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企業慈善基金變成另類VC
一直以來,美國慈善業的領軍人物總是被一些耳熟能詳的名字占據。比如在個人慈善領域,最富盛名的是比爾·蓋茨和梅林達,他們夫婦兩人創立的蓋茨和梅林達基金(Bill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前年接收了“股神”巴菲特370億美元巨額捐款而稱為全球最大的慈善基金。
而在公司慈善領域,美國鋁業公司(全球最大的鋁業公司之一,2006年銷售額達到300多億美元)自1952創立美鋁基金會(Alcoa Foundation)以來,一直就是全球最大的公司慈善基金之一,管理的資產達到了5.34億美元,而捐助的資金則超過4.37億美元。

但是現在,這個領域的領軍人物出現了新的名字。2008年1月全球最大的網絡搜索引擎公司Goolge宣布,其慈善基金Google.org將投資1000萬美元于eSolar公司——該公司正在從事在非洲地區提高太陽能利用率的工作。
正如Google重新定義了互聯網一樣,它的Google.org也正在改變全球富人和大公司的“給的藝術”。最明顯的證明首先來自于資金數量。Google.org的慈善基金最初只有9000萬美元,其資金來源一部分是公司,即Google的股票及利潤的1%;另一部分是個人,包括兩位創始人和Google的投資人約翰-杜爾(John Doerr)。而現在,兩年過去了,盡管Google沒有透露該基金會擁有的資產,但是根據公益研究團體Foundation Center的估計,Google.org擁有的資產比美國企業內部所設立的慈善基金總和還要多。這意味著,在某種程度上,Google.org實際已經成為美國最大的企業慈善基金。
而更為重要的是,它也正在以自己方式發揮著傳統企業慈善基金所不曾有的作用。目前Google.org對慈善項目的選擇、對資金的管理和積累、流動、對其他慈善組織和公司的合作方式,都已經成為不少慈善專家注意和研究的對象,后者認為Google的慈善方式很有可能對慈善基金的運作帶來新的啟發。而這正是兩位創始人希望的那樣,他們在公司2005年度報告上寫道:“我們希望,人們在未來會把對Google在全球進行創新和資源拓展上的關注轉移到世界尚存的嚴峻問題上。”
拉里·佩吉表示對各種風險已有心理準備,“以慈善為導向的盈利模式本身就是一種實驗,這也是公司“盈虧賬目”中的一部分。
掉頭,重找方向
進入Google.org的網站,干凈利落的首頁甚至連一張圖片都沒有。綠色的標題,黑色的字體,樸素到有些個性,與Google要帶領使用者“向綠色進軍”(Go green)的口號不謀而合。
起初,Google.org是一家非營利合作式基金,重點放在能源、環境和全球貧困性問題上。但在2005年,他們發現這個基金并不讓人滿意。因為當他們和英特爾、尼葛洛龐帝等一起在發展中國家的發起“每名兒童一臺筆記本電腦”計劃,并低價出售筆記本電腦時,發現其基金并不能在資金上保證計劃的順利進行。由此,Coogle決定要開始探求一種混合的盈利模式。
一方面,Google會建立一些非營利性的小型基金,另一方面,Google會通過對慈善基金的經營解決社會問題并獲得利潤。慈善專家們認為,谷歌通過這種盈利和非盈利混合的模式可以使它躋身于捐助者所在領域的前沿位置。比如,它可以成立一家公司去銷售環保型的汽車,與風險資本建立合作關系,甚至雇用游說人員去影響議會,對購買這些汽車的消費者進行稅務上的優惠。
到2006年2月,Google.org雇用了網絡社區先鋒、慈善大家拉里·布里連特(LarryBrilliant)為其執行主管,具體操作日常事務和資助計劃。拉里以創始“WELL”在線社區而聞名硅谷。“WELL”在線社區成立于1980年代中期,當時人們并不習慣網絡通訊,所以“WELL”逐漸成為了高科技愛好者、創新愛好者和藝術家的網絡集會所。而在開創“WELL”在線社區之前,拉里是位醫生,他花了多年時間與世界健康組織合作,在印度治療天花,并在非洲進行掃盲工作。早在1979年,拉里就先行建立了Seva基金會,捐贈了至少l億美元。

隨之Google.org的方向也為之一變——將自己轉向有公益性的營利事業上。它既要掙錢,也要納稅。說白了,這是個有公益行為的投資機構。而Google在能力所及的問題上,統籌成五大領域給予關注:發展比煤更廉價的可再生能源;加快商業化清潔動力汽車問世;預測和預防將要出現的新威脅,如傳染病和氣候風險;利用信息網絡,改善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務;為中小型企業提供快速成長的風險基金。
Google公司的合伙創始人拉里·佩吉認為,這么做的目的是為了“某一天這個機構能夠比谷歌自身更能給世界帶來巨大沖擊,通過廣泛的革新和運用重大資源最大程度地解決世界問題”。
出手的時候到了
