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彈挑是中阮演奏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它直接決定和影響演奏的質量以及演奏者的層次。彈挑訓練的基本功是為能更高質量地完成樂曲以及其他工作所做的準備。好的彈挑的標準和怎樣達到這樣的標準,是我們應該認真探討的問題。
關鍵詞:撥片;持撥;手腕角度;持琴角度;觸弦角度;過弦;力度
中圖分類號:J63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2172(2008)03-0103-03
序
阮出現在漢朝,唐、宋時期為最鼎盛時期,而后失傳,至今未找到流傳下來的樂譜及教程。上世紀50年代后,由于民樂器中缺少中低音樂器,經過改良的中阮在民樂隊中開始應用,主要音域在次中音區,演奏者絕大部分是由琵琶等演奏員兼任的。七、八十年代后,出現了大批移植改編和仿效古曲模式創作的傳統風格獨奏曲,豐富和提升了演奏技法。劉星先生的中阮協奏曲《云南回憶》的問世,無論技術與感覺都有超乎想象的提升,再次大力推動了中阮的發展。時至今日,中阮已成為合奏、重奏中必不可少的樂器,同時也是一件非常優秀的獨奏樂器。現在的中阮演奏員中絕大部分還是由其他樂器轉行或兼任(主要是琵琶)的,沒有經過嚴格系統的在中阮方面的基本功訓練。加上一定歷史原因的影響,很多人仍有“中阮是個超級簡單的樂器,琵琶彈得不好的人才去彈中阮”的概念?;谏鲜隹紤],本文重點對彈挑進行多方面的探討。
一、撥片與持撥
由于中阮的共鳴箱很大,琴弦很硬,要獲得堅實、深厚、飽滿而又有穿透力的聲音,必須讓琴弦得到充分的振動,所以在常規基本功——彈挑練習時,要求力度至少在f以上。說到彈挑,必須先從它的使用工具——撥片開始說起。
(一)撥片的形狀
長條形、菱形、長方形撥片難操控,且觸弦角過尖或過圓,發出音質較差,很快被淘汰。心(桃)形撥片(常見的吉他撥片)太小,一般成年人的拇指指肚寬度不少于兩厘米,所以在中阮上用它感覺力不從心,同樣難控制?,F在用得最多的撥片形狀基本呈正三角形,三個邊為弧形(如果三邊平直會使夾角過尖),垂直長度為3厘米,三個角均可觸弦。
(二)撥片的材質
玳瑁太硬太脆,沒有韌性;普通塑料太易磨損而且與有機玻璃、膠木板一樣噪音很大; 金屬撥片太易損傷琴弦,這幾種材質的撥片已無人再用。賽璐璐的韌性、耐磨度較好,且發音明亮,但也是噪音太大,無法控制。尼龍材質韌性、耐磨度極佳,噪音最小,音質最好。使用方法得當,所發聲音溫和且同時具備通透、敦厚、飽滿、松弛、自然的音質。
(三)撥片的軟硬度(可彎曲度)與厚度
較硬(基本不能彎曲)的撥片易發音,但聲音發死,稍加力度就等于是用撥片猛擊琴弦,聲音容易破。過厚(1.5毫米或以上)的撥片會使聲音發悶且手感差;過軟(可輕松彎曲至大于90度)過薄(0.5毫米或以下)的撥片幾乎無法發力,而且噪音很大;約1毫米厚,可彎曲90度的撥片可通順地發力,尤其在大力度時撥片與琴弦會同時退讓,所以聲音不是被猛烈撞擊出來的,而是推出來的。筆者認為這種尼龍材質的,基本呈正三角形的,三個邊為弧形的,垂直長度3厘米,約1毫米厚,可彎曲90度的撥片是目前最好的撥片。
(四)持撥
大指指肚的全部與食指指肚的偏側面緊捏撥片,力量集中在撥片正中間,大指與食指基本呈“十”字形,大指與撥片的觸弦角呈90度;捏撥片的松緊程度也是影響音色和力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彈挑練習時,要求捏緊撥片,因為力度要求至少在f以上,一般為ff,大指指肚的力量是捏緊撥片的關鍵。這個力量要發在撥片的正中,才能牢牢地控制住它。大指關節不能鼓起,一旦鼓起,力量就會滑向指尖,接觸撥片的面積變小,難控制。想象一下按圖釘的動作,就可以很好地體會大指指肚的發力。但過分的用力會使大指下方的肌肉緊張,會影響耐力及音色的松弛度。
