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的國際國內經濟金融形勢下,分析和研究影響外商投資企業投資收益和利潤處置的主客觀因素,對維護我國國際收支平衡尤為重要。本文通過對調查的數據信息進行加工整理,簡述了外商投資企業投資收益與利潤處置趨勢特點,剖析其影響投資收益與利潤處置的主要成因,并針對管理中存在的風險提出完善投資收益與利潤處置管理的建議,旨在為準確判斷外匯形勢與加強外匯管理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外商投資企業;投資收益;利潤處置;研究;建議
中圖分類號:F127.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08)01-0048-05
隨著我國全面對外開放,外商投資熱點“北移”,曾一度成為被國內外投資矚目的海南省在人們的記憶中漸漸被淡忘。然而,自2005年7月21日我國對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進行重大改革以來,外商投資企業面臨的宏觀經濟環境已發生了深刻變化。在新的國際國內經濟金融形勢下,海南省對外商投資企業有多大的吸引力?外商投資企業在這塊土地上播種收獲情況如何?其投資收益又是怎樣處置的?帶著這些問題,國家外匯管理局海南省分局按照總局的部署,結合2006年度海南省外商投資企業聯合年檢,采取了系統查詢、散發問卷(注:此次問卷按照總局設計的調查模式,共散發調查問卷80多份,收回有效問卷54份。根據企業注冊規模分,小于300萬美元共17家,300萬至1000萬美元共14家,1000萬至3000萬美元共11家,3000萬美元共12家。根據外方投資比例分,占比25%(含)以下5家,25%至50%(含)共14家,占比50%以上共2家,獨資企業共33家。)、召開座談會與實地調研等方式,對1038家參加2006年外匯年檢的外商投資企業(以下簡稱“參檢企業”)和54家規模較大且有一定代表性的問卷調查企業(以下簡稱“樣本企業”)近三年的投資收益與利潤處置情況展開專題調查,獲取了大量數據與信息。本文試圖從趨勢特點、影響因素和管理建議等三個方面進行簡述、分析與探索。
一、海南省外商投資企業投資收益與利潤處置的特點
近年來,我國經濟在快速車道上前行,像一個巨大的磁場吸引外商投資企業的進入,也為外商投資企業獲取豐厚利潤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調查發現,在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背景下,海南省外商投資企業投資收益與利潤處置有其鮮明的趨勢特征。
(一)投資收益趨勢特點
1.投資回報豐厚,實收資本快速增長。統計數據顯示:2006年末,1038家“參檢企業”利潤總額43982萬美元,比2005年增長8.5倍,其中,凈利潤38550萬美元,增長13.2倍;實收外匯資本287197萬美元,比2005年增長66.4%,其中境外外匯資本246093萬美元,增長80.6%;外幣計價資產達281523萬美元,比2005年增長3.7%,其中資本金戶外匯貨幣資金增長398.1%(見表1)。54家“樣本企業”凈利潤呈逐年遞增趨勢。2004-2006年,“樣本企業”凈利潤分別為43444.4萬美元、53183.7萬美元和71140.7萬美元,2006年比2005年和2004年分別增長33.8%和63.8%;實收資本分別為101134.5萬美元、171057.2萬美元和256005.4萬美元,比2005年與2004年分別增長49.7%和1.5倍。在實收資本中,外方資本所占比重較大,近三年所占比重均約80%左右(見表2)。

2.境外借款大幅增長,增資或再投資趨勢顯著。統計數據顯示:1038家“參檢企業”2006年外匯借款125523萬美元,比2005年增長14.7%,其中,境外外匯借款64197萬美元,增長37.3%,其增幅比外匯借款增幅高出22.6個百分點(見表1)。調查發現,大多企業境外借款用于增資或再投資,特別是部分投資規模較大的外資房地產企業,在經營中資金不足的情況下向境外股東或關聯企業借款,這種方式既比向國內銀行借款簡便快捷,還款機動靈活,又降低成本,成為外商投資企業增資或再投資的首選。
