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受眾心境對新聞情感信息接受的影響
在當前,我國廣大受眾的生活質量存在一定差別。僅從經濟狀況來說,大體可分為富裕型、溫飽型、貧困型三種。這種差別對各個類型受眾的心態有較大的影響。前兩種類型的受眾,大都處于愉悅、放松的心理狀態;而后一種常常處于焦慮、緊張狀態。受眾這兩種在極性方向上相反的心理狀態,致使他們在接受新聞信息方面采取差別較大的態度:一是接觸與不接觸的差別。常處于焦慮、緊張狀態者,較少或者根本沒有心思接觸與己利益無關的新聞信息;而處于愉悅、放松的心理狀態者,較多接觸各類新聞信息尤其那些能夠滿足自己精神需求的信息。二是接觸內容上的差別。富裕型、溫飽型喜于接觸文藝新聞、體育新聞等等,以調節繁忙的生活節奏,尋找舒適,感受愉悅;而貧困型則對政府關心、各地援助、學費減免等等新聞,有較強的情感反應。三是接受程度的差別。富裕型、溫飽型對于能滿足精神需求的新聞信息接受程度高,貧困型接受程度高的則是那些與解決物質生活問題密切相關的新聞信息。
二、受眾認知對新聞情感信息接受的影響
(一)選擇性注意
《新聞情感信息傳播的重要環節:反應》一文中的“注意”,是從反應“起點”角度上說的,這里側重講的是“注意”的選擇性。注意的顯著特點是,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具有指向性與集中性。指向性是指有取舍地朝向一定對象而不朝向其他對象,集中性是指集中注意于特定對象而忽視其他對象。受眾的選擇性注意過程,同時也伴隨著對新聞事實、新聞情感信息進行認知加工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個體做出的情感判斷是基于個人內在的認知評價的。在認知評價的基礎上,對于新聞信息的選擇往往依據的標準是,在注意的瞬間,選擇具有意義的、符合特定需要的對象,或者與自己固有觀念相符、情感相近的信息;避開無關的、不重要的對象,或者與自己意見相悖、情感疏離的信息。可見,認知加工通過對信息的評價而誘發情緒情感,并在情緒情感的參與下對信息的注意范圍進行取舍。因而,要增強新聞產品的魅力,就應對受眾選擇性注意的規律予以把握。
影響受眾選擇性注意的因素,有客觀的與主觀的。客觀的是新聞刺激的變化、對比、大小、強度、位置、運動狀況、反復出現的狀況等等;主觀的是受眾情緒、閱歷、興趣、動機、需要等。例如興趣,它本身就帶有選擇性,因而它常常引來受眾的選擇性注意。一般來說,受眾對于帶有新異性的新聞發生興趣,而對熟知的內容與老一套的表現形式則興致索然。當前仍有不少新聞,內容陳舊,形式死板,受眾對其采取疏遠態度,也就不足為怪了;一些節慶報道,多年來一個面目,其固定的套式少有突破,受眾對此產生厭煩,更在情理之中了。因此,保持新聞內容的新鮮性、時效性以及表現形式的靈活性、多樣性,則顯得十分重要。
(二)選擇性理解
⒈在個人愿望、需要、態度、動機等因素的影響下,依據以往經驗對新聞信息進行解釋與補充。某學者做過這樣一個試驗:先放錄像片,其內容是一位婦女抱著孩子帶著行李,滿頭大汗地行走,一位陌生的小伙子上前主動幫忙,提出抱孩子或提行李。然后,要求被試對象對尚未出現的下面鏡頭做出推測。結果是,一類被試對象贊賞小伙子的助人為樂,另一類則擔心婦女上當受騙。分析原因,前一種推測的被試對象聽過或見過陌生人的幫忙,而后一種的被試對象聽過或見過陌生人的打劫。顯然,個人大都依據自身經驗對新聞事實信息及其情感信息,進行不同的解釋并做出不同的情感反應。同時,預存立場也對他們的選擇性理解給予重大影響,學術界在這方面論述很多,此處不再贅述了。
