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掌握農村金融供求服務現狀、存在的問題等情況是農村信用社、農業銀行股份制改革定位的基本依據,為此中國人民銀行海口中支行金融穩定處課題組對文昌市、澄邁縣、屯昌縣等3縣市的176戶農戶進行了金融供求狀況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海南省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存在功能弱化、結構失衡、信貸資產質量不高等問題,難以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需要,重新對農村金融機構進行功能定位和調整勢在必行。
關鍵詞:海南省;農戶調查;金融服務;供求狀況;政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08)01-0087-04
一、海南省農戶基本情況
1.文化素質整體不高,職業層次較低
被調查的176位農戶戶主中,小學文化程度的14人,占8%;初中文化程度的75人,占43%;高中文化程度的79人,占45%;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8人,占4%。由于文化程度低,農戶掌握農業生產技術、獲取市場信息的能力不強,制約著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農戶收入水平的提高。這主要體現在如下兩個方面:一是農戶以從事傳統農業生產為主,從事第二、第三產業人員比率較低。在農戶職業調查中,純務農的有94人,占53%;農村鄉鎮干部26人,占15%;農村個體經商戶30人,占17%;外出打工人員21人,占12%;鄉鎮及村辦企業主5人,占3%。二是農業收入仍然是農戶收入的主要來源。據統計,2006年,176戶農戶純收入中有54%來自農業、養殖業收入,15%來自經商收入,12%來自打工收入,10%來自工業生產收入,9%來自包括從事運輸、建筑、飲食、家庭自營工商業收入以及利息、出租、贈送轉移、家庭成員中鄉村干部工資等其它收入。
2.儲蓄渠道多樣化,期限趨向短期化
2006年底,176戶農戶共有家庭儲蓄571.2萬元,其中手持現金41.5萬元,占8%;儲蓄存款529.7萬元,占92%。儲蓄存款中,定期存款240萬元,占45%;活期存款289.3萬元,占55%。儲蓄存款中,農行吸收了51%,信用社吸收了19%,郵政儲蓄吸收了13%,民間金融組織吸收了17%。
據農戶反映,近60%的儲蓄安排在現金、活期存款,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農戶沒有固定的月收入來源,而月支出也因生產季節的變化而呈現出不穩定性;二是農村金融機構網點少,存取款不方便,大部分農戶離最近的金融機構往返要花費半天以上的時間。另外,由于正規金融服務短缺,有相當一部分農戶將節余資金存入民間借貸組織。據調查,民間借貸組織存款利率高于正規金融機構,而且大多設在村莊,離農戶近,有時還能主動上門服務。
二、海南省農戶金融業務需求情況
1.金融活動較活躍,但層次較低
調查農戶中經常去銀行辦理業務的為65%,偶爾去銀行辦理業務的為32%,從未到銀行辦理過業務的為3%。2006年,調查戶平均辦理銀行業務20次,在對去銀行辦理過業務人群的進一步調查中發現,辦理銀行業務量最大的前三家金融機構是農行、信用社、郵政儲蓄。辦理的業務主要是存款、取款。具體情況是:97%的農戶辦理過存款業務,92%的農戶辦理過取款業務。其余依次是匯兌、結算、貸款、認購基金、認購保險,19%的農戶辦理過匯兌業務,7%的農戶辦理過結算業務,6%的農戶辦理過貸款業務,5%的農戶辦理過認購基金業務,3%的農戶辦理過認購保險業務。
2.借款意愿強烈,借款目的多元化
調查農戶中,除10%的農戶明確表示不需要借錢外,近90%的農戶有借款需求。農戶資金需求有兩大特點:一是借款用途多樣化。據調查,農戶借款的用途主要有六個方面:(1)購買生產資料,占44%;(2)因經商需要周轉資金,占33%;(3)支付學費,供小孩上學,占30%;(4)因修建房屋借款,占24%;(5)看病支付醫療費,占13%;(6)解決臨時生活困難借款,占7%。
二是借款渠道民間化。據調查,當農戶需要借錢時,最可能的借款渠道主要是向親戚朋友借款,向農行、信用社貸款,以及向民間金融組織借款。其中,70%的農戶選擇向親戚朋友借款,22%的農戶選擇向農行、信用社貸款,3%的農戶選擇民間高利貸。
3.金融服務需求層次不斷提高
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村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和優化,農戶對金融的需求也發生了變化。絕大多數農戶希望金融機構除了提供傳統的銀行服務項目,如存款、取款、匯兌、結算外。他們迫切希望銀行能提供貸款、銀行卡等較高層次的金融服務。被調查農戶中,有67%的農戶希望得到銀行貸款;35%的農戶希望像城市居民一樣擁有一張銀行卡;25%的農戶希望銀行提供投資理財服務,比如能夠方便地購買基金;6%的農戶希望銀行能提供認購保險服務。
三、海南省農戶金融供給狀況