3.快速結匯規避匯率風險,結匯資金主要投向房地產業和制造業。在人民幣升值預期下,“資產本幣化,負債外幣化”成為人們規避匯率風險的共識,快速結匯則是大多企業規避匯率風險的主要運作方式。房地產類企業將資本金或借款快速結匯,主要用于征地開發房產項目;生產類企業將資本金或借款快速結匯,主要用于建廠房、購設備及原材料。
據對2007年上半年海南省單筆100萬美元的大額資本金結匯跟蹤監測發現,資本金結匯后人民幣資金主要投向房地產、制造業、服務業和農業四大行業。投資房地產行業筆數與金額占比最大,分別為62.0%和45.8%。制造業盡管筆數少,但金額所占比重較大,為投資額的42.9%。服務業與農業占比較小(見表3)。

(二)利潤處置趨勢特點
1.未分配利潤快速增長,大量利潤滯留境內。統計數據顯示:“樣本企業”未分配利潤和供投資者分配利潤逐年快速增長。一是年初未分配利潤逐年遞增。2004-2006年分別為26635.1萬美元、58909.4萬美元和74069.2萬美元,2006年比2005年和2004年分別增長25.7%和1.8倍。二是年末未分配利潤逐年遞增。2004-2006年分別為58288.6萬美元、75498.9萬美元和127913.5萬美元,2006年比2005年和2904年分別增長69.4%和1.2倍。三是供投資者分配的利潤逐年遞增。2004-2006年分別為74909.6萬美元、112400.5萬美元和145211.7萬美元,2006年比2005年和2004年分別增長29.2%和93.8%(見表2)。
2.稅后利潤多用于增資或再投資,各年度波動幅度較大。“樣本企業”調查問卷表明:大多數企業外方股東的稅后利潤多用于增資或再投資。從注冊資金規模看,不論企業規模大小,將稅后利潤用于增資或再投資、補充流動資金、分配利潤或其他約各占三分之一。2004年,“樣本企業”當年外方利潤再投資或增資僅100萬美元,僅占當年外方當年分配利潤的1/7左右;2005年達34487萬美元,是當年外方當年分配利潤的28.7倍;2006年僅為285.7萬美元,占當年外方當年分配利潤的5.3%(見表2)。
3.外方利潤少匯出多滯留,匯出利潤呈逐年遞減態勢。1038家“參檢企業”數據顯示:2006年匯出利潤3556萬美元,不足當年凈利潤的1/10,當年凈利潤比2005年增長13.2倍,而利潤匯出比2005年僅增長4.5%.,大量利潤滯留境內(見表1)。“樣本企業”匯出利潤呈逐年遞減態勢。2004-2006年當年外方匯出境外利潤分別為1684.6萬美元、795萬美元和321.8萬美元,分別為同期外方當年分配利潤的2.4倍、66.1%和5.9%,呈快速下降趨勢(見表2)。
二、宏觀環境對海南省外商投資企業投資收益與利潤處置的影響分析
(一)人民幣緩慢升值助長了外商投資企業利潤的大量滯留
追求資本的長期盈利性是外商投資企業利潤留置和擴大投資的內在動力。利潤最大化是資本流動最根本的驅動力量,也決定了外商投資企業對利潤處置方式和投資戰略的理性選擇。
從政策環境看,2004年來國家嚴格控制房地產行業貸款規模,2005年國家外匯管理局下發《國家外匯管理局關于完善外債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外商投資企業的外債按照“投注差”方式管理,同時,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條件要求較高、手續繁瑣、且成本較高,大多企業的急需周轉資金得不到解決。在這一政策環境下,外商投資企業往往采用從境外股東或關聯公司進行債務融資以解決資金緊張的問題,呈現短期債務到期循環和短期外債長期占用的明顯特征。[2]
從海南省區域投資環境看,盡管海南經歷了“房地產泡沫”破滅、經濟長期低迷的痛苦時期,但在我國新一輪的發展周期中抓住機遇,在“大企業進入、大項目帶動”的戰略下潛在生產能力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經濟發展步伐加速,近幾年經濟以高于全國平均發展速度增長,投資環境日益改善,摘掉了“金融高風險區”的帽子,夯實了快速發展的基礎,尤其是洋浦保稅港區的批準設立,為外商投資企業提供了更多的再投資機會。在這一投資環境下,選擇境外借款或利潤增資方式擴大再投資是外商投資企業追逐長期盈利性的主要原因。