⒉受眾解釋風格對新聞情感信息接受的影響。塞里格曼的“解釋風格理論”認為,樂觀型解釋風格者,無論面對失敗、面對成功,其解釋的結果總是對自身情緒起積極作用,而悲觀型解釋風格者的解釋結果,終使自身陷入壓抑、焦慮之中①。在大型媒體近年關于“自主創新”的系列報道中有不少這樣的例子:科技創新者對于失敗,體現出“失敗乃成功之母”的樂觀型解釋風格,從而在多次失敗中毫不氣餒,最終取得了成功。而出現在新聞報道中的一些迷信者對于某些成功,卻是悲觀型解釋風格,如把經過治療在絕癥中重生歸結為命運使然,從而在命運主宰下的情境中拔不出腳來。這兩種不同解釋風格的人,即使對于同一新聞事實,也會產生不同或相反的心理反應。
⒊受眾解讀對新聞情感信息接受的影響。這里講的主要是對語言文字未參與的新聞信息的解讀。新聞情感信息,在離開語言文字的情況下照樣可以傳播。例如我國選手在奧運會上奪冠的霎那間,奪冠者滿面喜容與觀眾一片歡騰的畫面一出現,情感信息已傳播給電視屏幕前的受眾。這種傳播,是在播音員尚未解說亦即語言文字尚未參與的情況下進行的。新聞情感信息傳播上這一特點,給新聞媒體人在屏幕聲像與報紙圖片方面大做文章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電視新聞制作中聲畫合一、聲畫對位方面藝術性的講究,報紙版面視覺沖擊力的加大,均與這一問題密切相關。這無疑會強化傳播效果,但同時也帶來另一問題:相比于語言文字,畫面信息的豐富性中蘊含著信息的模糊性:例如,面對不易分辨的同一笑容,可理解為欣喜的笑,也可理解為得意的笑、譏諷的笑、嫉妒的笑、不懷好意的笑等等,受眾依據自己的經驗對其進行解讀。其中,除了一種理解準確而外,其余均為誤解。因此,新聞媒體人在運用聲像與圖片時,應對其細微之處精心分辨與選擇,避免受眾因其模糊性而可能發生的誤解。
(三)選擇性記憶
受眾的需要、態度以及其他因素會影響其對新聞信息的記憶,也就是說容易記住感興趣的、需要的、與自己認識一致的信息而忘記其他。同時“對情境、事件的感知,與由此而引發的情緒、情感結合在一起,都可儲存在頭腦中,一旦日后有所觸發,當初的情緒、情感體驗會再度出現”。②它之所以能再度出現,緣于受眾對經歷中體驗過的情感內容的記憶。筆者對這一現象調查的結果是:一些癡迷網吧的未成年人的家長,對于電視曾經播發的新聞人物含淚訴說網吧毒害孩子時悲憤交加的場面,不但記憶猶新,而且回憶時還能引發出與新聞人物同樣的悲憤心情。科技人員對于新聞中所反映的科學攻關的艱辛,則久久不會忘記。那些與這兩則新聞無關的人,大都會將其排除在記憶范圍之外。
選擇性注意、選擇性理解、選擇性記憶,構成了受眾對于新聞信息的認知鏈。受眾的認知,對受眾在接受新聞情感信息時,該注意什么、理解什么、記憶什么以及怎樣注意、怎樣理解、怎樣記憶,均有大的影響。
三、受眾群體對于受眾接受新聞情感信息的影響
一是群體共同的利益、目標、目的所凝結成的群體認同感,使群體成員對新聞情感信息有著相近似的態度,產業工人、農民、科技工作者、演藝界與體育界人士,大都站在所在群體的視點上看待社會,接受與自己所在群體關系密切的新聞情感信息,并做出與所在群體成員相近或相同的反應。二是群體的規范,影響著群體成員的人格修養,形成群體之內成員人格的某種共同性以及與另一群體的人格差異,致使不同群體成員在接受新聞情感信息時存在很大的區別:常年守護在祖國邊防哨所的戰士,喜于接受有關勇敢、吃苦、堅強等等方面的新聞情感信息;與此相反,一些盜竊團伙、罪犯團伙,則因常常接受新聞情感信息中的消極成分而陷入深淵,陷入深淵后仍對這些消極信息喜好如初。
四、新聞媒體對于受眾的影響
(一)不同新聞媒體對于受眾新聞情感信息接受的影響
