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生,本名陳柏生,筆名肖柏、柏子。她祖籍安徽安慶,1926年生于北京。“萬里云山如畫,千秋筆墨驚天”(鄧拓贈言),作為《人民日報》高級記者,柏生是新聞速寫、專訪寫作的高手。
柏生的新聞作品,許多是寫科學家的,她先后采寫報道過李四光、錢學森、錢三強、華羅庚、竺可楨、高士其、嚴濟慈、茅以升、童第周、丁穎、趙忠堯、林巧稚、盧嘉錫、裴文中、孫冶芳、梁思成、侯仁之、吳中倫、孟少農、黃昆等大家。1988年,柏生以全票當選為中國科技新聞學會首任理事長。
清華學人,朱自清的女弟子
柏生的祖父是清朝翰林,她的父親早年留學日本,回國后在大學當教授,母親出身書香世家。知識分子家庭的影響使她自幼愛好文學。
她中學畢業(yè)后考入西南聯(lián)大讀書,1946年隨學校回北平繼續(xù)在清華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深造,幸運地成為散文大師、詩人朱自清的學生,并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柏生所撰論文得到朱自清先生的贊賞,建議她畢業(yè)后從事文學研究工作。但在1948年夏,畢業(yè)考試一結束,柏生隨即赴冀中解放區(qū),先后在新華社北平分社、華北總分社、《人民日報》任編輯、記者。
1949年,和開國領袖親密接觸
1949年6月19日,新政治協(xié)商會議籌備會在北平隆重開幕。柏生奉命采訪這次會議,見到了偉大領袖毛澤東和朱德、周恩來等幾位中國現(xiàn)代革命史上的傳奇人物。毛主席問她是哪個地區(qū)的代表,活躍的柏生脫口而出:“我是《人民日報》記者!”毛主席握住她的手,笑著點點頭說:“哦,人民的記者。”毛主席一邊和別的代表坐下來交談,一邊招呼柏生坐在自己身邊。機靈的她抓住難得的機會,用筆“攝”下這個鏡頭,一篇特寫發(fā)表在次日的《人民日報》上。
同年7月19日,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會在中南海懷仁堂召開,周恩來副主席穿一件樸素的白襯衣微笑著坐在主席臺上。會議間隙,柏生拿出一本褐紅色封皮的紀念冊,請周副主席簽名留念。周恩來略加思考后,拿起鋼筆寫下了“為建立人民宣傳工作而努力”。
不少作品被收入新聞教材
柏生特別鐘愛速寫、特寫和人物專訪。她的特寫《全體起立,向人民的領袖致敬——新政協(xié)籌備會上前二十分鐘書寫》,記下了新政協(xié)籌備會熱烈的場面,報道了各民主黨派對毛澤東、朱德等領袖的尊重和愛戴之情。而《滿園友誼滿園春——第26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各國選手游園記》為1961年各國選手經過幾天緊張的比賽后,到頤和園游玩做了栩栩如生的描述。
1976年“四人幫”垮臺后,柏生的工作熱情格外高漲。她邁出的采訪腳步更快了。在報道春天消息的眾多新聞中,最引人注目的數(shù)《春風吹又生——“四八”烈士王若飛同志戰(zhàn)斗的一生》,率先傳遞出“撥亂反正、平反冤假錯案的工作開始了”的重要信息。
從1978年開始,她飽蘸感情,以大量優(yōu)美的專訪文字寫出:《攻關的人——訪著名生物學家童第周教授》《歸宿和起點——訪八十高齡入黨的著名物理學家嚴濟慈》《壯志凌云——訪著名數(shù)學家華羅庚》《勤奮的一生——卓越的氣象學家竺可禎》《韌性的戰(zhàn)斗——訪著名科學家高士其》《五十五個春秋——訪特級教師王企賢》。她還推出《寫在絹帕上的詩——訪鄧拓夫人丁一嵐》《惦念——訪著名經濟學家孫冶方》和《吳晗和他的一家》《光明磊落,忠心耿耿——北京人民懷念劉仁同志》等長篇專訪,有力地鞭撻了惡勢力,伸張了正義。
柏生作品有著濃濃的情感,可謂“情深意更長”。她的代表作之一《寫在絹帕上的詩》,就是一篇以情動人的人物專訪,全文主要透過鄧拓贈送丁一嵐的兩首寫在絹帕上的詩,深情地記述了他們既是戰(zhàn)友又是情侶的崇高感情。文字緣、革命情,綿綿情意和革命豪情,兩人在共同的革命目標與志向下訂下終身誓盟。在那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他們在不同的戰(zhàn)斗崗位上互勉互勵,互敬互愛,在戰(zhàn)爭嚴峻的考驗中結下了忠貞不渝的愛情。羅曼·羅蘭說:“要撒播陽光到別人心中,總得自己心里有。”柏生在寫《吳晗和他的一家》時,就是含著眼淚寫的。