(二)未分配利潤快速增長是外商投資企業解決融資難和有效降低成本的理性選擇
在海南注冊的外商投資企業中,中小企業占比達80%以上。外商投資企業盡管享受種種超國民待遇,但與國內企業一樣同樣存在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困擾。[3]解決這一難題,將未分配利潤轉作流動資金使用比與銀行貸款更具有其優越性。主要體現在可以規避從境外借款的外債規模限制和資本項目管制,也可以避免境外借款造成的貨幣錯配風險;避免支付銀行和股東貸款利息,降低財務成本,實現內部利益的最大化,而且手續簡便,進退更加靈活。[4]因而,將未分配利潤轉作流動資金成為外商投資企業解決融資難和有效降低成本的首選。
(三)匯率、利率和所得稅等優惠政策是外資利潤滯留的又一誘因
在匯率、利率和所得稅等三個政策因素中,人民幣利率加息和所得稅法調整兩個因素對外商投資企業發展雖然有一定負面影響,但總體上影響不大。對外商投資企業而言,匯率因素對企業經營的影響比加息因素的影響更為敏感與直接,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人民幣升值對企業利潤影響不大。持“基本無影響”和“有一定負面影響”觀點占比分別為40.7%,和38.9%;“負面影響很大”和“有正面影響”觀點的基本相等,比重較小。從進出口企業看,人民幣升值利于進口企業降低成本,也利于以租賃經營的企業(如海航)提高收益;而以出口為主的企業則因人民幣升值造成利潤減少。
2.人民幣升值對資本金結匯安排的影響較大。2007年上半年,海南省外商直接投資呈下滑趨勢,但資本金收入繼續大幅度增長,且結匯率也維持在很高水平。1-6月,直接投資收入29188萬美元,同比下降3.9%。其中,投資資本金收入25296萬美元,同比增長34.9%,外商投資資本金結匯27995萬美元,結匯率達110.7%,超出當期資本金收入。
三、完善海南省外商投資企業投資收益與利潤處置的建議
任何地區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資金血液”的注入。勿庸置疑,境外資金的進入,對優化海南省產業結構,促進地區經濟快速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然而,也要清楚地看到,為賭人民幣升值,大量外匯資金流入,并且大多投向潛在風險較大的房地產、證券等行業,給國際收支平衡帶來潛在的不穩定因素,增加宏觀調控的難度,也加大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對經濟持續協調發展起到負面效應,特別是在當前美國次級債房貸危機波及全球的形勢下其負面效應將逐漸形成與顯現,這對曾經飽受“房地產泡沫”破滅而創傷的海南是一個很好的警示,應保持警惕,防范于未然。因此,必須加強對外商投資企業投資收益和利潤處置的管理,重點把好“流入關”與“使用關”。
(一)加強對異常境外資金流入的監測與管理
1.強化對無真實貿易背景資金往來管理。針對貿易收匯中存在關聯交易、預收貨款合同金額大、期滿退款和未辦理出口核銷等特點,改進貿易外匯收匯與結匯管理方式。諸如,出口企業必須辦理出口備案登記,在辦理收結匯業務時必須向銀行提供外匯局的出口備案登記證明,否則不能收匯或必須經注冊地外匯局核準才可辦理入賬手續。
2.創建信息共享平臺,提升外匯管理效率與水平。充分利用新上線的外匯企業檔案系統、國際收支統計申報系統、外債登記系統、外資企業聯合年檢等系統的信息數據,建立商貿、工商、海關、外匯等職能部門共享的信息發布平臺,披露外匯企業“紅、黑名單”、結匯“關注企業”名單等信息,實現信息數據的共享互用,進一步提升外匯管理效率與水平。
3.加大檢查力度,把無真實貿易背景的預收貨款納入外債登記管理范疇。可考慮參照延期付款外債登記的管理辦法,實行出口預收貨款外債登記制度,如單筆較大且超過三個月又無對應貨物出口的預收貨款,應到外匯局辦理外債登記,對企業突破預收貨款額度和未辦理登記的預收貨款,按規定給予嚴厲處罰。[5]
(二)加強外匯借款和外債資金的監測管理
