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銀行和企業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導致信貸風險,建立信息傳遞機制來消除銀企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是一條有效途徑。本文分析論證了在完全信息條件下風險率(FL)作為信用風險識別信號的原理,并運用博弈論研究了不完全信息條件下FL作為信號的博弈問題,證明了精煉貝葉斯均衡解的存在條件。
關鍵詞:風險率(FL);信號博弈;信用風險識別;均衡解;研究
中圖分類號:F8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08)02-0059-04
一、引言
在企業與銀行的信貸過程中,存在著企業與銀行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現象,銀行總是處于信息不利的地位。企業經營者的自身能力、素質和意識、企業管理水平、企業機構效率、項目的盈利能力等因素都會影響企業的未來收益,但銀行并不完全了解這些信息,這就是銀行信貸中的信息不對稱現象,這一問題也是企業融資難的重要原因之一。
經濟學家認為,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為使融資順利進行,投融資雙方必須進行充分的信息交流。[1]因此,企業經營者會主動提供有關企業經營狀況、財務政策、投資政策及企業整體素質、企業經營者素質等信息,這就構成企業與銀行之間的信號傳遞博弈。在這個信號傳遞博弈中,如何選擇合適的信號作為信用風險識別就成了重要的問題。楊軍選用企業的財務杠桿作為信號研究了信用風險識別的問題,并指出財務杠桿的風險識別作用不理想。[2]陸偉國提出了一個風險度量新指標——風險率(Financial Leverage,簡稱FL),并指出風險率可以更好地進行風險的度量和比較。[3]本文選擇風險率作為信用風險識別的信號,并論證了在完全信息條件下風險率作為信用風險識別信號的原理,然后研究了不完全信息條件下風險率對信用風險的識別作用,求得信號博弈的均衡解。
二、完全信息條件下風險率對信用風險的識別
風險的定義可以表述為“投資收益低于無風險收益的可能性”。具體可用風險率(FL)表示,就是指投資收益低于風險收益的概率。[4]數值由0到100%,風險程度依次加大,投資價值依次降低。可以用數學語言將上述定義表述。
公理一:銀行貸款收益的期望值大于貸款到期應償還本息之和是銀行貸款的充分必要條件。[5]
只有當Q>P,銀行才會貸款。只要企業滿足Q>P,銀行就會發放貸款。
定理一:企業預期的投資收益率高于臨界值,銀行才會貸款。
企業價值的期望值EV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是企業產生現金流量的貼現值(假設貼現率為1);二是企業最后的清算值,清算值與初始財富成正比。EV用公式表示如下:
三、信號博弈模型及假設
通過上面討論說明了在完全信息條件下,企業投資項目的預期收益率可以作為銀行信用風險識別信號的依據。根據風險率的定義可知:風險率FL與投資項目的預期收益率負相關,因此FL也就可作為風險識別的信號。從信貸過程看,銀行和企業之間的信息是不對稱的,企業知道銀行會根據企業的FL來判斷是否給企業發放貸款,企業可以粉飾FL而銀行卻不知道企業FL的真實情況。
(一)基本假設
根據企業分布的概率可將企業分為兩類:低風險企業和高風險企業。低風險企業( )的概率為r,高風險企業( )的概率為1-r。根據企業發出的FL信號,銀行判定企業的類型,從高FL(FLH)判定企業屬于低風險企業的先驗概率為q,屬于高風險企業的先驗概率為1-q。從低FL(FLL)判定企業屬于低風險企業的先驗概率為p,屬于高風險企業的先驗概率為1-p。
