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銀行作為特殊的企業,必須與其他企業一道承擔其應盡的社會責任,已越來越引起普遍關注。本文就當前形勢下城市商業銀行承擔社會責任的必要性以及承擔社會責任的途徑、方式和前提條件,進行了積極的探討和論述。
關鍵詞:金融企業;城市商業銀行;社會責任
中圖分類號:F832.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08)03-0070-03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企業作為社會的一員,必須積極回報社會,主動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已成為社會的廣泛共識。而金融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中,更應擔負起其應盡的社會責任,為促進社會經濟均衡協調發展發揮其獨特的作用。城市商業銀行作為金融機構的一支新軍,積極有效地履行與自身角色相匹配的社會責任,既是實現組建成立城市商業銀行目的的需要,也是保持自身發展、實現多贏目標的需要。
一、城市商業銀行承擔社會責任的必要性
(一)金融企業獨有的資金集散功能要求城市商業銀行必須履行社會責任
金融作為經營貨幣資金的特殊企業,具有資金集散功能和配置社會資源的作用。金融業這種對社會資源的配置作用,要求城市商業銀行必須切實履行社會責任,發揮其對社會經濟的杠桿調節作用,在經濟利益和社會責任方面找到平衡點,保護好和利用好社會資源,以推動經濟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進而實現自身經濟和社會效益的“雙贏”。
(二)金融企業服務產品的公共性要求城市商業銀行必須履行社會責任
從傳統看,金融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一方面是組織吸收資金,連結著廣大的存款客戶市場;另一方面是組織信貸投放,連結著廣大的貸款客戶市場。[1]從廣義上看,金融企業提供的服務產品的公共性,要求城市商業銀行有責任從多方面著眼于當地經濟社會福利的增加,尤其是在制訂經營發展戰略、創新產品及服務時,要著眼于當地經濟社會的需要及公眾的期望,考慮到社會公眾的利益,努力把自身的商業目標與本地區的社會發展目標有機統一起來,讓銀行與客戶在共同參與市場經濟的活動中,共享利益,共同進步。
(三)金融企業的資本構成決定了城市商業銀行必須承擔社會責任
目前,國有資本在我國銀行業資本中占有主導地位,不僅是國有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而且很多新興的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也是由國家直接或間接控股。金融企業濃重的國有色彩,對國有資本的占有與使用(以前是無償使用),要求城市商業銀行理應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牢固樹立并遵循國家的核心價值理念,積極參與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要服務于國家大型企業和發達地區,又要為本地區的中小民營企業和農村等欠發達地區提供金融支持。
(四)金融企業在發展中獲取的國家支持要求城市商業銀行必須履行社會責任
近年來,我國的金融企業資產質量不斷改善,經營效益有了較大提高,這一方面是金融企業本身開拓市場、強化內控、創新發展的結果,另一方面則得益于銀行一直享受著國家的種種優惠政策,獲得了大量財政支持。一是資金支持。城市商業銀行在改造組建乃至掛牌后的發展過程中,國家、地方給予了大量的財政補貼。為化解城市信用社時期遺留下來的歷史包袱,各級財政注入了大量資金,對城市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采取整體打包、置換回購以及核銷等方式處置,為城市商業銀行的健康發展提供了巨額的資金支持。二是政策支持。國家穩步推進利率和匯率改革,擴大城市商業銀行貸款利率浮動幅度,增強了其與外資金融機構競爭的實力。允許城市商業銀行在一定條件下實行合并重組和跨區域經營,鼓勵有條件的城市商業銀行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并上市,為城市商業銀行的改革與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因此,城市商業銀行在享受國家巨額補貼、分享經濟增長成果的同時,不能一味地考慮自身的經濟收益,應承擔起應有的社會責任,積極回報國家和社會。
(五)金融領域的競爭不充分要求城市商業銀行必須承擔社會責任
目前,我國金融領域對社會資本還沒有完全放開,對金融機構的設立在注冊資本、股東資格、股份結構等諸多方面設置了較高的市場準入門檻,并實行嚴格的行政審批制度,使之仍未脫離壟斷性行業的色彩。[2]金融機構由于這種特許經營權,獲得了超額壟斷利潤。為此,城市商業銀行應通過承擔社會責任,讓渡部分壟斷利潤,以反哺社會。