二、角度與位置
(一)手腕突起的角度
只有讓手腕在松弛的狀態下,才能很好地完成工作。通過一個小實驗,我們可以找到手腕最松弛的狀態。將左手托住右小臂,或將右小臂靠在某個支撐物上,讓整個右臂和手放松,這時我們會看到手與小臂形成了大約45度的夾角。這可以證明手腕突起約45度是它最放松的狀態。因為我們的小臂是靠在琴箱上的,所以手腕突起約45度是最佳角度。角度過大(如90度)會造成緊張、疲勞,過小則影響手腕轉動。
(二)彈挑動作與琴弦的角度
以二胡等胡琴類和提琴類樂器為例,弓與弦的接觸為90度。以揚琴木琴和各種鼓類樂器為例,槌或鍵的下落方向也為90度。再做個實驗,我們要擊碎一塊木板,如果將木板兩端用同等高度墊起,與地面平行,我們會將錘筆直舉過頭頂,然后用力下砸;如果將木板垂直立與地面,我們自然會選擇與地面平行的方向掄錘。這說明我們在尋找90度的接觸角度。如果只墊起木板的一端,使其與地面形成夾角,而我們仍然將錘筆直(與地面呈90度)地砸下,錘必然會在接觸木板后滑向另一端。我們發出同等的力,但會明顯感覺到斜放的木板受力要小得多。這個實驗證明來自90度垂直的力可以使受力物體接收到最多的力量,反過來講,90度的垂直力量會使發力者最省力。將這個結論用于彈挑,就是若使琴弦接收到最多的力量,或要相對省力地發出大力度,彈挑動作與琴弦的角度應在90度左右。
(三)持琴角度
持琴角度只有在45度的時候,才能保證右手腕在放松狀態下,彈挑動作與琴弦約成90度,而且整個人尤其右大臂、小臂是處在最自然狀態中的。持琴角度過大(近似于吉他的橫放)或過?。ń朴谂玫闹绷ⅲ┒紩苯佑绊懸羯糍|。持琴角度過小的演奏者,幾乎全是來自于琵琶的演奏習慣或是受其老師習慣的影響(序中已有介紹)。古時琵琶用撥片演奏,持琴角度很大,這可在一些歷史遺跡的壁畫或史料中看到?,F在琵琶用手指演奏,直立持琴,恰是為了手指觸弦的90度。再做一個嘗試,右手姿勢不變并保持同等力度的彈挑,把琴頭由直立慢慢地放下,再慢慢回到直立,反復幾次,可聽到聲音明顯的變化。哪個位置聲音最好,那當然要由有辨別能力的耳朵來鑒別。
(四)彈挑觸弦的位置
在琴的尺寸合理與琴弦正常的情況下,觸弦的最佳位置基本在指板末端與琴碼中間。因為琴弦的粗細不同,所以位置略有不同。四弦在正中間,三弦至一弦依次偏下(靠近琴碼)遞減1毫米左右。這個斜度正好也符合右手彈挑換弦的運動規律。我們做這樣的嘗試,保持同樣的角度和同樣的力度彈挑,可以從任意一點開始,慢慢上移或下移,不難發現靠近琴碼(偏下)時,聲音發緊、音色偏亮、余音變短。靠近指板(偏上)時,聲音發空、音色細嫩柔和、音量較小。只有在中間位置聲音最飽滿、最結實、最通透、最松弛、最自然、最有穿透力。在基本功彈挑練習時要求在中間位置觸弦。
(五)彈挑動作的方向
把掌心對著自己,略有傾斜的(約15度)手腕不完全垂直的上下擺動。換句話說,就是基本往面板方向彈。如左右擺動,極易碰到其他弦。為了避免碰弦,必然會減小動作幅度,也就必然影響力度。應注意的是,彈二、三、四弦時要壓住前一弦,即彈二弦壓一弦,彈三弦壓二弦,彈四弦壓三弦。這種方法不會碰響其他弦,并可以放心地發力。(六)撥片觸弦的角度
