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11日,中共中央作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決定。這是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反映了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體現了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這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大保證。詩詞界應該在詩詞創作和理論研究上,積極為實現這一重大戰略任務而努力。
詩詞鑄造人的心靈美
社會主義的和諧社會,應該是一個國強民富、物美風淳、道德高尚、生態平衡的社會。在國際上與各國和平共處,友好合作,同謀發展;在地區與地區,單位與單位之問,相互學習,相互支持,共同進步;在家庭與家庭之間,相互關愛,相互照應,和睦相處;在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相互幫助,攜手共處;在人與自然之間,自覺地按自然規律辦事,平衡生態,保護資源,達到山清水秀,鳥語花香。這樣的和諧社會,要靠具有真善美心靈的人來構建。這就要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文化素質,使人人都愛國家、愛人民,顧大局、講奉獻,知榮辱、明是非,勤奮敬業,拼搏進取,尊重知識,尊重科學,尊老愛幼,憐貧恤苦,公平誠信,克己利人。倘若如此,則和諧社會可成矣!
詩詞是美好的語言,真摯的感情,高遠的意境合成的真善美的結晶。它出于人的心靈。又反作用于人的心靈,鑄造人心靈上的真善美。江澤民同志說:“中國的古典詩詞,博大精深,有很多傳世佳作,它們內涵深刻,意存高遠,也包涵很多哲理。學一點古典詩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強修養,豐富思想。”作詩的過程,就是語言升華的過程,思想修養的過程,情感抒發的過程,心靈凈化的過程,哲理醒悟的過程;讀詩的過程,就是受感染、受教育的過程。可以說,這就是一條詩詞美化人心靈的流水作業生產線。從這個意義上講,它既是提高人們思想道德素質的有效途徑,又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重要的內動力。
詩詞的功用在興、現、群、怨
詩詞的功用,人們歷來很重視。古曲五經,就把詩經放在首位。我國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對詩的功用,給予極高的評價。他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又說:“不學詩,無以言。”他說的興,是起興,即抒發各種思想情感,或豪放、或哀婉、或愁苦、或激憤等等,這些都各具感染力。屈原的《離騷》發的是愛國憂民的悲憤,不知感動了多少人的心。岳飛的《滿江紅》發的是壯懷激烈的長嘯,不知喚起多少愛國家、愛民族的忠勇之士。文天祥的《正氣歌》、于謙的《石灰吟》言的是清操勁節。他們既是言者,又是行者,成為千秋垂范的崇高形象。聽了一曲“天蒼蒼野茫茫”的《敕勒歌》,渾如置身于天闊地袤的大草原里,頓覺神舒心曠。讀了群眾悼念周總理的《天安門詩鈔》,那種“人間永記傷心日,應是年年一月八”的詩句,便不禁凄然淚下。他說的觀,是觀察,即觀察人間的萬物萬象,從而洞悉社會,醒悟人生。王之渙的《登鸛雀樓》,觀到的是長河落日,大野高天的壯麗景象,從而悟出登高望遠的深刻哲理。蘇軾的《題廬山西林寺壁》,形象而深入地揭示出“不識廬山真面目”的原因。李紳的短短二十字的憫農詩,極為真切地告訴人一粒糧食來之不易,教育人(特別是孩子)養成節約糧食的美德。孟郊的《游子吟》,寫了一個最真實感人的慈母形象,使人讀了不得不發出“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之嘆。毛澤東的《沁園春·雪》明寫雪漫大地,銀裝素裹的壯麗山河,實則隱喻共產黨人胸懷宇宙、氣吐風云的英雄形象。聶紺弩的許多“牛棚詩”,覺到的是那個時代的苦澀味和悲哀。他說的群,是合群。可以溝通人與人之間的思想感情,增強群體觀念。一曲《孔雀東南飛》不知引起多少人的共鳴,激發了他們對吃人的封建婚姻制度的無比痛恨。