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音樂表現和技術訓練兩方面,闡述科學的思維方式在小提琴的演奏和訓練中所起的作用,旨在幫助小提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尋找到最有效的學習方法。
關鍵詞:思維;音樂表現;技術訓練
中圖分類號:J62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2172(2008)03-0099-04
在學習小提琴演奏的過程中,小提琴專業學生除了要進行基本技術動作和基本演奏方法的訓練外,還必須培養動腦筋的習慣,學習怎樣思考,掌握科學的思維方式。常會聽到一種說法“練琴就是練腦筋”。在練琴過程中,我們常需要思考怎樣的練琴方式最有效,怎樣的練琴策略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單位練琴時間所獲得最佳練習效果,思考自己的演奏將帶給聽眾怎樣的感受等問題。提高練習效率的方法和策略因人而異,小提琴學生應該不斷尋找最適合自己的練習方法和策略,培養善于發現癥結的能力。同時,多進行一些換位思考,體會聽眾的感受,建立客觀聽覺。音樂表情的傳遞大都依賴于演奏技術而得以表達,沒有演奏技巧就無法實現音樂表情的傳遞,縱有萬般感受也無法抒發。同時,沒有音樂表情的演奏只能是一系列技術動作的堆砌,縱有手段也和雜耍沒有區別,所有技術手段不過是喪失靈魂的行尸走肉。在音樂表演中,演奏技巧和音樂表情缺一不可。因此,我們大致可以從兩方面來討論小提琴練習中的思維基本問題,第一是關于音樂表現的思維基本問題,第二是關于技術訓練的思維基本問題。這兩方面問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本文所指的思維是關于應該思考什么和應該怎樣思考的問題。希望本文能幫助小提琴學生找到學習小提琴的正確道路,掌握從不同角度看問題的能力和科學的思維方式。
一、關于音樂表現的思維基本問題
本文所指的音樂表現并不針對特定音樂作品的細節處理。
廣義的講,所有練琴者的最終目的是為表演做準備。練琴使演奏者逐漸具備足夠的能力,將其對音樂的感受和理解傳達給聽眾,感染聽眾,使聽眾獲得某種情緒上的共鳴。演奏者必須充分地對所期望的演奏效果進行設計,確定想讓聽眾獲得什么信息,并在練琴的過程中,恰當的運用多種練習方法,對每個細節進行精雕細琢,使自己獲得準確表現既定演奏效果的能力。這類似于拍電影,電影導演必須事先對預期效果進行設計,并在拍攝每個鏡頭的過程中,運用多種技巧,引導和訓練演員進行表演,使他們的表演可以準確表現既定效果。優秀的電影可以調動觀眾的情緒,同樣,優秀的音樂演奏也能感染聽眾。明確練琴的最終目的有助于小提琴學生們在練習的過程中尋找到有效的練琴方式和清晰的練琴思路。
音樂包羅萬象,一首樂曲的不同段落常常可以傳遞不同的表情信息,同一段落也可以有多種表現方式,傳遞不同的表情信息,甚至同時傳遞多種表情信息,這既是演奏者進行二度創作的空間,也是演奏者必須研究的問題。首先,小提琴專業的學生要鍛煉挖掘表情信息的能力。我們需要用無主觀、無臆斷、無必然的態度,研究并掌握特定音樂作品的特點(如時代、地域、民族、作者等要素),通過多聽、多看、多思考,從作品的特點中總結出較為完整和客觀的特定音樂作品所包含的表情信息。其次,學生還要鍛煉處理表情信息的能力。我們要根據所挖掘出的表情信息來總結情感表達方式的多種可能性,從這些可能性中選取演奏者認為“最佳”的情感表達方式,并為之設計練琴的方式和步驟,以獲得足夠的技術手段和能力,最終在舞臺表演時能按照既定“最佳”情感表達方式準確無誤地傳遞這些表情信息。必須指出,“最佳”的演奏方式會隨著演奏者的不斷進步和成熟而產生變化。音樂中的表情信息必須被演奏者傳達,能傳達表情信息的演奏才有意義。從微觀的角度看,每個音在理論上都包含了一定的信息,演奏者必須對每個音都有所考慮。從宏觀角度看,單個音或樂句,總是處在某種線條或某種系統的某個位置上。作曲家把一段音樂中的所有音或樂句按照一定的邏輯關系組織在一起,構成縱橫交錯的線條或系統(比如力度線條,情緒線條,速度系統、和聲系統,樂章系統等等)。在演奏中,這些線條和系統不可以被遺忘。簡單講就是演奏者的大腦不能空白,必須清楚音樂從哪里來要到那里去,并加以表達。當然,隨著歷史的發展,演奏者必然會受到時代的影響,對音樂的理解會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聽眾的審美標準和審美心理也會隨時代而變化。小提琴專業的學生們既要努力掌握傳統,更要獨立的思考,觀察、體會和感覺客觀世界,提高對音樂的敏感度,馳騁想象力,在牢固的傳統基礎上不斷探索和創新。