Google.org慈善基金的與眾不同在任何一件其運行的事物上都可以看到。
Google.org慈善基金計劃開發一種巨節油的充電型混合汽車引擎,它能夠使用乙醇、電力以及汽油。2006年,豐田和福特推出6款經過改裝、可以由電網提供動力的汽車,能源專家和環保人士非常看好這一技術。該項目就由Google.org負責,它投資1000萬美元,加速電池技術的開發,支持混合動力車、能回輸電能到電網中的汽車的研究。Google.org這么做的目的是為了減少對汽油的依賴,從而緩解全球升溫,同時,一步步增強自己在汽車制造領域的駕馭程度。
盡管一些Goagle.org的主管人員更偏向于提升能源運用效率,但公司的合伙創始人卻督促他們著眼于如何把再生能源變得更便宜。Google宣布他們會投資數百萬美元來使再生的電能比用柴火便宜,還會斥資數百萬進行研究和發展,在Google.org資金外建立一個“再生資源研究與發展組織”。
Google.org在疾病爆發的預防及應對全球威脅的問題上,制定了InSTEDD(Lrmovafive Support toEmergencies,Diseases and Disaster)非盈利性計劃,公司斥資500萬美元,通過網絡快速發布突發性災難信息,幫助世界各地的人免受災難的侵襲。目前Twitter和Facebook將作為此計劃的主要信息發布工具。Google認為,更好的數據分析和系統對于識別災害熱點地區至關重要,因此可能采取的措施包括在發展中國家設立簡易的體檢服務來診斷傳染病。目前,Google.org已經為此項計劃募集了500萬美元的資金,洛克菲勒基金會贊助了100萬美元,約翰·杜爾也為這個項目注入了一部分資金。
作為“通過告知和授權提高公共服務”倡議的一部分,Google支持對發展中國家政黨提供諸如教育等的公共服務信息。比如在印度,他們通過非盈利的方式在印度為學校上學的孩子提供閱讀測試,為公共發布數據,目的在于提高教育標準。
此外,Google.org還助力加速中小型企業的增長,他們希望減少外來投資者在交易費上的開銷,幫助建立資金來購買這些企業的股份,并為投資者打開一個方便其直接或間接的投資的窗口。
Google宣布,他們將投入超過2500萬美元資金從事改善全球變暖、貧窮與流行性疾病等公益事業,這也是Google自建設慈善事業部門Google.org以來所設立的最大一筆資金。在這2500萬美元中,將有1000萬美元投資在發展太陽能的eSolar公司,200萬美元捐贈給普納教育基金(Pratham Pune EducationFoundation),以協助印度教育機構,500萬美元給TechServe幫助在加納與坦桑尼亞設立中小企業,用來為當地窮人創造更多的工作機會。
壓力同樣不小
Google.org由非營利機構的果斷轉型顯示了其轉換自身經營的潛力,這能夠引領公司在諸如能源和金融領域成為新的一員。非盈利性的慈善咨詢組織FSGSocial Impact Advsors的常務董事馬克·克萊默(MarkKramer)說:“他們本身就是商人和技術人員,所以他們利用商業模式和技術方法來解決問題。以前很少有這么做的。”為了區分自己是一個營利公司,Google.org表示其并不尋求在慈善事業中獲得收益,但Google.org是其一個盈利性分公司而非一個非盈利分支,其有投資并運營商業和發行部分其他公司基金不會發行的救濟金的自由。
但Google所承擔的壓力也遠遠超出了外界的想象。首先的挑戰來自于股東。他們并不認為以這種方式支配屬于公司所有的現金符合規定,而且,他們對Google的兩位創始人拿股東的利益投入自己感興趣的項目有明顯的不滿。股東服務組織顧問帕特里克·曼古恩(PatrickMcGum)表示:“董事會應該制定明確的規定,在公司創始人的個人行為和公司的社團行為之間劃清界限。Google此項目拿出的是股東的收益,然而該慈善行動是否符合公司的利益還有待論證。”這樣的內部矛盾僅是兩位創始人遭受的首次質疑。
而且Google這一非傳統意義上的慈善方式在某種程度上,它把自己置于和其他商業競爭的地位上,例如他們要在再生能源研究上增加投入,使得Google成為了石油煤炭相關產業的競爭對手,成為了傳統能源產業的不速之客。由此產生的“鎖鏈效應”,將對Google的核心在線廣告業務會有反作用,如果能源公司把它當作競爭者的話,這些公司很可能不會在與它有廣告合作。同理,Google慈善之于政府,如果政府覺得Google.org的行為遮蓋了他們的光芒,并且過于積極的話,他們會采取調整和立法的手段把Google,org從公司中剔除出去。
對于這些風險,拉里·佩吉表示公司已有心理準備:“以慈善為導向的盈利模式本身就是一種實驗,這也是公司‘盈虧賬目’中的一部分。”而他的支持者也來自于員工——Google的許多員工都把近1/5的工作時間用在慈善項目上,他們在工作之余,也真正希望為Google.org作出有意義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