歌<鳳求凰>考釋》(朱江書)等;論述藏族音樂的文章有:《阿爾麥人(藏族)二聲部民歌概述》(張光榮)、《淺談嘉戎藏族民間歌曲》(卡爾左#8226;鐘忠)、《白馬藏人民歌古今論》(肖常緯)、《從白馬民歌看白馬文化的來源》(何曉兵)、《安多藏區歌舞藝術》(趙維峰)等;論述彝族音樂的文章有:《彝族口弦及口弦初探》(曾令士)、《涼山彝族民族的音律測定》(周立)等;論述羌族音樂的文章有《羌族鍋莊》(黃銀善),等等。這些文章讀來有如行走在歌聲繚繞的巴山蜀水間,美不勝收;又如漫步在藏區彝鄉羌寨,各民族優美的歌舞使人有目不暇接之感。論文作者們的這些地域音樂闡釋,有的在國內音樂界尚屬首次發表,對深化四川民間音樂、宗教音樂、文人音樂研究,拓展學術空間,均具有十分積極的學術價值。
從《音樂探索》發表的有關云南、貴州、西藏各民族傳統音樂研究的文章中可以看出,既有宏觀微觀互補的視角,又采用多層面復合研究方法。如論述云南傳統音樂的文章有:《西山白族風情與“西山白族調”》(李晴海)、《采自“女兒國”里的歌——云南摩梭人的民歌》(普米)、《試談傣族語言詩詞與民間曲調的關系》(楊錦和)、《張老五及其小三弦》(張興榮)、《基諾族民間音樂概述》(董秉常)、《“古王國”之聲——云南納西族民歌淺談》(桑德諾瓦)、《普米族民間音樂概述》(殷海濤)、《劍川白族民間音樂師承傳統淺探》(張文)、《云南洞經音樂發微》(張寶慶)、《傈僳族三弦歌舞音樂》(傅曉、黎愛蓉)等;論述貴州傳統音樂的文章有:《侗族琵琶歌簡介》(張森)、《略論布依族民歌的分類及演唱程序》(楊友明)、《侗族兒童音樂教育初探》(王贊)、《貴州祭祀蘆笙之考察與研究》(王德塤)、《從侗族大歌看中國多聲部民歌》(毛云崗)、《布依族戀俗音樂研究》(何嶺)等;論述西藏傳統音樂的文章有:《珞巴族音樂簡析》(涂青華)、《藏族傳統藝術百花叢中一塊“活化石”——“一音歌曲”伯偕》(毛繼增),等等。
以上用較多篇幅列出川、滇、黔、藏諸省(區)傳統音樂研究的篇目,主要想說明《音樂探索》將辦刊視角投向西南區域的音樂文化,既是希冀體現出這本刊物是立足四川及西南的地域音樂特色,也是出于對西南地域性很強的民族、民間傳統音樂文化的研究和保護工作的重視。《音樂探索》在這100期里發表的對四川及西南地區漢族和藏、彝、羌、白、傣、基諾、納西、普米、傈僳、侗、布依、珞巴及白馬人、阿爾麥人、摩梭人等眾多民族及族群音樂的研究文章,均展現了各地區、各民族音樂文化的深厚內涵和豐富內容及不同的音樂文化特征。這種地域音樂文化研究,對繼承、升華、培育民族優秀音樂文化有著深遠的意義。無論是中華主流音樂文化的發展與創新,還是各民族音樂的再造與豐富,都與區域音樂文化的興衰發展息息相關,因此,《音樂探索》25年來對西南地區傳統音樂的關注和重視,是頗有現實價值的。
《音樂探索》除以上對地域音樂的全面探究外,還有一些重點“個案”研究和評介,如對王光祈(1892~1936)的研究,就是一個顯著的事例。《音樂探索》為研究四川籍音樂學家王光祈,迄今為止先后發表了51篇文章。這些文章,從不同角度展現了王光祈的音樂學術成就,探究他歷史的功績。王光祈1892年出生于四川省溫江縣(今成都市溫江區),是活躍于我國五四運動前后的杰出社會活動家和著名音樂學家。他在五四運動時期和李大釗等發起組織著名的社團“少年中國學會”,先后介紹毛澤東、惲代英、張聞天等人加入該會。1920年,他以《晨報》、《申報》等報特約記者身分赴德國訪問考察,1923年起攻讀音樂,不久,入柏林大學學習音樂學。他運用比較音樂學的學科方法,對中西音樂文化進行廣泛的研究,是我國比較音樂學的奠基人。他一生著述甚豐,有近20種專著、百余篇論文行世。