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春回大地,人們往住想到的是冰消雪化,燕子來了,楊柳青了等等。這術的題材寫多了,難免使人感到平淡、雷同甚至厭煩。盛唐詩人劉方平卻從另一個角度去寫,給人一種全新的感受。請看他的《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意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夜半更深,靜謐的天空點綴著橫斜的星斗,清冷的月光映照著闃寂的庭院。就是在這個幽靜而又寒冷的月夜。詩人忽然聽到紗窗外傳來幾聲歡快的蟲鳴聲。他從這一細微的變化中敏銳地感受到:這是于寒夜中“偏知春意”的蟄蟲在試鳴新聲,是春回大地所帶來的生命萌動、萬物復蘇的喜訊。于是。他抓住這一細微變化,從一個嶄新的角度,譜寫出一首迎春贊歌,向人們傳遞出春的信息,表達出春回大地帶來的無限生機和無比喜悅。
宋人吳濤的《絕句》,是善于從生活細微變化處發現詩的又一典型例證:
游子春衫已試單,桃花落盡野梅酸;
怪來一夜蛙聲歇,又作東風十日寒。
春衣試單。桃花盡落,野梅酸澀,說明季節已是春夏之交。氣候應該越來越暖和了。可是詩人卻驚奇地發現,這幾天夜夜叫得十分熱鬧的蛙聲,今夜卻突然停歇了。原來是東風又起,氣候驟然變得十分寒冷了。這首《絕句》,雖無宏旨深托,但詩人透過蛙聲的變化,以其細膩的筆觸,寫出了“春深夏淺、乍暖忽寒的情味”(錢鐘書《宋詩選注》語),寫得饒有情趣,給讀者以美的享受。
今天,我們正處在一個偉大變革的時代,社會生活方方面面都在發生新的變化。只要注意發掘,可寫的東西很多。早些年,有位名孫耘勤的詩人在《當代詩詞》上發表過一首小詩:
三十大嫂著花衫,一任村人帶笑看;
莫怪服裝紅又艷,十年箱底未曾穿。
作者從一位三十來歲的鄉村大嫂衣著上的細微變化,敏銳地感受到人們思想觀念上的深刻變化。他情不白禁地拿起筆,寫下這首小詩,深刻揭露“文革”對人們思想的嚴重禁錮,熱情歌頌十一屆三中全會給人們帶來的思想解放。寫得詩意雋永,耐人尋味,稱得上是當代難得的一首好詩。
從生活的細微變化處發現詩,需要詩人具有敏銳、深入的觀察能力。俄國著名作家契訶夫說:“作家務必把自己鍛煉成一個目光敏銳、永不罷休的觀察家。”法國著名作家福樓拜在向莫泊桑談到寫作經驗時也說:“對你所要表現的東西,要長時間很注意去觀察它,以便能夠發現別人沒有發現和沒有寫過的特點。”他們說的是寫小說,其實寫詩也是如此。只要我們貼近生活。留心各樣的事情,多看看,多想想,就一定能夠從生活的細微變化處,發現詩情,找到詩意,從而寫出別人沒有寫過的好詩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