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癥性腸病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過去該病在西方的患病率遠高于我國。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方式的改變,近年來該病在我國的發病率正在逐年上升。目前我們僅僅知道該病是由環境、基因和免疫因素等多因素聯合影響,使腸道局部產生異常的免疫反應,并由此所致腸道慢性非特異性炎癥,其確切發病原因和發病機制目前還未完全明了。同時,當前在我國,尤其是在一些沿海發達地區,大腸癌的發病率也正在向西方發達國家靠攏。那么,人們一定會問:炎癥性腸病會不會演變為腫瘤?通過近年來各國消化病專家對其深入的研究,醫學界已經發現炎癥性腸病和結直腸癌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關系。
首先談一下潰瘍性結腸炎。潰瘍性結腸炎主要侵犯直腸和結腸,以腹瀉、黏液膿血便、腹痛為主要表現,起病之初往往容易與感染性腸炎相混淆。潰瘍性結腸炎發展成結直腸癌的兩個最主要因素是疾病持續時間和病變范圍。根據國外的經驗,病程<10年的患者,很少發生腸癌,以后患癌的危險性每年上升0.5%~1.0%。曾有調查發現,潰瘍性結腸炎相關腸癌的發生率10年為1%~5%,20年為5%~25%,30年之后達9%~42%。病變范圍廣泛者(如全結腸炎)癌變危險性最高,而僅患直腸炎的患者,其癌變率與普通人群相同。此外,有結腸癌家族史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發生腸癌的可能性約為無家族史者的2倍。活動性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癥狀有時和結腸直腸癌臨床癥狀相重疊,因此對于患者和臨床醫師來說,需要共同重視對炎癥性腸病的隨訪,復查全結腸鏡,以避免延誤癌癥的診斷。
其次說說炎癥性腸病的另一類型,臨床上稱之為克羅恩病。這種疾病可累及從口腔一直到直腸的整個消化道,它的主要臨床表現是腹痛、腹瀉以及腹部腫塊的形成,嚴重者可有肛周病變、腹腔膿腫等并發癥。不典型的克羅恩病與急性闌尾炎、結腸癌、潰瘍性結腸炎甚至腸道功能紊亂的鑒別常有困難,故早期誤診率較高,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該病的早期治療。有研究報道,克羅恩病患者發生結腸直腸癌的危險性是普通人群的4~20倍,發病率約為1.8%。簡言之,克羅恩病并發結腸或小腸腫瘤的危險性較潰瘍性結腸炎要低。
那么,對于已經罹患炎癥性腸病的患者來說,如何提高警惕,預防腫瘤的侵襲?
第一,需要早期診斷,正規服藥治療。對于持續的腹痛,自以為“胃病”而胡亂服藥,都有可能延誤病情,造成無法預料的結果。對于一些病程長的患者,更不能抱有“久病成良醫”的錯誤觀念,用藥過程中自行改變服藥劑量甚至停藥,造成炎癥的擴散及對胃腸道的持續刺激,產生不良后果。所以,對于炎癥性腸病的及早診斷以及正確治療,是防止其產生癌變的基礎。
第二,需要關注一些腫瘤的“報警癥狀”,比如說,病程中出現腹痛加重,食欲差,伴有難以解釋的體重下降;或者出現反復便血,經一般治療亦不能改善的;或是長期經內科治療無效或癥狀緩解不明顯,反復發作,發作間隔期變短及疾病發展迅速。出現這些癥狀,都應立即去醫院就診,以排除癌變的可能性。尤其是對于病史10年以上的患者,更要提高警惕。
第三,需要重視大腸癌的普查。專家建議,對于炎癥性腸病的患者,在發病的8~10年之后,必須進行大腸癌篩查。具體方法為:每1~2年進行1次全結腸鏡檢查,并在可疑部位取活檢做病理檢查,根據檢查結果采取相應的措施。雖然有證據表明大腸癌的篩查可以降低大腸癌患者的病死率,但即使在歐美國家,接受此篩查方案的患者比例也只有50%左右。所以,定期的大便隱血試驗以及血清癌胚抗原(CEA)檢查或許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第四,一旦發現有癌變,必須及早進行手術等相關治療。目前,對于早期結直腸癌,腹腔鏡手術因其視野清晰,清掃徹底,創傷小,恢復快,并發癥少,住院天數少等優點,成為首選的手術方式。
綜上所述,對于長期患炎癥性腸病的患者來說,提高對于腫瘤的警惕性尤為必要。但是,也沒有必要過度擔憂,因為發生腫瘤的終究只是少數,如果廣大患者能夠及早診斷,規范用藥,定期接受隨訪,相信預防腫瘤產生惡性的結果也并非難事。
(收稿日期:2007-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