1934年,他用德文撰寫的《論中國古典歌劇》一文,榮獲波恩大學博士學位。王光祈先生正當盛年,卻突患腦溢血不治,于1936年1月不幸病逝于異邦,時年僅44歲。為了紀念這位音樂奇才,四川音樂學院于上世紀80年代在校園內修建了“王光祈碑亭”(由呂驥書寫亭名),并塑銅像,供人瞻仰。中國音樂家協會、四川音樂學院、溫江人民政府等單位聯合先后舉辦了三次王光祈學術研討會,一為“首次王光祈研究學術研討會”(1984年6月),二為“紀念王光祈先生誕辰100周年學術研討會”(1992年8月)、三為“紀念王光祈先生社會活動暨學術交流會”和“首屆王光祈音樂節”(2002年12月)。在不到20年間為一位音樂學家連續舉行三次全國性的紀念會和學術研討會,在中國音樂史上實屬罕見,惟王光祈先生享有此殊榮。
《音樂探索》為了全面反映這三次紀念王光祈先生的學術活動,均辟出專欄發表有關學術論文。1984年“首次王光祈研究學術研討會”發表有:《王光祈在音樂學上的貢獻》(呂驥)、《憶王光祈》(魏時珍)、《懷念王光祈先生》(劉仁靜)、《王光祈的音樂史學方法和學風》(馮文慈)、《王光祈生平大事及著述年表》(畢興)、《有關王光祈評價的一些理論問題》(趙宋光)、《真誠的愛國主義者、博學的音樂學家王光祈》(趙沨等)。1992年“紀念王光祈誕辰100周年學術研討會”發表有:《紀念王光祈先生百年誕辰》(呂驥)、《從王光祈論戲曲音樂談到他的美學觀》(茅原)、《王光祈的中西音樂文化觀》(馮光鈺)、《音樂學在新學潮流中顛簸》(黃翔鵬)、《學習王光祈的音樂思想》(葉語)等。2002年“紀念王光祈先生社會活動暨學術交流會”發表有:《人格的魅力——王光祈音樂學研究的啟示》(張蔭伯)、《論王光祈在中國音樂史上的主要成就》(羅天全)、《王光祈與民族音樂的發展》(陳達波、李姝)、《王光祈五四時期的文化選擇述評》(譚曉鐘)、《王光祈書、文、事考》(李巖)等。這些研究論文廣泛地涉及到王光祈生平、社會活動、音樂觀、學術著述、比較音樂學研究方法諸方面,可以說是對王光祈先生短暫而輝煌的一生比較全面的探討。《音樂探索》自1983年創刊號發表《音樂學家王光祈生平事略》(韓立文、畢興)以來,到近期發表李嵐清同志的《中國近現代音樂學的開拓者——王光祈》(第99期),一直連續不斷地刊登有關研究王光祈的文章,迄今在100期中平均每2期就有1篇發表。此間雖然其他音樂刊物也偶見有研究王光祈的文章,但惟有在《音樂探索》上對王光祈研究的發表率最高,讀者欲知王光祈研究的學術成果,必能從《音樂探索》的100期獲悉,這就是“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辦刊理念的體現。
對蜀派古琴及其近現代領軍人物琴家喻紹澤的研究,也是《音樂探索》全力關注的一個學術“熱點”。在我國眾多的古琴藝術流派中,獨樹一幟的蜀派及蜀派名曲《流水》令世人矚目。《音樂探索》在喻紹澤先生(1903~1988)健在時不失時機地發表了他的佳作《古琴演奏簡論》(創刊號)及《春草堂琴譜》(1984年第2期)。其后又發表了論述蜀派及喻紹澤先生琴藝的文章10余篇,如《蜀派<流水>之形神系統暨美感心理研究》(譚茗)、《裴鐵俠和他的<沙堰編>及<琴余>》(顧鴻喬)、《蜀派古琴源流及藝術特色》(曾成偉)、《卓越的琴家、高尚的品德——紀念古琴大師喻紹澤先生》(王迪)、《讓蜀派古琴的“流水”長流不息》(馮光鈺)、《輝煌的巴蜀琴學》(許健)、《蜀派琴家喻紹澤先生的古琴演奏藝術》(朱江書)等,對蜀派古琴特點及喻紹澤先生藝術風格的論述,都顯得嚴謹有序又持論有據,具有獨到的見解,為人們深入了解蜀派古琴藝術帶來了新的視野和思路,從中受到有益的啟示。