二、城市商業銀行承擔責任的前提是保持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一)堅持科學發展和穩健經營,不斷提高資本盈利水平
城市商業銀行應把社會責任的發揮和自身的做大做強做優緊密結合起來,在積極參與社會發展中尋找新的業務發展空間,以努力提升盈利能力和投資回報水平。一是積極完善公司治理,促進科學發展。不斷優化股權結構,提高股東質量,加快引進戰略投資者的步伐,進一步提升經營管理水平;建立“三會一層”的制衡機制,完善議事規則,推動公司運作的規范有序;增強信息披露,進一步提高信息披露透明度,強化市場約束,維護股東的合法權益。二是積極轉變業務增長方式,不斷優化業務結構。堅持特色經營,繼續加大對中小企業發展的支持力度,加快發展轉型,優先發展個人業務和中間業務,不斷建立起新的發展平臺和新的效益增長點。三是牢固樹立“內控為本”的經營理念,正確處理好風險控制與業務拓展的關系,不斷完善風險管理機制,建立健全風險防范和內控體系。
(二)關心員工成長,實現企業與員工的共同發展
當前,金融業競爭日趨激烈,人才的培養與使用成為影響銀行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城市商業銀行面對嚴峻的競爭形勢,應從促進企業發展的高度出發,積極為員工成長創造條件。一是面向全國乃至全球引進一批有較高文化層次和較強實踐經驗的研發人才,招聘一些專業對口、綜合素質較高的大學畢業生,以盡快改善人才結構。二是創造良好的用人環境和機制,尤其是注重對現有人才和大學生的培養和使用,激發廣大員工的潛能和活力。三是加強對員工的教育培訓,努力給員工提升能力素質提供全方位的強有力支持。四是注重維護和保障員工的合法權益,建立并完善職工代表大會制度,建立健全員工福利體系,對有突出貢獻的員工給予股票期權獎勵,并采取多種形式豐富員工的業余文化生活。
(三)堅持誠實守信,培育良好的企業文化
銀行是經營信用的企業。在誠信社會建設過程中,誠實守信對銀行業來說顯得更為重要。同時,銀行作為強勢群體,相對于廣大服務客戶,更應發揮表率示范作用。因此,城市商業銀行應牢牢堅守誠實守信的服務原則,把社會責任貫穿于經營管理始終,建立起具有顯明特色的企業文化。一是堅持誠實營銷。在開展市場營銷時,不作虛假承諾和言過其實的宣傳,尤其是要切實保護好客戶的資金安全,認真履行對客戶的各種承諾,提高客戶忠誠度,以實現銀企雙贏。二是倡導文明競爭。不以非法手段排擠對手,從而在良性競爭中謀求共同發展,以構建和諧的同業關系。三是普及金融法律法規。充分利用銀行優勢,加強公共金融知識的宣傳教育,提高社會金融知識水平和風險防范意識。四是培養員工公德意識。從道德觀念和思想教育入手,引導員工樹立良好的社會責任意識和正確的價值取向,提升財富的品質,自覺約束和修正自身的行為,在經營活動中時刻考慮環境保護和社會進步,始終把社會責任理念完全融入到管理與發展理念之中,從而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實現與社會的同進步、共繁榮。
三、城市商業銀行承擔社會責任的方式
(一)合理配置金融資源,為經濟社會的健康持續發展提供良好的金融環境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企業必須緊緊圍繞國家宏觀調控的要求進行資源配置,這既是保持社會健康發展對金融企業的要求,也是推動金融企業自身持續發展的內在需要。[3]作為城市商業銀行,只有保持資源的投向及投量與國家經濟政策、社會發展、產業結構調整和民生需求相適應,把商業標準與社會標準統一起來,才能構建和諧金融,促進和諧社會建設,也才能有更多可利用的可配置資源,維護和改善自身的生存與發展空間,從而壯大自己并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
具體來說,城市商業銀行要嚴格執行國家貨幣信貸政策,始終堅持以國家產業政策為導向,配置信貸資源,以此推動經濟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實現又好又快發展。重點是加大對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等重點行業和領域的支持。總之,城市商業銀行要將業務拓展、內控管理等經營發展目標與國家的宏觀調控目標有機統一起來,以促進金融資源的最佳配置,實現社會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
(二)根據自身的市場定位,有重點的支持地方經濟發展
城市商業銀行作為由地方財政、企業和城市居民投資組建起來的地方股份制商業銀行,應立足自身的市場定位,圍繞地方經濟熱點和亮點,加大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的力度,以促進地方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一是繼續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培育本地的中小企業群。針對中小企業融資特點,適當降低信貸準入門檻,擴大基層行對中小企業的授權授信,簡化信貸審批流程,加強與擔保機構的合作,為中小企業發展提供寬松的環境。二是加強與地方環保部門的協調與配合,促進地方節能減排。把新增貸款投向行業中生產規模大、生產工藝先進、在某一節能環保領域具有核心技術、產品銷售情況好的龍頭企業或重點企業集團,并加快對高耗能、高污染的“五小企業”等劣勢客戶的退出,以充分發揮城市商業銀行在地方節能減排浪潮中的閥門作用。