報紙因其深度報道中與圖片新聞中新聞情感信息的相對密布而具有吸引力;廣播電視因其聲音、畫面攜帶較多新聞情感信息,同時又因其動態特點帶有較大刺激而能激發受眾較強的情感反應;網絡媒體因其可給網民提供情感表達甚至情緒發泄的平臺而得到網民特別是年輕網民的喜愛。這些不同新聞媒體對于受眾新聞情感信息的接受,均會產生程度不等的影響。
(二)不同新聞品牌對于受眾新聞情感信息接受的影響
受眾接受新聞情感信息,起始于對新聞產品的接受。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對新聞產品在品牌上提出更高的要求,從而對新聞名作、報紙名版、廣播電視名欄乃至有影響的新聞媒體,情有所鐘并進而發展到情有獨鐘。
新聞名作、報紙名版、廣播電視名欄乃至有影響的新聞媒體等的品牌,首先來自于新聞媒體的努力,其次借助于新聞媒體的“社會地位賦予功能”。③名作、名欄、名媒體的品牌,隨著新聞媒體這一功能的發揮而更加彰顯。再次來自于受眾的認可。由于新聞媒體有著特殊的社會地位、社會功能,其品牌易于得到受眾的認可。而認可的結果,受眾喜愛之情便相伴而生,這就形成了他們與新聞媒體的情感基礎與彼此之間的良性互動。新聞品牌一旦形成,受眾中實際存在的“刻板印象”就會發生如下的作用:一是他們認為“凡是有牌子的,都是好的”,這就驅使受眾對新聞品牌的盲目崇拜;二是凡是上過新聞媒體的,常被認為是最優秀的,如歌星與其他明星本來名不見經傳,一上新聞媒體就可一夜走紅,成了一些受眾的崇拜偶像與其贊嘆的品牌。“刻板印象”盡管有諸多負面作用,但對“品牌效應”的作用卻是正面的。因而,受眾對于新聞名牌的新聞情感信息,在接收的量上、反應的強度上,均要超出非新聞名牌許多。一些新聞媒體非常重視“品牌效應”,這不僅有其實際意義,而且也有理論的支撐。
(三)新聞媒體不同報道理念與不同報道傾向對于受眾新聞情感信息接受的影響
新聞媒體的報道理念與報道傾向是個變量,這個變量對于受眾新聞情感信息接受的影響,也是不可小覷的。曾幾何時,我們的新聞媒體傾向于報道白領生活與高消費現象,尚未解決溫飽問題的廣大受眾對此反應淡然;當胡總書記與溫總理在春節期間深入礦區、農村探望平民百姓的報道播發時,當中央各項有關提高人民群眾生活的政策出臺的報道播發時,人民群眾的情感反應則另是一樣。同樣道理,廣大農民受眾對于著重報道城市也曾與新聞媒體有過心理上的疏離,而現在面對大量報道“三農”,則與新聞媒體結下了深厚情感。這些,足以說明新聞媒體的報道理念與報道傾向,對于受眾接受新聞情感信息有著明顯的影響。
五、受眾本身的修養對其接受新聞情感信息的影響
在其他因素中,受眾本身的修養對其接受新聞情感信息的影響也不小。不同修養的受眾個體,在接觸新聞內容時就有較大差異;即使接受同一內容,其情感反應亦有不小的區別。比如,公共汽車上年輕人對老弱病殘讓不讓座,在行為上的區別就是多站幾分鐘、幾十分鐘,少坐幾分鐘、幾十分鐘,代價之小實在不足掛齒。但不讓座這一有礙風尚、有損道德的區區小事,卻因普遍存在與難以解決而攜帶著豐富的新聞情感信息。那些平常不肯讓座的年輕人,對于電視新聞中讓座的鏡頭,可能不屑一顧,甚至出現“多此一舉”的厭煩心理;而另一些有一定修養的年輕人則認為,連舉手之勞、毫不費力的小事都辦不到,還能做出什么大事,他們覺得新聞媒體報道這些很有價值。除此之外,文化習俗等等環境因素,對受眾接受新聞情感信息也有一定影響。
進行新聞傳播,應將上述影響因素了然于胸。但在當前,新聞業界與學界,對于受眾的新聞情感信息接受問題較少留意,對于新聞情感信息接受影響因素更是無人問津。筆者認為,這一現象應該扭轉。
(作者系陜西省出版物審讀中心審讀員、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