秉承這種明確的辦刊理念、辦刊宗旨,《音樂探索》在出刊100期過程中,力求做到4個并重:區域音樂研究與傳統
音樂文化研究并重;音樂本體研究與賞析性研究并重,“熱點”課題研究與學理性研究并重;本院作者與院外作者并重,努力發揮著學報的地域優勢,使刊物的音樂文化學術品位保持在較高的水準上。
二、關注音樂前沿理論 開展音樂學術爭鳴
《音樂探索》為了辦出自己的特色,贏得更多讀者的喜愛,以敢為天下先的學術前沿意識,包容多維思想,為音樂學術界提供對話的平臺,積極開展音樂理論探討和學術爭鳴,進行學術交流,進而促進了音樂理論的創新和學術的繁榮。
隨著經濟的改革開放和思想解放的日漸深入,音樂界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許多音樂家以其敏銳的音樂文化觸角,開闊的文化視野,在日益多元喧鬧的音樂園圃拓展自己的屬地,不斷提出一些具有前沿意識的學術主張。為了展現音樂學者的新觀點,《音樂探索》順應時代的要求,發表了一些富于新意的音樂學術見解。其中既有對新興技藝的探索,如《電子計算機配器分析概要》(藍光明)、《電子計算機運用于音樂領域的嘗試》(李曉明)、《M1D1——現代電子技術在音樂中的運用》(馬希平)、《M1D1制作的管弦樂在數字音頻中混響效果控制的量化分析》(楊新民)、《現代音樂教育與現代AI/IT技術》(谷勇)等;也有對中外傳統音樂學科的新思考和新發現,如《律數之秘》(黃翔鵬)、《民歌藝術的亮點——滇南四—八聲部復音唱法的新發現》(張興榮)、《中國音樂學院的音樂學學科建設和面臨的挑戰》(吳文光)、《今史辨:20世紀國樂思想的新定位》(韓鐘恩)、《藝術、生活、藝術——追溯后現代音樂之源》(劉春)、《德國音樂教育學的后現代轉向》(管建華)、《三星堆、金沙、鹽亭遺址出土玉石璧音樂聲樂性能的初步研究》(幸曉峰、王其書)等。這些文章的作者站在世紀之交的音樂前沿,敢于突破陳見,勇于提出新說,發前人之未發,道別人之未道,具有很強的理論想像力和原創性。當然,這些一家之言的構想還需要通過藝術實踐的檢驗,方能證實其實用價值。但作者們不懈探索的前沿意識,必將直接或間接地催化中國音樂研究視野、理論與方法的變革,為其注入新的精神營養液與活力。
積極開展音樂理論探討和學術爭鳴,是《音樂探索》一以貫之關注的話題。音樂界通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之交關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討論和音樂領域的撥亂反正,思想日漸活躍起來,紛紛對一些學術上的不同觀點開展討論。《音樂探索》為了繁榮學術,廣開思路,設置爭鳴專欄,以期在不同學術觀點的交流與碰撞之中,實現深層的溝通與相互的啟迪,發表了一些爭鳴的文章,如《論嗩吶音量、音樂及其控制——兼與陸云興同志商榷》(陳家齊)、《也談民歌的以字行腔——兼與馮光鈺同志商榷》(胡遠清)、《談音樂素質與音樂能力——兼與謝蘇友同志商榷》(朱玉璋)、《有關古琴律制的斷代問題——與陳應時同志商榷》(王迪)、《中國古代音樂美學史上的“自律論”——與修、羅先生商榷》(張維)等。雖然這些作者不同意見的爭論都相當紛紜與激烈,但均顯以商量研究的口吻與對方進行討論,各說各的看法,力求以理服人。這些作者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是可貴的,但這些見解不一定為對方認同。好在現在是百家爭鳴時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必求得一律。