柏生在幾十年的記者生涯中,采寫了許多有影響的新聞作品。已經編輯出版《筆墨春秋三十年》《柏生新聞作品選》《柏生專訪集》《晚晴集》《文泉集》《心筆春秋》等多部著作。她的許多作品被收入大學新聞專業(yè)教材或參考書。專事中國名記者研究的河北大學教授喬云霞評價說,柏生的新聞作品,有著濃郁的散文風韻。作為《人民日報》的名記者,她不愧為朱自清先生的親傳弟子,在40余年的記者生涯中筆耕不輟,采寫了數(shù)百萬字的新聞、特寫、專訪、通訊等,形成了獨到的報道風格——觀察敏銳、采寫迅捷、文筆樸素。
南昌大學教授鄧長蓀撰文指出:名記者柏生,由于自己的經歷和所受的教養(yǎng),使她了解知識分子,尊重知識分子,和知識分子廣交朋友,所以,許多著名的專家學者都成為她的專訪對象。她的人物專訪,情文并茂,具體真實地表現(xiàn)了我國知識分子的精神面貌和熱愛祖國、矢志不移地將自己的知識才華貢獻給祖國和人民的耿耿丹心。
關于新聞速寫與專訪的經驗之談
新聞速寫:柏生認為,在新聞改革中,應當提倡大家都來寫以新、短、快、活見長,并有現(xiàn)場感、時代感、立體感的新聞速寫。
如寫地質學家李四光的速寫,你就可抓住他每邁一步跨度總是0.85米這一走路的細節(jié),就一下刻畫出了李四光地質學家的風貌和性格。寫竺可楨就可寫他每天把溫度計插在上衣口袋里這一細節(jié),一下刻畫出了他氣象學家的特色。柏生寫華羅庚在中南海懷仁堂和毛主席會見的鏡頭,只輕描了一下華羅庚正在找座位,忽然聽到有人親切地招呼他,“這里來坐吧!”華羅庚一看是毛主席,十分激動。然后,寫了一兩句他們之間的對話。毛主席說:“你也是貧苦出身嘛!希望你多培養(yǎng)出一些好學生來。”華羅庚十分懇切地說:“絕不辜負主席的期望。”
柏生的體會,要寫好新聞速寫有幾條值得我們注意:①頭腦要敏捷,具有政治敏感、新聞敏感。善于抓精彩瞬間。②記者寫新聞速寫,要行動迅速,有拿起筆來當場就寫的本領。③隨時都要腦勤、手勤、腿勤,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練就一種像愉快地吃可口的快餐一樣,既快又實惠,又津津有味,在任何場合下,都能從容動筆,寫下急就章式的速寫來。④速寫記者,一定要學會選材取景,量體裁衣。速寫篇幅有限,要短。這就要從大處著眼,小處著筆,可以從一個鏡頭著筆,把自己的筆凝練到最能突出主題的角度上來,務必有情有景有人。
專訪:在中國新聞史上,寫專訪的開路先鋒是黃遠生。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專訪作為一種獨立的新聞文體,在我國報刊界迅速崛起,蓬勃發(fā)展,且大有方興未艾之勢。
柏生說,專訪和通訊有密切的關系。既可以說是通訊中有自己獨特風格的一類,也可以說是與通訊在含義和表現(xiàn)手法上部分重合的一種新聞樣式。專訪的特點就在于一個“專”字。一般來說是記者事先帶著一個比較明確的、專門的目的到現(xiàn)場去,對有關人員進行專門的采訪。它是以記者對于現(xiàn)場人物的談話、對現(xiàn)場的觀察,包括對人物的音容笑貌、思想性格的印象和認識以及周圍的環(huán)境等為材料,而以對采訪人物的原談話的記錄為主,穿插有關背景材料連綴成篇的一種特殊通訊。
柏生強調,專訪的寫法可以是,也應該是千變萬化的,但有三點需要注意的地方。①要通過巧妙的構思來組織材料,對材料作精細的取舍、加工,用凝練的筆墨表現(xiàn)出來。文章結構要善于鮮明地表現(xiàn)主題。寫事件,重點要寫人們最關心的那一段;寫人物,要鮮明地寫出人物的特點,要寫這一個,而決不是那一個;寫問題,要直截了當,不要疊床架屋,在里面捉迷藏;寫地方風物,要有獨到之處,寓思想于風物之中。②要寫得有現(xiàn)場感。采訪時要注意周圍的環(huán)境,現(xiàn)場的氣氛。我們注意了,記錄了,寫作時就要考慮如何調動這一部分材料。專訪中,記者可以出面,作為見證人,把讀者帶到現(xiàn)場,結識人物,了解事件;可以在文章中勾畫人物的外貌、神態(tài)、衣飾、動作,描寫人物的對話,以及周圍的環(huán)境;也可以寫記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見解;寫得情景交融,使人一路讀來,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③要打動人。一般的要求是:寫情——沁人心脾,寫景——豁人耳目,敘事——身臨其境。一篇好的專訪,往往能使情與景,意與境交融在一起。無論是借景、借物、借事抒情,都能以情動人,塑造出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產生強烈的感染力。筆者以為,感染力確實是新聞作品生命力之所在。不能感染人的新聞是沒有生命力的。新聞追求感染力乃一個傳媒人的天職,應該成為新聞記者畢其一生的奮斗目標。
(作者鄧濤系湖北第二師范學院新聞專業(yè)講師,譚志紅系《南方日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