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大面積冰雨雪災,正是極端性氣候事件使人類蒙受災難的又一明證,中國人實現“氣候覺醒”已當其時
從1月10日至今,一場罕見的特大型低溫雨雪以及冰凍災害侵襲整個中國南方,為即將來臨的春節喜慶蒙上了濃重的陰影。截至2月1日本刊付印前夕,南方受災省份再經新一輪暴雪凍雨襲擊,春運壓力繼續以幾何級數攀升。此次災害究竟何時結束?縱使天氣轉晴,災難會不會以其他形式繼續蔓延?現在還很難估計(參見《財經》網專題“暴雪考驗中國”及本期封面文章“冰封中國”)。
令人欣慰的是,此次災難加重之時,信息較為透明且政府相當勤力,官方與民眾合力抗災;雖無法抑制災難于無形,終究在為其沖擊最小化而努力,給人以希望和信心。繼續應對、反思和總結這次災難,涉及相當廣泛的話題,亦會成為近期輿論的焦點。我們認為,其中最迫近又最具本質性的話題之一,當為“氣候覺醒”。
應當承認,此次特大冰雪災害“50年不遇”甚至“百年難遇”,故起始之初,政府及社會各界均估計不足;而直到今天,雖然災難已成沉痛現實,但其復雜的氣象成因仍有待進一步探析。不過,此次大雪冰凍災害,范圍如此之廣,時間如此之長,危害如此之重,無疑可列入世界上重大典型的“極端性氣候事件”。而基于全球氣候變暖的極端性氣候事件,近些年正在人類生活中以不同形式急劇增加,已是無可回避的現實。
至少在此次災害之前,對于正處于“環境覺醒”中的中國轉型社會來說,“氣候覺醒”還是個相對超前的話題。筆者去年夏天參加一場關于氣候的中外討論,就聞聽一位相當具國際視野的中國經濟專家表達此意,頗有代表性。時至如今,我們雖然仍無法將中國的冰雪巨災與溫室效應簡單掛鉤,恰如三年前的印度洋海嘯、兩年前的美國卡特里娜颶風,并不能與氣候變化畫上等號。但此類極端性氣候事件,本質上源于人類活動導致的氣候異常,正是大自然的報復性肆虐,應當是不爭的事實。如今,我們中國人在最重要的民族節慶之際遭受特大冰雪襲擊,痛定思痛之時,無論如何應當對大自然懷有更多敬畏之心,對氣候變化導致自然災害的科學道理,有更多聆聽和信服。
這些道理本來是恰如其分的“警世通言”: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已經以其第四次評估報告表明,從20世紀中期至今觀測的大部分溫度上升,有超過90%的可能性與人類活動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有關。主要因為這一系列報告,IPCC與美國前副總統戈爾分享了2007年度諾貝爾和平獎,可見其國際認可度。而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溫室效應直接導致氣候變化,進而引發極端氣候事件。世界氣象組織的統計也證明,幾乎有九成的自然災害與氣候事件存在關聯。聯合國公布的統計結果進一步顯示,從1995年到2004年間,全世界死于自然災害的總人口中,有四分之三與雨雪、熱浪以及低溫等極端性氣候事件有關。此次中國的冰雨雪災,正是極端性氣候事件使人類蒙受災難的又一明證,中國人實現“氣候覺醒”已當其時。
我們所說的“氣候覺醒”意味著很多。就認識世界而言,意味著從官方到民間,當對氣候變化的沖擊高度警覺,對極端性氣候事件發生有更充分的準備,意味著在各種潛在或既有的自然災害面前,摒除“老天開恩”僥幸取勝之心。中國正處在自身發展的關鍵時期,增長方式轉型與追求平衡發展的調整需要時日。與此同時,必須綜合考慮和適當應對各種自然災害的挑戰。平素防患于未然的主動性不可少,而一旦災害來臨,例如今次大規模雪災發生,則應充分估計災難惡化持續之可能,不作速戰速決之幻想,秉持生命安全至上的理性原則,科學權衡處理安全與效率、物流與人流何者為優,真正地有備無患或少患。
“氣候覺醒”還意味著需要付出長期努力來改變現實,為減緩氣候變暖的沖擊采取更積極、更有成效的措施。雖然對于所有國家而言,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都是相近的。但考慮到基礎設施以及能力的不同,實際上,像中國、印度這樣的人口大國,以及非洲國家、太平洋島國等,面對的挑戰還是嚴峻得多。更何況,如同識者早已提出,“我們只有一個地球”,中國在氣候挑戰面前應有“天下主義”的胸懷。降低氣候危機威脅的最重要舉措是節能減排,因此,節能減排目標在國內不能落空,在國際上亦應做好定量承諾的準備。
此次雪災已成為中國加大對氣象工作軟件、硬件投入的契機。中國氣象局牽頭的氣候監測與災害預警工程已獲國務院批復立項,不過,需要投入之處絕不僅于此;提高對于氣候變化的預測、監測以及應對能力,中國現在仍是百端待舉。在全局層面,除更多財務投入外,更重要的還是制度建設和教育投入——前者,系指必須將氣候變化意識,融入整個經濟發展和改革的規則、決策之中;后者,系指教育官員和公眾,提高整個社會的氣候危機感,熟諳應災常識,等等。
去年2月5日(春節前夕),《財經》刊出封面文章“氣候危機”,封面圖片是一頭站在融冰之上茫然無措的北極熊。彼時之中國人,大多不免生疑:“氣候危機到底會不會來?”而今年此時此刻,身處或遙望千里冰封的中國南方大地,國人已不得不呼喚“氣候覺醒”。對于這個世界來說,真正的問題只是“氣候危機何時到來?”真有此發問,則中國今天為措手不及的雪災付出的一切就算值得,我們才不至面對悔恨的明天。
(本文刊于2月4日出版的2008年第3期《財經》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