有的爭鳴文章則是針鋒相對,一來一回地進行爭論,各抒己見,如《琵琶源流》(周菁葆)與《談研究琵琶史的一些基本方法——答周箐葆同志》(韓淑德)、《天王鬼卒嬉戲乎——答李蒲同志》(李成渝)與《就有關南宋“雙人嬉戲”銅擺件一事答李成渝君》(李蒲),爭論雙方各有所據,各持其理。通過這種打“筆墨官司”式的學術對話,不同的見解往往會碰撞出新的火花來,也使刊物有了一個引人注目的“看點”,吸引著更多的讀者來關注這些學術爭論,進行思考。
在《音樂探索》發表爭鳴文章中,還有對一些學術焦點問題的質疑,甚至是顛覆性的質疑,如《對今羌笛的質疑》(羅正鑫)、《音程表現特性質疑——與李重光同志商榷》(戴大契)、《中國原生態民歌生存發展之我見》(查子明)等,表現出一種求知求新、顛覆既往觀點的態勢,企圖打破束縛思想的條條框框,真正實現《百家爭鳴》。這樣有見解的文章雖然為數不多,聲音也有限,但卻是一個重要的方面,必要的補苴罅漏。
當然,《音樂探索》100期對前沿音樂理論的探索和學術爭鳴的倡導,并非是上述文字所能概括的,這里所說的只是一個粗淺的印象。
三、藝無止境 探索亦未有窮期
《音樂探索》創辦之時,正值我國改革開放起步之際,一切都在開創和摸索之中,正如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形容的那樣,是“摸著石頭過河”。我因有幸參與《音樂探索》的籌劃工作,深知創刊的起始緣由。其時,在老院長常蘇民教授和新任院長宋大能教授的帶領下,由我與陳達波、鮑志才等幾位老師具體籌辦學報事宜。在醞釀學報名字時,我們不約而同地都想到我國音樂事業的發展,正像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一樣,需要積極探索和創新,于是學報的名字就鎖定在“探索”二字上,取名為《音樂探索》。院黨委決定由常蘇民任主編、宋大能和我任副主編,我還兼任編輯部主任。當我們肩負起創辦學報的使命時,“探索”對我們來說有兩重意義,一是“探索”如何辦好新生的刊物,二是如何發揮刊物“探索”音樂的作用。學報的發刊詞《探索中前進,改革中振興》,鮮明地闡述了《音樂探索》的辦刊宗旨,所有的學術欄目都貫穿著“探索”的精神。正當我與編輯部同仁奮力“探索”起步時,又接到赴京工作的調令。實際上我只參與了《音樂探索》頭兩期的編輯工作,便懷著依依難舍之情離開了我傾心的母校學報。但我仍以一個讀者和作者的身份一直關注著學報的發展,積極撰寫探索性的文稿,在100期先后發表了拙文27篇。
25年來,《音樂探索》一直在探索中奮力前行,取得了累累成果,如今已出刊100期,又開始了新的探索歷程。
當我遵照《音樂探索》現任主編敖昌群同志和編輯部主任陳達波同志之囑撰寫這篇文稿時,不禁往事依依,重提這些親歷之事,一方面是表達我對曾經工作過的母校學報深深的懷念之情,另一方面也藉此良機談談我誦讀《音樂探索》百期的一些切身感受。
《音樂探索》走過的100期探索歷程,是對我國乃至世界古往今來的音樂的當代探索,也是一個音樂學術刊物為促進我國音樂學術發展、繁榮、不斷積累、不斷創新、不斷超越的過程。也可以說,《音樂探索》探索未知的音樂學術理論的過程,亦是一個求知求新、繼承發展的過程。《音樂探索》的成果是多方面的,除了前文所述對四川及西南地域音樂的探究,對音樂前沿理論的探索,通過健康的學術爭鳴探索音樂理論的真諦外,還在教學方法及中外音樂的各個方面,都進行了有深度的開掘。