如果把挖掘作品的表情信息定義為“加法”,那么“減法”對演奏者的藝術創造也具有重要的意義。“減法”指大腦對挖掘出的表情信息進行篩選和提煉,在忠于原著和個人理解之間找到平衡點,選取最能體現作品特點,表達演奏者音樂解釋的材料加以藝術表現。在進行篩選和提煉的過程中,還需要把握住特定音樂段落的基調,也就是總的情感氛圍,防止在細節處理中出現喧賓奪主、因小失大的情況。全局觀也很重要,我們要為音樂作品的高潮部分留出余地,防止感情泛濫,抓住音樂中最亮的閃光點,利用技術手段充分的表現。同時,表現方式也是千變萬化的(如含蓄的、奔放的、柔和的、激進的等等)。學生不但要努力掌握多種表現方式,還要掌握合理取舍,和對其所選取的表現方式進行邏輯安排的能力。當然,減去什么和留下什么取決于演奏者的綜合音樂修養水平和他個人對音樂的理解。對于小提琴專業學生而言,是否作出了“正確”的選擇并不是最關鍵問題,需要把握的關鍵問題是在學習過程中主動培養篩選和提煉表情信息的意識和能力,養成主動對表情信息進行處理的習慣,在不斷的實踐中積累處理表情信息經驗。
演奏者對演奏效果的設計和預期體現出演奏者個體對音樂的理解,是其綜合音樂修養水平的體現,也是其對客觀世界主觀感受的體現。演奏者個體對于音樂的理解和解釋沒有對錯之分,只有幼稚和成熟的區別。不同的人對相同的音樂會產生不同感受,同一個人在不同時期或不同心境對同一段音樂的感受也會有差別,同一個演奏家演奏同一首樂曲也不會每一遍都和唱片一樣分毫不差。正是這種差別的存在,使音樂世界豐富多彩,這也正是音樂表現中“人”這個最重要因素所起的作用。我們應該為這種差別的存在而感到高興,如果每首樂曲都被演奏得一模一樣,音樂必將不可避免地走向衰亡。音樂演奏的特點就是富有個性,這也是現場演奏總是比唱片更具感染力和人性化的原因之一。音樂演奏中,演奏者的控制起決定性作用,優秀的演奏者可以做到手隨心動。他們的大腦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和應變能力,可以迅速做出最合適的選擇,拿出最好的,甚至是最符合特定演奏場地和聽眾人群的演奏方案,通過控制、調整,甚至是即興的演奏方式,傳遞給聽眾信號,從而控制聽眾的感受。換句話說就是,希望讓聽眾接收到的信息都能通過控制和調整演奏來傳達。當然,要到達手隨心動的自由世界絕非一朝一夕,必須經過艱苦的努力,不斷掌握更多的演奏技術和知識,提高綜合修養,最終讓我們的調色板色彩更加豐富,手中的畫筆隨心所欲,游刃有余。
二、關于技術訓練的思維基本問題
本文所指的技術訓練并不針對特定技術動作的肌肉訓練。
仔細看譜,弄清楚應該演奏什么。譜面上的墨跡(包括音、節奏、弓法、指法、力度等等印刷在譜面的符號)通過眼睛轉換成視覺信號傳遞給大腦,再由大腦將其轉換成動作命令傳達給雙手,這個轉換過程可以被看作是大腦對符號進行的“解碼”工作。“解碼”是否正確取決于:①通過眼睛所獲得的視覺信號是否準確完整。②大腦的“解碼”是否準確完整。小提琴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就應該要求自己盡可能準確完整的獲取信號并進行準確完整的解碼。相對于經驗較少的演奏者來說,經驗豐富的演奏者在進行“解碼”時,所需的時間更短,差錯和遺漏更少。看譜是個簡單問題,但常會產生錯誤。在練習一段音樂的最初階段,細心看譜,避免錯誤,是每個演奏者必須養成的習慣。要知道,譜面上沒有無意義的、可以不存在的標記,每處墨跡都代表了一定的意義,都在指導你的動作,盡可能在一開始就避免錯誤的信號進入大腦的記憶。學生應該養成仔細的習慣。
