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名老中醫治病經驗談系列——
李壽山大連市中醫院技術顧問,教授,資深主任醫師,研究生導師;兼任中華中醫學會終身理事、遼寧中醫藥學會副會長,國家首批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導師。
李老治胃炎,融中西兩法,并各取其長,重視宏觀與微觀相結合,尤其重視望診。李老注意患者的神態氣色,特別注意患者舌質、舌苔、舌下絡脈之變化,常以舌診為主判斷寒熱虛實及其預后;并借助內窺鏡與病理活檢,以了解胃黏膜組織微細結構變化,再結合多年經驗,采用清中消痞湯進行治療。
【組成】太子參、麥門冬(麥冬)、丹參各15克,炒梔子、丹皮、制半夏各7.5克,生白芍、青皮各10克,柴胡、甘草各6克。
【用法】先將藥物用冷水浸泡20分鐘,浸透后煎煮。首煎沸后文火煎30分鐘,倒出濾液,二煎沸后文火煮20分鐘。煎好后混勻,總量以200毫升為宜,每日服1劑,早晚分服(飯前或飯后兩小時溫服)。視病情連服3劑或6劑,停藥1天再繼續服。服藥過程中,停服其他中西藥物。慢性萎縮性胃炎一般需堅持治療3個月為1療程。
【功能】養陰益胃,清中消痞。
【主治】淺表性胃炎、反流性胃炎、萎縮性胃炎等。表現為胃脘痞塞,灼熱似痛,似饑不欲食,口干不欲飲,五心煩熱,納呆食少,大便燥秘,舌紅少津或光剝龜裂等。
【說明】方中太子參、甘草補中益氣,以助脾胃之氣陰;麥門冬味甘,性寒,清熱,養陰益胃;制半夏和中降逆以消痞;青皮理氣疏肝,導滯以散痞;柴胡疏肝解郁以暢胃。生白芍和中緩急以抑肝和胃;梔子清泄三焦郁火;丹皮涼血清泄陰火;丹參涼血祛淤,調養胃絡;甘草又能調和諸藥。諸藥合用,以太子參、麥門冬之補,柴胡之升,青皮、半夏之降,梔子、丹皮之清,白芍、甘草之和,丹參之消,集補、消、清、和、升、降于一爐,共奏養陰益胃、清中消痞之效。
【加減運用】惡心欲吐者加竹茹、茯苓;口干舌燥者加黃連、生地,將太子參換為沙參;呼吸不暢加佛手;氣逆咽哽不適加旋復花、生赭石;食欲下降、消化不良者加雞內金、炒谷麥芽、烏梅;大便清薄者加山藥、扁豆,減梔子、丹皮藥量;頭眩目澀者加枸杞子、甘菊,去柴胡。
(本刊資料庫)
單方治病
本期主持:郭劍華主任中醫師
(重慶市中醫骨科醫院軟傷科主任、全國第三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
哮 喘
哮喘是一種常見病,中醫所說的哮喘包括支氣管哮喘和哮喘型支氣管炎,并有寒、熱、虛、實之分。
寒喘表現為遇冷發作,咳嗽喘促,惡寒畏風,痰多稀薄。
◇麻黃6克,杏仁9克,炙甘草3克。水煎分3次溫服。
◇麻黃25克,豆腐100克,杏仁15克。放入沙鍋內,煮1小時,去渣,吃豆腐喝湯。
◇細辛3克,五味子6克,生姜10克。水煎分3次服。
熱喘表現為喘而煩熱,咽干或痛,口渴,痰黃稠。
◇桑白皮10克,甘草3克,地骨皮6克,粳米15克。水煎分3次服。
◇魚腥草15克,枇杷葉6克,薄荷、甘草各3克。水煎分3次服。
◇銀花12克,黃芩10克,知母6克。水煎分3次服。
◇地龍烘干,研成粉狀,裝入膠囊內。每次服2克,每日服3次。
實喘表現為體質壯實,氣喘較甚,胸部滿悶,咳痰稀薄。
◇烏賊骨1份,白糖2份。烏賊骨焙干研細末與白糖調勻,每日3次,每次服5克。
◇蘋果1個,巴豆仁1粒。蘋果洗凈用小刀挖1個三角形小洞,放進巴豆仁,再將孔蓋緊,隔水蒸40分鐘,放涼取出巴豆,吃蘋果喝湯,每日吃1個。
◇露蜂房30克,醋60克。水煎分2次服。
虛喘表現為體質虛弱,表現為呼吸短促而喘,語言乏力,神疲體倦。
◇黨參6克,核桃肉20克,生姜3片。每日1劑,水煎分3次服。
◇柿餅3個,川貝母15克。先將川貝母打碎,夾入柿餅內,蒸熟后服用。
◇山藥30克,棗皮10克。水煎去渣取汁當茶常飲。
編輯/于嘉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