1.金融技術水平較高,服務質量有待改善
目前,海南省涉農金融機構主要是農行、信用社和郵政儲蓄。關于金融機構的技術水平狀況,調查對象中,78%的農戶表示基本滿意,15%的農戶希望農村金融機構應向城市金融機構看齊,只有7%的農戶表示無所謂。盡管從整體上來說,農戶對當前涉農金融機構的技術水平基本滿意,然而農戶對具體金融機構技術水平的滿意度卻有明顯差異。69%的農戶認為農行的技術水平最好,17%的農戶認為農村信用社的技術水平最好,14%的農戶則認為郵政儲蓄的技術水平最好。在海南省農村金融體系中,農行服務網點較多,裝修規范統一,能通存通兌,金融服務項目多,較其它金融機構有明顯優勢,其技術水平自然得到了大部分農戶的認可和信賴。
在金融機構服務質量和態度方面,從整體上來說,11%的農戶表示很滿意,23%的農戶表示基本滿意,53%的農戶不太滿意,10%的農戶表示不滿意,余下3%的農戶則表示說不清楚(主要是沒有辦理或很少辦理過金融業務的農戶)。具體到金融機構而言,90%的農戶不滿意農行的服務質量和態度,81%的農戶不滿意郵政儲蓄的服務質量和態度,29%的農戶不滿意信用社服務質量和態度。因此,從整體上來說,目前海南省農村金融機構的服務質量較差。
2.金融機構普遍惜貸、拒貸,農戶貸款需求難以滿足
調查農戶中,有67%的農戶向銀行、信用社等正規金融機構申請過貸款,但是獲得貸款的機會相當小。據統計,農戶向正規金融機構申請貸款基本得到滿足的僅占8%,部分得到滿足的占14%,極少滿足的占78%。2006年,176戶農戶累計借款190.5萬元,其中從親戚朋友處借款142萬元,占75%,從信用社借款43.5萬元,占22%,從民間金融組織借款5萬元,占3%,而農戶沒有從農行、中行、建行、郵政儲蓄等正規金融機構獲得貸款。
3.銀行產品營銷力度弱,農戶對銀行產品了解不多
在調查農戶中,只有8%的農戶比較了解銀行推出的產品和服務;78%的農戶僅了解其中部分產品和服務,主要是常見的存款和貸款;而14%的農戶一點都不了解銀行可提供哪些產品。就具體服務產品而言,有87%的農戶了解存款業務,82%的農戶了解取款業務,30%的農戶了解匯兌服務,26%的農戶了解貸款業務,15%的農戶了解結算服務業務,9%的農戶知道基金代理業務,7%的農戶了解代理保險業務。
四、海南省農村金融服務存在的問題
1.農村金融服務功能整體弱化
一是縣以下金融機構數量和業務快速萎縮。二是農村資金逆向向城市流動,導致城鄉差距越拉越大。農村資金大量外流,影響農村資金的整體供應。三是農村金融服務整體上不能滿足“三農”的要求。過去農村的融資渠道有四大國有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合作基金會等多個渠道,現在對農戶、個體工商戶和中小企業貸款基本上只剩農村信用社了。四是忽視對非正規金融的引導、監督和促進其健康發展。民間金融長期被排斥在體制之外,現行農村金融具有明顯的金融抑制特征,長期以來民間金融作為非正式金融,不能見光,只能在“地下”活動。
2.農村金融服務結構失衡
海南省涉農金融機構對農戶的金融服務滿足重在存款、匯兌、結算、保險、基金等負債業務和中間業務領域,而滿足農戶生產、生活、子女上學、就醫等方面的融資需求主要是農村信用社。農村金融服務結構失衡還體現在理財產品匱乏,難以滿足農戶多樣化的金融需求。在對關于“除結算、信貸外,您還需要哪方面金融服務”時,35%的農戶“希望能在農村買到國債、基金”等具有投資性質的理財產品,這說明當前農戶金融服務需求日趨多樣化,而金融機構有針對性的服務措施跟進滯后。
3.金融機構服務質量較差
農戶對金融機構服務質量滿意程度令人堪憂,其矛盾的焦點在于對銀行產品的不了解、不熟悉,難以在資金短缺時順利地從金融機構獲得貸款支持以及金融機構貸款準入門檻高無法滿足。這些因素制約著農戶金融需求的進一步發掘,一方面加劇了農戶對金融機構服務數量和質量的不滿,使農村經濟建設受到了資金制約的影響;另一方面對金融機構自身而言存在著農村金融市場的產品及服務供給缺陷,未能充分挖掘農村市場的金融需求潛力,抑制了自身所聚集金融資源價值的發揮。
4.金融供需矛盾突出
農戶資金需求之所以難以得到商業性金融機構的青睞和認可,主要是農戶信貸需求的特殊性與商業性金融機構經營模式存在矛盾,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一是農戶本身的資金少,經營規模小,幾萬、幾十萬的多,上百萬的很少,不具備獲得商業性貸款所必需的抵押品和擔保條件。二是農戶信貸需求主體數量大,高度分散,經營規模小,商業性金融機構從事農戶金融服務管理成本高,贏利空間不大。三是農業生產季節性強,周期長,受自然資源和自然災害影響大,不符合商業性金融機構風險管理原則。四是海南省農村地區經濟相對落后,交通通訊條件差,信息傳遞不暢,農戶文化知識落后,現代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在農戶金融服務工作中難以實施。五是農戶對單次信用資金的需求不僅額度小,而且時間急、頻率高。而商業性金融機構貸款有規定的貸款程序,有一定的辦理時限,難以滿足農戶的即時資金需求。六是非生產性借貸問題。農戶的小額借款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用于滿足日常生活之需,這與商業性金融機構貸款的生產性用途是相悖的。農戶的小額生活融資,如婚喪嫁娶、疾病、臨時的消費支出等不能從商業性金融機構獲得,只能依賴農村民間融資特別是社區借貸、人情借貸來滿足。