(三)積極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城鄉經濟和諧發展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中央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確保現代化建設順利推進的重大舉措,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統籌城鄉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惠及廣大農民群眾的民心工程。強化服務“三農”責任,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不僅是城市商業銀行應承擔的社會責任,而且也為城市商業銀行發展提供了新的發展空間。一是延伸服務觸角。為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對金融服務的需要,一方面可到縣鄉設立分支機構,直接服務廣大“三農”客戶;另一方面可參股成立村鎮銀行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為農村金融需求提供新的服務途徑。二是突出服務重點。面向“三農”和縣域,重點支持現代農業、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縣域經濟,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致富,支持農村商品流通網絡建設、農村城鎮化和基礎設施建設,增強新農村發展后勁。[4]三是加快業務創新。大力拓展農村消費貸款業務,提升農民消費水平,降低農貸門檻,簡化貸款手續,及時開辦農村市場發展新的業務品種,為“三農”提供對口的金融服務套餐。
(四)關注民生,積極開展社會公益事業
城市商業銀行應結合自身的經濟狀況,按照稅后利潤的一定比例,每年拿出一部分資金,用于社會公益事業,讓弱勢群體分享到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成果。一是積極開展助學行動,支持教育事業發展。教育是民生之基。城市商業銀行應對本地區的貧困家庭學生實施定點幫扶活動,資助貧困學子完成他們的學業;捐資援建“希望小學”,并在中小學設立獎學金,從而在全社會營造扶貧助學的良好氛圍。二是積極開展賑災捐款,促進社會安定。對當地發生的重大干澇、火災等自然災害,給予積極的捐款,以幫助受災群眾度過難關。三是關心下崗失業人員和殘疾人等社會特定群體,使他們擁有平等的發展機會。城市商業銀行在大力扶持大企業、大客戶的同時,也要積極開辦適合下崗失業人員和殘疾人再就業的貸款品種,為這些特定人群提供必要和應有的支持。
(五)積極推進金融創新,努力實現客戶價值最大化
金融企業的創新既是培育企業核心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也是有效發揮金融資源配置功能,提高整個國民經濟發展效率的關鍵。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金融企業創新顯得尤為必要。因此,城市商業銀行應結合自身特點,不斷改進服務方式,創新服務手段,積極開發適合不同客戶需求的產品,以努力實現客戶價值最大化。一是創新產品。[5]面對廣大社會公眾,提供準入門檻適中、簡便快捷的金融理財工具,努力打造一批具有鮮明特色的零售業務產品。針對中小企業融資特點,探索推行權益質押、應收賬款質押等多元化擔保貸款;適應“公司+基地+農戶”的新型縣域經濟發展模式,積極開辦以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配套農戶、種養大戶、家庭農場為重點的農戶貸款;大力推廣網上銀行、電子銀行、銀行卡等富有特色的支付結算產品,創造條件拓展信托、租賃、期貨、基金等個人理財業務,以適應居民結算、消費和投資方式的新變化。二是創新服務。強化網點建設,大力提升網點服務功能,正確處理好高端客戶與低端客戶的關系,注意避免因實行差異化服務而可能帶來的矛盾;強化組織管理,合理設置服務窗口,積極推行窗口彈性服務制,提高業務處理效率,切實解決居民排隊等候服務的現象;配置必要的便民設施,營造良好的服務環境;加快電子化網絡服務渠道建設,逐步形成功能完善、使用便利的自助銀行體系,從而更好地滿足社會公眾日益增長的各種金融服務需求。
參考文獻:
[1] 王華慶.社會責任——銀行發展的支點[N].金融時報,2007-04-13.
[2] 李文森,高愛武,謝寧.論金融企業的社會責任[J].金融縱橫,2007,(11).
[3][4][5] 刁欽義.履行社會責任是商業銀行責無旁貸的義務[N].金融時報,2007-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