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是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統領宣傳思想工作的必然要求,是新世紀新階段加強和改進宣傳思想工作的重要突破口,是宣傳思想工作增強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根本實現途徑,是宣傳思想戰線必須長期堅持的工作原則。
“三貼近”的提法并非始自今日,早在延安時期,毛澤東同志就論述過作家與生活的關系。如今,黨中央提出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要求,顯然是因為我們的一些新聞報道、新聞工作者已自覺不自覺地凌駕于實際、生活和群眾之上,新聞報道沒有實現“三貼近”。新聞宣傳報道盡管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觀,但“領導活動多,會議新聞多,一般性工作報道多”的現象依然相當普遍,群眾愛讀愛聽愛看、可讀可聽可看、能與心靈發生共振的東西仍然比較少。
那么,廣播媒體如何實現“三貼近”呢?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一、在內容上 “三貼近”
內容是新聞宣傳的靈魂。廣大群眾的需求愿望,始終是新聞宣傳的主旋律。新聞宣傳的內容應圍繞群眾關心的事物來展開。老百姓的安危冷暖、酸甜苦辣,始終要放在廣播人的心頭。比如看病難的問題,子女上學的問題,婆媳關系怎么處,尊老愛幼如何做,為人處世注意什么等等,看似小事,只要角度選取的好,越是生活化,越受歡迎。在目前的新聞報道中,很少出現看自行車棚、養路工及護花工等社會底層人群的生活細節。其實,正是千千萬萬的普通百姓,用他們平凡的工作,創造著我們城市的繁榮。新聞宣傳工作的視角和立足點應當放到這些方面去。老百姓身邊的事,家常事、心里事,犯難的事情,慚愧的事情,只要新鮮生動,對別人有啟發,有借鑒價值,就可以報道。不一定非要高、大、全,非要那么完美。每一個人都生活在現實生活中,關心的就是身邊發生的小事。所以“三貼近”,要貼心、貼事、貼情,要具體化。廣大群眾的所想、所思、所感、所行、所變、所能、所冷、所熱、所苦、所甜、所喜、所樂、所憂、所怨,他們有這些心理需求,有這些精神的需求,就可以報道。一個人總要了解天下的大事情,但同樣,也要幫助他們了解身邊的事情。通過報道小事情,給大眾傳遞有關方面的信息、技巧和方法。讓他們了解國家大事,世界大事,國際風云,是為了讓他們開闊眼界。更好地工作,更好地學習,更好地發展。通過新聞了解世界,才能體現出人的社會性。
再一個就是要注意每一個階段受眾關注點的變化。每一個階段,社會都有不同程度的變化,同樣有宣傳的中心。受眾的關注點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新變化,新聞宣傳的中心就在什么地方。比如酷暑高溫的時候、非典肆虐的時候、禽流感疫情發生的時候、雨雪冰凍發生的時候,新聞宣傳可以從知識層面加以介紹,不純粹是一種報道。從防暑降溫、疾病預防,到強身保健等方面,為人民群眾釋疑解惑,提供智力支持。面對熱點問題,報道要細,要寫到點子上。比如說到了夏季,蔬菜下來了,市場的變化,季節的變化,都直接和人們的衣食住行息息相關。價格怎么樣,消費者怎么樣,這都是老百姓生活中的內容,是老百姓關心的事物。這樣才能把傳達黨和政府的意志同反映群眾的心聲結合起來。樹立內容為王、以內容為中心的觀念。必須是內容取勝,因為核心競爭力就是內容。所以新聞宣傳的一切,都是要以內容來取勝,要做好內容。大盒子套小盒子,包裝的很豪華,里面只有一點點東西,只能是華而不實。包裝差一點,內容好,也可以吸引人。
二、在形式上“三貼近”
現在,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判斷能力、欣賞水平等等都與過去大不一樣了。讀者對新聞的表現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僅要求信息量大,服務性強,同時也希望給人以新的感覺,跟上時代的節拍。聽起來要舒服,看起來要有味道。這就是讀者對新聞的新要求,這種要求包含著很深的意味。因此,必須改進傳統的、單一的、沉悶的報道方式,讓形式更好地服務于內容,更貼近群眾的生活。
要落實好“三貼近”,新聞宣傳首先要有新聞點,要有興奮點,要刺激受眾的聽覺,提高聽眾的聽覺能力。構成新聞點的要素有新鮮點、知識點、興奮點、趣味點。傳達政令方面,有時可能會顯得枯燥,但只要方法得當,同樣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對于宣傳黨的十七大精神,就有很多興奮點在里邊。因為黨的十七大所關注的正是老百姓所需要的。它不是從上到下的一種指令、一種要求、一種約束,而是從下到上老百姓的一種要求、一種企盼。不論是報紙、廣播還是電視,只要你反映了群眾的心聲,老百姓就喜歡。
在文體上,應該有思辨性的、調查性的,等等。不能搞成單純的,純粹的,單調的,呆板的,純工作性的、指導性的一種聲音。當然傳達政令、傳達黨的意圖肯定是我們的主要任務、首要任務,不能含糊,但也不能太單調。傳達政令和黨的意圖時,也要在形式上、風格上做得鮮活一些。
要落實“三貼近”,新聞從業人員在思想上、觀念性、感情上要講究以人為本。以人為本就是要多一些人性化的東西、生活化的內容,而且要善于捕捉一些新鮮的細節。不能只是干巴巴的、枯燥的、工作性的、成就性的報道。要組織相關的賣點,不能老是平鋪直敘。這就需要做節目的人、頻率總監,腦子要常帶問題,常要思考,富于創造。節目人員不能把自己變得太簡單了,拿一盤碟一放,沒有什么加工和創造,沒有個人的個性,根本談不上“三貼近”。僅僅是浮在上面,空話大話多,就難以貼近生活。
三、在作風上“三貼近”
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是我們黨執政為民的具體化。這三句話和“三貼近”是緊密相連的。對于新聞媒體來說,我們要為民所用的“權”就是黨的輿論權。輿論權里有話語權,有話筒權。這個權一定要交給人民,因為主體是人民。人民給我們的權力,要回歸人民。情為民所系,情指的是進行新聞宣傳的觀點、態度一定要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要為老百姓說話。利為民所謀,利就是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媒體,要體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就是要讓人民群眾擁有輿論的知曉權。滿足他們發展的要求、致富的愿望,滿足他們文化消費的需求。陜西電臺生活廣播的“吃在西安”節目,就是廣播電臺落實“三貼近”的一個比較好的示范。民以食為天,廣播電臺的信息服務和受眾的消費需求緊密結合,產生了吃在西安,群眾想吃什么,電臺就馬上提供什么信息,從這一點上,體現了群眾的利益,或者說是一部分群眾的利益。
“三貼近”的要求很具體,要貫徹落實好,新聞工作人員必須沉下去。具體來說就是要進社區,進校園,進基層。要貼近群眾,就必須進入社區。這樣才能抓到社區的一些普通老百姓生活中的細節。要增強客觀性,減少主觀性,就必須到第一線,到人民群眾當中去,了解具體情況,才能反映群眾生活,不能憑空想當然。要增強辯證法,克服片面性。增強鮮活性,減少呆板性。培養生動性,減少平庸化。增強新聞點,減少平面化。落實“三貼近”,就是要創新頻率,創新節目內容、節目形式、節目風格。
(作者系陜西人民廣播電臺臺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