明確自己究竟在演奏什么,真正聽見和感知自己的演奏并對其進行判斷和評價很重要。首先要鍛煉聽和感知的能力,然后要堅持主動聽和感知的態度。曾經遇到過這樣的情況,一個學生在演奏了一段含有錯音的音樂之后,在不看譜子的條件下,竟無法復述自己演奏的究竟是什么音,通過重新仔細看譜后演奏正確了,但仍然不能找出前一遍演奏中的錯音在哪里。類似情況在弓法指法方面更為常見,這種錯誤發生時,雙手運行后產生的觸覺和聽覺等反饋信息沒有進入演奏者的大腦,或者反饋信息沒有與由視覺信息轉換而來的動作命令進行對照檢查,換句話說就是演奏者對于視覺信號(眼睛)和觸覺反饋(雙手),以及聽覺信號(耳朵)的不一致。學生必須建立視覺、觸覺和聽覺的持續連動關系,整個循環應該是:眼→腦→手→耳→腦。
建立技術動作間的聯系,將正確的動作連接起來,形成連續動作。①左手指的起落、換把及揉弦等動作的連接。在練習中,大腦要強制左手用最直接的動作來練習,除去多余動作,做到大腦走在左手之前,等大腦“瞄準”之后左手再“射擊”,盡量保證左手手指第一落點的準確性。在練習中還應注意,對于沒有“命中靶心”的動作,應該再從瞄準開始重新練習,直到可以百發百中為止。②右手不同的運弓方式的連接。大腦要訓練并記憶右手在不同運弓方式之間轉換時的技術動作,提前為接下來的演奏做好準備。在右手的練習中要特別注意保持大腦準備的提前量。③左手和右手的聯動。雙手技術動作是相互影響,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在練習中要強調雙手協調配合,鍛煉大腦協調、記憶和控制雙手聯合運行的能力,形成完整的左右手相關聯的技術動作系統。也就是說左手的特定技術動作和右手的特定技術動作應該疊加在一起形成雙手聯動的一套動作,把多套動作連起來就可以形成技術動作的連接。
單個技術動作的質量必須過關,準確的技術動作是連接技術動作的前提。單個技術動作就像一臺復雜機器的零件,把合格的零件正確組裝起來,機器就可以正常運轉,如果某個零件質量不過關,整臺機器都要受影響。多個單獨的技術動作連起來形成一套動作,在進行這一套動作之前要做好心理和生理的準備。這就像跳水運動員或體操運動員在進行一系列翻騰動作時一樣,他們必須在這一系列相關聯的翻騰動作之前,事先把這一套動作全部連起來裝在腦子里。如果運動員在單次翻騰動作之后才去想接下來是什么動作,那結果只能是摔倒。
人不可能不犯錯,對待錯誤的態度往往決定成敗,應該觀察并分析錯誤,對錯誤進行分類,并有計劃有步驟的進行改進。每個人對于錯誤的感覺是不同的,對待錯誤的態度和改進的方式也是不同的。有智慧的人會刻意避免在同一個地方摔相同的跟斗。對待臨時失誤,學生首先要樹立強大的自信心,充分相信自己可以避免臨時性失誤。其次要鍛煉自己的應變能力,使自己能在演奏中迅速的做出預判和調整,以避免失誤。強大的自信心源于腳踏實地的刻苦練習和演奏經驗的不斷積累。當然,我們也要小心避免臨時性失誤向習慣性錯誤轉化。對于習慣性錯誤,需要用“刻意糾正”的態度來對待,要在音樂記憶的鏈條中打上著重符號,在每次練習和演奏中刻意的抵抗懶惰情緒,刻意準備,刻意糾正,并用流暢練習來檢查。
綜合運用多種練習方法,合理安排練琴策略,做到有的放矢。練琴策略是指采取有效的練習方法,科學的安排練琴時間,準確把握練琴的階段性要求,以及練習時間的積累等能夠提高練琴效率的方法總和。綜合運用多種不同的練習方法是科學的,常見的練習方法有很多,(比如慢練、變弓法練、變節奏練、拆分練習、反復困難動作、流暢練習、創造和模擬有壓力環境練習,冥想練習等等),這里不再一一贅述。每種練習方法各有長處,效果因人而異,應該科學的選擇并綜合運用。掌握這些練習方法并不困難,但對練習方法的選擇和搭配就相對困難一些。首先要清楚各種練習方法對個體演奏者的特定效果,然后根據自身情況和作品特點來設計安排練習策略。在練琴時,要始終明確為什么要選擇此種練習方法,通過這種練習要達到什么效果,能幫助大腦提高哪方面的控制力,并在練習后評價所取得的效果。簡單講就是要知道為了什么目的而采取這樣的練琴方法,是否達到目的。這就像中醫開的中藥藥方,醫生首先要熟悉每種藥材的藥性,然后要知道怎樣的搭配和比例產生什么效果,能治什么病,對癥下藥。