王維的一首“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在人們的心靈上不知牽動和加深了多少親情。譚嗣同的“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丘逢甲的“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代表了那個喪權辱國年代所有炎黃子孫的心聲,都至為感人。他說的怨,是怨憤。即針砭時弊,鞭撻邪惡。它與頌揚美好,激勵先進,有異曲同功之妙。南宋林升的《題臨安邸壁》:“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這首詩用隱喻手法,把南宋小朝廷文恬武嬉,偷安一隅,置河山破碎、人民流離于不顧的丑惡面貌,揭露得活真活現,真可謂諷之極深,刺之極力。今人賴海雄的《過秦淮河》:“吧館燈紅酒客豪,畫船舞亂曲聲嬌,凄清唯有河中月,曾是傷心照六朝”;朱惠宗的“才了麥收又插田,臉朝黃土背朝天,可憐終歲辛勞得,不值豪門一飯錢”;佚名的“慢云狗尾不成貂,自有他人為畫描。人品無如商品貴,趨為假貨作推銷”,這些詩從各個倒面,揭示了社會上的假惡丑和落后現象,對警人資治都是十分有益的。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詩詞對于美化人的心靈,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作用。
婦何發揮當代詩詞的功用
當代詩詞如何發揮其功用,我以為必須強調以下幾點:
一是要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反映當代。詩詞的形式是舊的,但并不妨礙,可以注入新內容,即所謂舊瓶裝新酒。要拓新題材,煉新語言,發新思想、抒新感情、出新意境,使之成為以優美的格調與新鮮內容結合的當代詩詞,這才能為今人所喜聞樂見,才有感染力。紅豆詩賽二等獎的《送別》就是這樣的一首好詩:“南國春風路幾千,驪歌聲里柳含煙。夕陽一點如紅豆,已把相思寫滿天。”它反映的是當代青年的精神風貌:既鼓勵親人出外進取,又獨自相思難禁的一種愛情心曲。親人去的地方是南國春風,而不是凄涼異地,是帶著一種拼搏進取的豪情去的,而不是天涯淪落。使人讀了有實感,有美感,因而被廣為傳誦,堪稱傳世佳作。
二是詩風要通俗,面向廣大讀者。通俗流暢,與精深典雅是詩詞的兩種風格,無高下之分。但為了貼近時代,貼近生活,貼近讀者,詩風當向通俗方面傾斜。詩詞是現實生活的寫照,現實生活中的語言詞匯、精神風貌,無不具有通俗的屬性。詩不通俗,沒有時代風貌,就有可能失真,成為仿造的假古董。如果寫得晦澀艱深,讀者面就會很窄,勢必削弱詩詞的功用。詩風通俗,要在煉新語言上下功夫,忌用僻辭僻典,做到言淺意深,自然流暢,新鮮有味。當今詩壇,出現很多俗而有味的精品。如老憨的《歇晌》:“高柳下,曲池邊,繩床搬到小林園,何需落地搖頭扇,水快風涼睡正甜”;《野老嘆》:“碩鼠未除添虱蚤,無止無休,吮鄉巴佬,暗里叮來明里咬,一天造血能多少?”;曹得潤的《花木鄉竹枝詞》,“妹整花畦蝶繞衣,哥尋信息去關西。多情想起知心話,一擦泥巴打手機”;這些詩,或揚或抑,或莊或俏,或豪或婉,各具風味,它正代表著中華詩詞的走向。
三是打造精品,增強其感染力。詩詞是一種高雅美好的藝術,應當名實相符。粗制濫造,不僅沒有感染力,甚至不成為詩。同是一個事物、一種情感,寫得好則能感動入,寫得不好則枯燥無味,不感動人。詩不感人,何功用之有?當今詩壇,據估計一天要作出一部全唐詩,但為人們所廣為傳誦的,卻寥寥無幾,可見打造精品的重要。“寧愿十年磨一劍,不為只語廢全篇。”廣大詩詞作者,應當提高精品意識,在煉意煉語煉聲上狠下功夫。以“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精神,打造出更多的有新意、有真情、有警語、有高格的詩詞精品。
四是弘揚主旋律,為三個文明建設服務。一個真正的詩人,應該是胸懷宇宙,心系人民,洞察萬象,醒悟人生;筆觸國際風云,國家憂患,人民疾苦,社會變革;站在歷史的潮頭,披荊斬棘,吶喊搖旗,為建設社會主義的祖國服務,為人民服務;揚抑并舉,歌頌新人、新事、新風、新物、新貌,鞭撻假惡丑,揭露落后現象,以激勵先進,警示來者。風花雪月,閑情逸趣,以美取勝;酬唱贈答,重在情真。愿我們的詩詞作者,“道德文章無敗筆,披將肝膽薦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