撥片并不是完全水平的觸弦,而是往外帶有一定的角度。因為琴弦的粗細、張力、振幅等不同,所以在基本功彈挑練習時,要求每根弦的角度不一樣。一弦約為15度,二弦15至25度,三弦25至35度,四弦不超過45度。無角度或角度過小,會使接觸面增大,聲音偏亮偏細,音量偏小;角度過大,不易發力,聲音發薄,噪音增多。
(七)彈挑的過弦
這是從一根弦換到另一根弦的彈挑動作,這個動作是靠變換手腕的突起角度并上下移動完成的,四弦時手腕最鼓(當然還是在45度左右)。過弦動作不能靠移動小臂,小臂動作與手腕動作相比肯定是大而慢的,很容易造成緊張。在挑弦過弦時(即彈一弦挑二弦,彈二弦挑四弦等),手腕擺動幅度應盡量小,轉動角度幾乎與面板水平。
三、彈挑的要求
(一)平均
音量的相等、時值的一致以及音色的相近是彈挑練習中應重視的問題。以弦為中心,保持彈挑的幅度和角度一致。一般來講,彈強挑弱的問題很普遍。主要是檢查食指捏撥片的位置是否在中間,或調整挑弦的吃弦深度。吃弦越深,阻力于大。挑弦時要能感覺到食指的力量。當然還要根據每個人不同的情況加以分析和處理。彈挑的音色完全一致是不可能的,只有力求相近。
(二)力度
優秀的演奏員是可以明確而準確地劃分出ppp——fff的8個力度層的。可控制力度范圍越大,強弱對比自然就會更明顯,音樂表現力也會相映增強。就好比一棵大樹,主干越粗壯、越高大、越直,可塑空間和利用價值就越大。劉星老師經過長期的研究與實踐,對8個力度層做出了如下的說明:
由力度的定義可知:力度的標記不僅僅是聲音大小的表示,更重要的是音符質感的表示。
ppp 極弱 : 音質非常虛。
pp 很弱 : 音質較虛。
p 弱:音質弱而不虛。
mp 中弱: 音質較圓潤。
mf中強 :音量中等,音質圓潤。
f 強:音質圓潤且有一定張力。
ff 很強:音質不夠圓潤,有緊張度。
fff 極強:最大緊張度的強奏,音響會漲滿聽覺感受,穿透力最強。
應當注意,在最常用的mf和f力度時有兩個明顯的不同音質:
1、音質結實圓潤;2、音質松弛輕巧。
在處理不同樂句時使用不同的音質,這是不同演奏家的不同表現力的體現之一。
(三)速度
快速彈挑連成線就是“輪”。輪與快速十六分音符的區別就是“線狀”與“點狀”。輪在實際應用中根據不同情況,它的速度不是恒定的,但一般在每分鐘180的速度以上。由于輪與快速十六分音符的使用率很高,而高質量下的速度也是衡量樂手層次的標準之一。所以對職業演奏員彈挑的最低要求是平均的每分鐘760次(190的速度),能到880次(220的速度)更好,可用范圍更廣闊。還要做到從每分鐘30次至每分鐘760次彈挑的無痕跡的漸快。 “無痕跡”是要使漸快的過程盡量慢。認真體會這個過程同時也能使右手控制力得到鍛煉。
(四)耐力
耐力是指更長時間地保持最佳的演奏狀態。長時間(至少1小時)大力度的彈挑是耐力訓練的基礎,開始時一定咬牙堅持,這就像綁著沙袋跑步一樣。良好的體力加上過人的耐力可倍增演奏者的信心,從而更好地表現音樂。同時還要找到瞬間休息的辦法或瞬間恢復體力的方法,最好是在兩個音之間得到休息和緩解。要做到沒有痕跡,讓人感覺不到,就像管樂演奏中高質量的循環呼吸,給人感覺就是一口氣能吹到無限長。
總之,僅以個人習慣為標準進行演奏和教學的人很多。探究中阮彈挑更合理、更科學的方法,是所有中阮演奏者應該認真對待的事。但不管怎樣,筆者認為能得到好的聲音又能讓人運用自如的,再經過實踐與時間的考驗后沒有被淘汰的方法就是好方法。筆者的觀念全從實踐中得來,決不排斥他人觀念,并會以積極、認真、嚴肅、嚴謹與誠懇的態度與持不同觀念者進行交流、探討、研究、學習,使中阮的發展更良性,更科學,更快速,更廣闊,筆者相信這也是所有中阮愛好者、演奏者共同的期望。
責任編輯:陳達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