由于大多數音樂作品中不同段落的難度系數不同,不同演奏者對難點的感受也不盡相同,因此,培養并不斷提高發現難點,找到癥結并對癥下藥的能力很重要。在一首作品的練習過程中,會經過視奏階段、提高階段、熟練階段、舞臺表演準備階段等不同的階段,每個階段之間并不存在明顯的界線。我們要盡量準確的把握所處的階段,并設計和安排與之相適應的練習策略。在同時練習多首樂曲時,對于練習策略的設計安排就更加重要了。演奏熟練程度的上升方式是螺旋式的,有時演奏得好一些,有時演奏得差一些,有幾天進步明顯,有幾天進步不明顯,甚至退步,這是正常現象,不用太過擔心。但我們必須明確,演奏經驗值的積累和熟練程度的提升有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是無法獲得進步的。
對演奏方式進行研究和設計,嚴格執行。有經驗的演奏者或演奏家,一定會對演奏方式進行研究和藝術設計,形成一套或多套“最佳”演奏方案并嚴格執行。演奏方案包括了多方面內容,如指法、弓法、揉弦、力度、速度、情緒、基調等等。常遇到這樣的情況,在練琴時因某種原因停下來,接下去演奏時隨隨便便找個地方就開始,也不管是什么弓法指法,很多個小節后才發現弓法反了或指法不對。這樣練琴是“幫倒忙”,不但是浪費時間,而且還讓錯誤信息進入大腦,形成混淆的記憶,并最終導致在演奏中失誤。確定了“最佳”演奏方案以后,不論是放慢練習還是流暢練習,都應該嚴格按照既定方案練習,尤其是弓法、指法和力度(變弓法,變速度,變力度等變形的練習方法除外)。用固定的弓法、指法和力度練琴,有助于左手和右手形成觸覺記憶聯動,并可以幫助大腦建立唯一的準確記憶。無論樂譜的編訂者是誰,其弓法,指法等系統一定存在內在聯系,多個弓法和指法系統同時并存的情況也屢見不鮮,讀譜要研究并清楚區分各個系統。特別要注意的是,絕大多數時候,不同的系統是不可以混用的。準確記憶和演奏是演奏者的責任,不僅要準確清晰的記憶譜面已經告訴我們的指法、弓法、音準、力度、節奏、時值比例、節拍與變節拍、速度與變速度等,還應該要準確清晰的記憶經過考慮和設計的落指方式、揉弦的幅度、揉弦速度、揉弦主發力點、弓段、弓壓、弓速、弓長、弓弦接觸點等等細節,練習中充分考慮細節,演奏中才能胸有成竹。
練習方法的選擇與演奏方案的設計既有區別又有聯系,二者是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練習方法是手段,演奏方案是目的。隨著演奏熟練程度的逐漸提高和音樂理解的逐漸深入,演奏者會對音樂產生新的認識,出現新的想法,這將使大腦對既定的“最佳”演奏方案做出合理的調整和修改,這些調整和修改又催生出更多的新的練習方法。二者的不斷豐富,正是演奏者不斷進步的體現。
控制演奏情緒,在演奏中做到“進得去、出得來”。學生需要不斷提高控制演奏情緒的能力,抵抗演奏中因熱情沖昏頭腦或緊張情緒而導致的技術失控。在舞臺表演中,過分熱情和過分緊張都會導致專注力發生變化,在雙手技術動作,時間感,分寸感等方面出現誤差,導致技術失控和技術失誤而達不到既定的表現目的。不難想象,如果某位演奏者從頭到尾都心潮澎湃或過度緊張的演奏會產生怎樣的結果。演奏者在演奏之后通過廣泛聽取意見,聽演出錄音,看演出錄像等途徑,對自己的演奏做出評價,判斷是否達到預先設計的效果是十分必要的。這可以幫助演奏者獲得客觀感受,并逐步提高理性控制能力,提高演奏質量。另外,回憶演奏過程中在想什么,重新感受當時演奏心理狀態,并從中總結出對演奏最有幫助的最佳心理狀態,在練琴的過程中訓練自己調整心理狀態的能力,逐步做到隨時隨地,在各種條件下都可以迅速地進入最佳狀態。
小提琴是一件較難學的樂器,學習過程漫長而艱苦,不可能一蹴而就,缺乏上進心,沒有毅力的人很難堅持到底。演奏經驗的積累必然是建立在充分練習和大量演奏實踐的基礎上的。沒有親身體會,沒有刻苦練習和演奏實踐的積累,就不可能成功。思維是力量也是藝術,我們必須學會充分的運用大腦。只有掌握了認知和思維的科學方法,細心觀察、感覺、體驗我們生活的世界,獨立思考,在掌握傳統的基礎上不斷探索創新,才能在學習小提琴的道路上不斷進步。
責任編輯:馬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