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歷時10個月的迎檢準備,2007年10月29日,省語言文字評估專家組對常州語言文字工作作出了初步結論。其中,關于報紙的評價結果是:日報晚報抽檢報紙的差錯率不到萬分之一,優于萬分之三的國家標準。
報紙質量檢查是報紙出版產業運行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節,為維護讀者權益,維護出版市場的秩序,管理部門對報紙質量的檢查工作要長抓不懈。
一、提高編校人員的綜合素質
文字質量是出版物質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前,文字差錯時有發生、居高不下,已是不爭的事實。要有效改變這種局面,除了制訂必要的規章制度外,更重要的是要不斷提高編校人員的文字優勢。具體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⒈熟悉語文法規。新中國建立以來,我國就簡化字、異體字、標點符號、數字用法、異形詞等語文問題,公布了一系列文件。至今為止,這些文件仍是處理編校工作的法律依據。遺憾的是,不少編校人員對這些文件缺乏應有的了解。比如,疊、覆、像、啰四字。早已在1986年重新公布《簡化字總表》時恢復使用,一些采編人員對此卻并不知情,甚至根據上世紀70年代出版的詞典,把“好像”寫成“好象”。再如,早在1955年12月,有關部門便公布了《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以后又根據實際情況作了調整,先后恢復了其中的29個字為規范字,有的編校人員同樣對此一無所知,經常把“發愣”誤為“發楞”。至于標點符號、數字用法之類,在文件中有些規定非常明確。但有些編校人員置之不理,我行我素,從而出現不少習慣性的錯誤。比如相鄰兩個數字表示級數,第一不能用阿拉伯數字,第二在數字之后不能用頓號,可報紙中卻常有“姑娘今年17、8歲”之類的不倫不類的用法。
⒉完善知識結構。報紙中的編校差錯,除了一部分屬于技術錯誤外,其余要么是心理型錯誤,要么是知識型錯誤。編校人員如果缺乏必要的知識儲備,往往會使某些差錯成為漏網之魚。比如,漢語詞匯中有不少近義詞,詞義之間只有微妙的區別,“必須”和“必需”,“以至”和“以致”,“啟用”和“起用”,“夸耀”和“夸獎”等等,沒有對這些詞語的準確把握,在碰到它們時便很難承擔把關責任。除了語文知識,還有百科知識。某地戲曲匯演,演員演的是余叔巖的“余派”,記者缺乏對京劇的了解,卻報道為俞振飛的“俞派”。此“余”和彼“俞”,一個是須生,一個是小生,因為某些人的無知而混為一談。還有“碳燒咖啡”,這個“碳”字本是化學元素,有的人把它等同為木炭,這顯然也和化學知識的欠缺有關。
⒊端正編輯作風。報紙出版是一項嚴肅的工作。在整個出版過程中,特別是在編校階段,要有“臨稿如臨陣”的精神狀態,全神貫注,一絲不茍,切忌東張西望、心不在焉,或者自以為是,憑想當然處理問題。實踐證明,不少差錯是由于粗枝大葉造成的。某記者引用了一句古詩“海上生明月”,本來沒什么錯誤,編輯竟改成了“海上升明月”,優美的詩句變成了一句大白話,而且留下一處差錯。記得巴金在一封書信中談到“嘲劇”,某出版社在編巴老書信選時,責編懷疑“嘲”字有誤,想改為“潮劇”,又想改為“滑稽戲”,最后問了巴老本人,才知道此“嘲劇”是越南戲。編輯的慎重避免了一處誤改。可見,一個好的編輯,要善于發現疑點,又要謹慎處理,像李逵那樣掩斧頭亂砍是不足為訓的。
⒋強化職業敏感。編輯也好,校對也好,是專門和文字打交道的,對文字要有特殊的感覺。這就是專業眼光,就是職業素養,就是編輯意識。只有經過長期的實踐,做一個有心人,才能達到這樣的境界。比如,漢字中有不少字字形非常相似,專業編校人員只要一眼看去,便能捕捉到其中的關鍵部分,“扌氏”和“抵”到底有沒有一小點;有些字不但字形相似,字義也很相近,如“度假”的“度”和“渡河”的“渡”,編校人員就不僅要辨形,而且要辨義,一定要從專業角度,對語言文字有透徹的認識和牢固的掌握。為了達到這種效果,還可以總結漢語出版物中的常見差錯,從中找出差錯發生的規律。