銀行貸款給低風險企業可以獲得到期債務額,如果不貸則會失去市場,有機會成本-a(-a<-P)。銀行貸款給高風險企業則可能得不到到期債務額,這種情況下,銀行會有損失M。否則銀行便可放心地貸款給兩種類型的企業。企業粉飾FL的成本為成本函數C(d),d是企業的實際FL與傳遞給銀行的FL的差距。
(二)企業和銀行的戰略
1.企業的戰略。(1)如果自然賦予類型低風險企業,企業選擇低FL;如果自然賦予類型高風險企業,企業選擇低FL。(2)如果自然賦予類型低風險企業,企業選擇低FL;如果自然賦予類型高風險企業,企業選擇高FL。(3)如果自然賦予類型低風險企業,企業選擇高FL;如果自然賦予類型高風險企業,企業選擇低FL。(4)如果自然賦予類型低風險企業,企業選擇高FL;如果自然賦予類型高風險企業,企業選擇高FL。
2.銀行的戰略。(1)如果是低FL企業,選擇貸;如果是高FL,選擇不貸。(2)如果是低FL企業,選擇貸;如果是高FL,選擇貸。(3)如果是低FL企業,選擇不貸;如果是高FL,選擇不貸。(4)如果是低FL企業,選擇不貸;如果是高FL,選擇貸。
(三)博弈過程
銀行通過各種途徑了解企業的FL;銀行根據企業所了解的FL確定是否貸款給企業;企業根據銀行相應的貸款決策取得收益。
博弈過程結束時,銀行和企業的收益如圖1所示:
四、精煉貝葉斯均衡結果分析
信號傳遞博弈有三種類型的均衡解:分離均衡,混同均衡和準分離均衡。[6]本文只考慮分離均衡和混同均衡的情況。
(一)分離均衡
在銀行信貸研究中,有意義的純戰略分離均衡是:低風險企業選擇低FL,高風險企業選擇高FL。下面討論這種均衡存在的條件。
在低風險企業選擇低FL,高風險企業選擇高FL的條件下,有意義的情況是:銀行對低FL選擇貸,對高FL選擇不貸。這時候說明企業的FL起到了很好的信號甄別作用。這種均衡解要滿足三個條件:
第一,后驗概率條件
根據上述后驗概率,由貝葉斯法則得出q=0,同理可求得p=1。
第二,銀行效用最大化:對低風險企業貸款的收益大于不貸;對高風險企業貸款的收益小于不貸。
第三,企業效用最大化
整理上述條件,有精煉貝葉斯均衡解:
第三,如果銀行的最優反應是不貸,企業選擇低風險率的效用最大化。
0>-M,-C(d)>0
滿足上述三個條件的均衡解就是一個精煉貝葉斯均衡。即低風險企業擁有高FL的支付大于0,高風險企業擁有低FL的成本小于0,這樣就存在混同均衡,銀行根據企業的FL信息全都采取不貸。
如果在后驗概率等于先驗概率的情況下,銀行的最優反應是貸款,則上述條件調整為:
第一,p=0.5,q=0.5。
第二,根據上述后驗概率,銀行的最優反應如果是貸,則需要滿足貸款的效用最大化。
五、結論與建議
從博弈均衡結果的分析中可以看到,當企業的粉飾成本高于企業從銀行取得貸款而獲得的收益時,高風險率企業就不會選擇通過粉飾自己的風險率而獲得銀行貸款,這樣在信貸市場中存在的就只是低風險率企業;當粉飾成本較低時,高風險率企業就會通過粉飾自己的風險率而可能獲得銀行貸款。因此,如何讓企業誠實表述它的風險率就是解決信貸交易中信息不對稱問題的關鍵之處。本文通過研究得出,要防范和化解信用風險,必須強化企業的信用觀念,加強信用環境建設,加大對企業財務造假行為的懲罰力度,提高信用風險的可識別程度。一種有效的途徑就是建立起激勵約束監督機制,一旦發現企業有粉飾財務報表的行為,就對企業采取嚴厲的懲罰措施,從而提高企業的粉飾成本,使得企業的粉飾成本高于企業從銀行取得貸款而獲得的收益,避免“逆向選擇”問題的出現。
參考文獻:
[1] Myers S, Majluf. Corporate financing and investment decision when firms have information that investors do not have[J]. Journal of Finical Economics, 1984,13(2):187-221.
[2][5] 楊軍.財務杠桿,信號博弈與信用風險識別[J].金融研究,2004,(2).
[3][4] 陸偉國.風險度量新指標:風險率(FL)簡介[J].財務通訊,2004,(23).
[6] 張維迎.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