當前,我國人民幣升值預期持續,境外外匯資金大量流入,以人民幣計價的房地產、股市升溫,物價上漲,給宏觀調控提出新的挑戰與壓力。因此,要加大外匯借款和外債資金監測管理力度。
1.完善外匯外債管理辦法,實施有效外債監管。諸如將外商投資企業對外借款進行事前審批,對外商投資企業零利率外債實行必要的限制,對簽約利率明顯低于國際金融市場利率的外債可實施補征稅措施,嚴把外債登記關,在登記中強化外債流入的真實性和合規性,有效控制境外熱錢大量流入。[6]
2.政府各職能部門互相協作形成監管合力。地方政府有招商引資的任務,外商有利益驅動,借入外債方式成為境外資金流入的便利通道。在現行資本項目結匯法規框架下,建立政府職能部門齊抓共管的外債結匯及結匯后人民幣資金使用監測機制,加強對存有疑點的企業及時跟蹤結匯用途,對利用其關聯企業規避外債結匯真實用途的借債企業進行查處。
3.將外商投資企業未分配及已分配未匯出利潤存量納入外債統計監測。一方面,調整現行的外債統計口徑,將滯留期限超過一定時期的應付外方股利或利潤納入外債統計監測范圍,比照延期付款實行登記管理。以外商投資企業年檢為平臺,將外匯收支表中“未分配利潤”和“應付外方股利”實行定期申報制度,未經申報的未分配利潤不得轉作“應付股利”,也不得匯出境外。另一方面,完善對外商投資企業利潤核查、匯出和監測預警體系。通過外匯年檢、國際收支統計申報和現場檢查,強化對利潤存量和流量異常情況的監測,避免大量不可控的企業利潤滯留境內并游離于統計監測之外,從而全面準確地掌握外商投資企業外方利潤的留存數額。
4.鼓勵境內銀行積極開展外匯貸款營銷。通過外匯貸款營銷,幫助企業解決生產或流通資金不足的矛盾,控制短期外債快速增長和短期外債長期占用。鼓勵企業進行外匯遠期買賣、期貨期權交易,進行債務保值,防范匯率風險。
(三)資本金或外債結匯后人民幣資金的監測作為外匯管理的重要內容
調查數據顯示:海南省外商投資企業資本金結匯后人民幣資金主要投向熱門的房地產,占比高達46%,對房地產行業的過熱現象將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不僅與我國現行貨幣政策調控資金流向要求相悖,而且有可能重蹈20世紀90年代初房地產“泡沫破滅”的覆轍。因此,要把好資金使用關。
1.加強對資本金或外債結匯后人民幣資金的監測與管理。過去對資金運用的監測大多是靠系統查詢,這一方式存在欠完善性與滯后性缺陷。由于外匯指定銀行對外商投資企業資金使用情況比較清楚,因此,建立外匯指定銀行對重點外商投資企業結匯后人民幣資金投向、項目進展、投資收益等情況的申報制度,是對資本金或外債結匯后人民幣資金的監測與管理的有效手段與方法。
2.規范抵押貸款放貸市場,防止惡性競爭導致抵押貸款質量下降。近年來,為擴大盈利水平,搶占市場份額,各家商業銀行紛紛鼓勵分支機構大力發展住房抵押貸款業務,擅自降低貸款標準和擔保條件,向高風險、低信用的客戶提供消費貸款,加大了風險。因此,應嚴格把關,規范抵押貸款放貸市場。
3.加強個人住房信貸監管,保障銀行消費信貸利益。通過建立和完善個人征信系統,改變銀行和客戶間因信息不對稱僅憑借款人身份證明、個人收入證明等比較原始的征詢材料進行判斷和決策的被動狀況,減少各種惡意欺詐行為。在加強對失信、違約的懲處的同時,政府主管部門也要在規劃、土地供給等方面采取配套措施,防止房價發生大幅度波動影響抵押貸款的價值,以保障銀行的合法權益。
參考文獻:
[1] 國家外匯管理局.國家外匯管理局優秀研究報告論文集(2006年度)[M].北京,2007,(3).
[2] 國家外匯管理局檢查司.外匯檢查制度手冊[M].北京,2002,(12).
[3]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外債統計:編制者和使用指南[M]. 華盛頓,2003.
[4] 門曉波,劉大勇.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后外商投資企業利潤處置問題研究[J].濟南金融,2006,(7).
[5] 國家外匯管理局滄州市中心支局課題組.對滄州市外商投資企業利潤分配及匯出情況的調查[J].河北金融,2006,(1).
[6] 孟海鵬,杜君.外企利潤超常現場探究[J].中國外匯,20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