四川音樂學院創辦70年來取得輝煌的成果,為國家培養了大量的音樂人才,無不得益于高水平的教學方法。人們常說“名師出高徒”,優秀的師資隊伍是川音高質量教學的保證,而高水平的教學質量來自教師對教學方法的不懈探索。這從《音樂探索》發表的川音教師的論文中可以看到,如《民族唱法的繼承和發展》(劉亞琴)、《鍵盤和聲教學談》(鄒承瑞)、《論鋼琴演奏教學》(李曉玲)、《少數民族聲樂教學探討》(澤仁雍珠)、《歌唱的發聲方法與嗓音疾病》(程希逸)、《試論小提琴的發音與弦振動關系》(陳文源)、《簡論音樂專業教學的形式與方法》(張寶慶)、《對高師聲樂教材建設與使用的思考》(周亨芳)、《也談歌唱中的表“情”》(張莉)、《構建聲樂藝術實踐監控體系的設想》(張莉娟)、《鋼琴演奏的音樂表現》(楊漢果)、《提高大提琴教學質量覓要》(王培凡)、《指揮中的對比因素》(邱正桂)、《視唱練耳中的節奏訓練》(彭德玉)、《主題、樂段及鋼琴協奏曲的寫作》(黃萬品)、《鋼琴伴奏專業的建設與研究》(郭幼容)、《五聲性旋律的調性擴展與調式運用》(敖昌群),等等,都是各位老師從不同角度對教育熱點與教學方法的思考與探索,從新的教學理論視角和音樂審美高度上進行了富于新意的詮釋,積極探求新時代音樂教育的安生立命之本。
《音樂探索》作為地方音樂院校的學報,不僅是本院及西南地區作者的音樂學術窗口,還為全國音樂學者提供了學術論壇,許多知名音樂家的論文均常見諸于《音樂探索》中的重要欄目中,如薛良的《聲音訓練與聲樂技巧》,李業道的《論創作自由》、鄭興麗的《歌壇漫步——和青年歌唱家談幾個問題》、魏啟賢的《如何掌握和理解“美聲唱法”》、丁善德的《我怎樣寫<長征>交響樂》、錢仁康的《音詩<納西一奇>賞析》、王次的《中國傳統音樂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卞祖善的《最可靠的檢驗標準是時間和聽眾》、童忠良的《五聲調式基因論》、梁茂春的《中國現代音樂缺了什么?》、王震亞的《琴曲釋意》、孟文濤的《關于<基本樂理教程>編輯方針的一己之見》、汪毓和的《20世紀華人(大陸)音樂創作概述》,等等。這些音樂界重要人士的論述視野開闊、資料翔實、論證縝密,頗有學術含金量,無疑為《音樂探索》增添了光彩,可說是刊物吸引讀者的一大亮點。
《音樂探索》在立足四川和西南,面向中國音樂界的同時,廣泛開展與海內外音樂學術界的聯系協作,刊登一些外國學者的文稿,如《歌唱即呼吸——<伊莉莎白舒曼的教學>第三章》(伊#8226;普莉慈)、《東皋琴師的琴樂》(岸邊成雄)、《音樂社會學的對象、結構和方法》(A#8226;H索霍爾)、《略論斯特拉文斯基的創作道路》(利昂#8226;博茨坦)、《布梭尼的“113”個音階》(D#8226;M雷欺納)、《普羅科菲耶夫“摸進”技巧探討》(M#8226;維庫博夫)、《指揮法教程》(齋滕秀雄)、《計算機音樂的演奏實踐》(Marikimura),等等。《音樂探索》發表外國音樂學者的論文,起著為中外音樂學術的互相溝通搭建起交流橋梁的作用,促進了中外音樂文化的交流、交融。但自1999年后,刊物卻再未見發表這類文章了,可能是由于著作權法規定,譯文發表須有原作者授權之故。為此,《音樂探索》取消外國音樂學術交流的欄目,不能不說是個缺憾。
《音樂探索》出刊以來,力求精益求精,努力提高學報的學術品位,始終在不斷進取和探索中。正像追求音樂學術研究的深度和廣度確實永遠不會有終極一樣,辦刊物也是藝無止境,探索亦未有窮期。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市場化、傳媒化嚴重改變和影響音樂文化生產的今天,面臨極其復雜,變動不停的歷史文化語境,《音樂探索》尚需在出刊100期的基礎上,面對新的臺階,更上一層樓,爭取獲得更加堅實而長足的發展。
責任編輯:陳達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