已經過世的巴金先生,既是作家,又是出版家,他在寫作時,在狹小的臺子上,總是放著一本《現代漢語詞典》,每當遇到可疑字詞時,立刻翻查詞典。當代文壇的大師,竟如小學生般認真。我們只要翻翻《隨想錄》的手稿本,便可知道巴老對文字的虔誠。作為一個報人,不但要學習巴老的崇高人格,也要學習巴老嚴謹的編輯態度。
二、讓質量管理體系更好地服務于報紙出版
改善和提高報紙質量的方法有許多,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是最為先進及有效的一種。它可以使報社在質量保證方面建立可自我完善,并可以持續改進的機制,我們應充分利用ISO9001國際標準的思想,更好地為報紙質量服務。
在具體實施ISO9001時,要認真學習及領會其中的精神及要旨,結合報社的實際情況來制訂符合ISO9001國際質量體系的質量手冊、程序文件及作業指導書等,并按照上述文件嚴格執行,做好相應記錄。要建立檢查制度、內審和管理評審制度,按期自我檢查,以不斷增進對體系的認識,保持與持續改進,進而改善與提高報紙質量和工作質量。
報紙的編輯加工及校對質量僅僅是報紙整體質量中的一個過程、一個子系統。就這一過程而言,在應用體系時,需要注意的事情如下:
首先,要確定質量方針及合理并可測量的質量目標。報社要確定本社的切實可行的質量方針及質量目標。質量目標是圍繞著質量方針制定的,并且是可以測量的。編輯部門及校對部門必須根據全社的質量目標進行分解,制定出本部門本過程的具體指標。如選題報批率、編輯加工質量標準及提高率、校對質量標準及提高率、錯誤率減少指標等等。編校質量目標應該是可以測量的,并且要定期統計、分析、整理,檢查實際工作與目標的距離,以及時采取糾正或預防措施。
其次,識別與確定關鍵質量活動。報社應對報紙產品的實現過程進行策劃,識別、確定影響報紙質量的關鍵過程和重要因素。也就是要找出影響報紙產品或服務質量的決策、過程、環節、部門、人員、資源等因素。
編輯加工質量、校對質量對報紙的質量至關重要,要確保這些過程在受控狀態下進行。應成立質量管理的專門機構或安排質量管理的專職人員,規定從事編輯、校對人員的職責和權限,責任編輯、二審及三審人員、校對人員等各自的職責權限要有明確的分工,內部溝通渠道要通暢,如通過局域網、信息反饋系統、小型會議等形式來進行及時溝通。
要確保編校質量管理所需的資源,其中包括編輯、校對等人力資源、計算機等基礎設施,還有工作環境等。其中人力資源非常重要,報社應明確編輯、校對的業務水平要求及必要時的培訓和能力認可。即明確各自的培訓需求及上崗要求,如編輯人員、校對人員應有符合國家制定的新聞從業人員資格證書并持證上崗。針對培訓需要,組織制定年度培訓計劃,明確培訓的時間、內容、對象、考核方式內容,并認真抓好落實。
再次,還要編制出報程序文件、作業指導書,并保持記錄。報社應根據出版流程編制相應的質量手冊,各種程序文件、規章制度及作業指導書,以滿足質量體系標準及達到本社質量方針和質量目標。如關系到編校質量的程序及制度:三級審稿制度、責任編輯制度和編輯持證上崗制度、責任校對制度和“三校一讀”制度以及出報后的評審制度。
編制其他質量管理文件,如制定審稿、編輯加工、校對質量標準。質量標準應符合國家或行業的有關標準,如編輯加工及校對質量要求和質量指標等。明確每個流程的控制要求:如部門或人員職責、運行方法、上下流程間的接口、執行的相關文件、產品的質量記錄控制。這樣,在實施體系時,可以直接找到相關責任人,而不會出現推卸責任的現象,起到一種相互督導的作用。
總之,質量管理體系如何實施,報紙的編校質量是否有所提高,必須通過以下檢查的方式得到結論:對報紙產品的檢驗;對報紙生產過程的監視和測量;向讀者進行調查;測量讀者滿意度;進行數據分析;內部審核等等。通過以上檢查,若發現不符事項,必須立即糾正并采取預防措施。長此以往,就可以達到不斷改進質量管理體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