五、完善海南省農村金融服務的對策建議
1.應面向農村金融需求進行農村金融供給結構調整
海南省農村金融的發展思路應按照由金融需求決定金融供給的原則,進行一系列的農村金融供給結構調整。對于貧困農戶的生活性融資需求,主要應依靠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進行解決,輔之以專項扶貧資金和民間借貸。對于農業生產性資金需求,則應安排或調整相應的政策性融資安排。對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發展性資金需求,則應通過城鎮化的進一步推進來規范發展農村地區的公共設施與公共服務。
2.加強金融創新,完善服務措施
農村金融機構要充分適應農戶資金需求特點,配套開發適合于農戶需求的負債、中間業務和資產業務產品和服務,把農戶貸款需求作為金融創新的一個重點。通過完善配套服務,滿足農戶資產、負債、中間業務需求來建立農村金融服務價值產出鏈條,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利潤生產點。金融機構要把優質到位的服務作為自身發展的生命線,緊貼客戶需求,不斷提升服務水平,全力打造具有農戶特色的服務品牌。要以種養大戶、家庭農場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基地內配套農戶為重點,穩步增加農戶貸款規模,發展農村消費信貸業務,幫助農戶發展生產和提升消費結構。[1]
農村金融機構特別是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等要轉變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僵化的經營模式,將自身的資金優勢、技術優勢與農村其它金融機構靈活多變、貼近農戶的優勢結合起來,通過開展批發貸款業務、入股農村其他金融機構,如農村小額貸款公司,再由農村小額貸款公司發放給農戶,可達到既服務“三農”,又獲取利潤的雙贏目標。同時,也可解決農村小額貸款公司因只貸不存,造成資金來源短缺的難題。
3.推動農村民間金融合法發展,形成農村合作金融的有益補充
目前,海南省農村仍處在傳統農業階段,農村金融需求以農戶生活性和小規模生產性金融需求為主,金額小,自償性差,難以通過正式金融安排滿足。而民間金融在海南省農村有一定的市場,在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戶生活水平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在法制的柜架下,讓民間金融浮出水面,使其“陽光化”,采取登記備案的形式、自律管理的方式將民間金融規范起來,已成為解決弱勢群體和農村民間融資問題的當務之急。[2]
4.加大農村金融培訓,普及金融知識
農戶金融知識的欠缺,常常使一些低收入人群為了盡快致富而卷入到一些非法或違規的金融活動之中,使本來不多的收入遭受損失;也由于金融知識的匱乏,使一些低收入人群不知道怎樣和金融機構打交道,不知道能享受到什么樣的金融服務。因此,金融機構在推銷金融產品的同時應增加金融法制、金融業務和金融技能等相關內容的宣傳和培訓,提高農戶的金融素質,維護農戶的切身利益。金融機構應充分利用春節及農忙時節等農戶集中返鄉的時機,深入農村有針對性地開展金融政策、金融知識宣傳;進一步改進宣傳方式,通過電視、電臺、報刊等載體,以典型案例、集中講座、文藝演出、農家訪問等農戶易于接受的方式把金融知識、金融政策送給農戶,提高金融知識水平,滿足農戶多樣化的金融需求。
5.加強誠信教育和社會信用制度建設,為農村金融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由于部分農戶還款意識差、還款能力弱,給農村信貸業務的經營帶來了較大風險。為此,在構建新農村金融體系工作中,應重視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在地方政府的領導下,大力開展信用村、信用戶信用等級評比工作,通過建立農戶信用檔案,記錄農戶信用信息,為涉農金融機構開發支農業務提供資信便利。在此基礎上,廣泛推廣核定農戶授信額度發放信用貸款證,在授信期內根據授信額度發放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并定期對農戶信用狀況進行復審的信用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化解信息不對稱、農戶貸款難等矛盾,最終達到金融機構與農戶共贏的目的。[3]
參考文獻:
[1] 黃革,符合.關于海南省經濟金融運行中若干問題的思考[J].海南金融,2006,(1).
[2] 何廣文.中國農村金融發展與制度選擇[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5.
[3] 黃良謀,林文軒,曾建中.金融支持新農村建設的制約因素與路徑選擇[J].海南金融,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