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片贊美聲中,中國的保險行業進入2008年。強勁的經濟增長勢頭和低下的保險滲透率,勾勒出一幅中國保險行業發展的美好前景。
2007年保險行業全年保費收入達到7035.8億元;高流動性帶來的資產價格上漲,又推動保險資金的投資回報創下了歷史新高,按季度加權平均的年收益率已超過10%;保險公司將幾年之前開始布局的多元化經營戰略推向深入,大型保險集團更朝著金融控股的方向大步邁進。繼“千禧年”后首先完成海外上市,保險公司2007年紛紛回歸A股,創造了諸多神話。如今全球資本市場動蕩,又仿佛帶來了保險行業投資海外市場的無限機遇。
這與上世紀80年代創業篳路藍縷、90年代深陷利差損泥沼相比,恍若隔世。
對于中國保險行業而言,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絕佳的宏觀經濟背景、廣闊的市場、廉價的人力資源、充足的資本,以及可遇而不可求的投資機會;讓一個偉大公司成長的因素,在當今的中國似乎都已齊備。但風險也在悄悄逼近。

弄潮資本市場
中國保險行業能有今天的局面,資本市場的助推作用功不可沒。
2008年1月20日晚,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代碼:2318,上海交易所代碼:601318,下稱中國平安) 公告稱,其董事會通過決議,決定配售不超過12億股A股,并發行不超過412億元附認股權證的A股債券,用于補充資本金和對外投資。
公告時間恰逢美國次貸危機波瀾再起,全球股市全面下跌,中國亦不能幸免;平安的天量增發計劃被一些市場人士視為中國股市大跌的導火索。目前,此次增發能否成功還有諸多未知數,但平安的雄心已昭之天下。
2007年有三家保險公司在A股上市,填補了證券市場保險類上市公司的空白。2007年1月,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代碼:2628;紐約交易所代碼:LFC;上海交易所代碼:601628,下稱中國人壽)回歸A股募集資金283億元;中國平安緊隨其后發行A股,募集資金達389億元。
2007年底,中國太平洋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交易所代碼:601601,下稱太保)輾轉多年之后,終于登陸資本市場。雖然帶有2004年虧損的硬傷,在國務院特批之下方才獲得上市資格,但太保以高達38倍的市盈率定價,仍得到資本市場的追捧,募集資金300億元,保險概念之火爆已登峰造極。
此外,泛華保險服務集團(納斯達克代碼:CISG)也于2007年上市,成就了中國保險中介行業的第一單IPO。各家私人股權投資基金也把目標鎖定在保險中介行業,資本的介入,已經讓保險中介行業的收購兼并狼煙四起。
保險業上市熱潮在2008年仍將繼續。中國再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改制后,正在引進戰略投資者,并準備年內上市;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代碼:2328)也要回歸A股。另外,還有很多中小保險公司紛紛增加資本金。
目前看來,已經上市的保險公司,會交出一份漂亮的2007年成績單。太保于1月24日發布業績預增公告稱,2007年利潤將比上年增加500%,主要是由于“保險業務的穩步增長和投資收益的顯著增加”。中國平安也作出了利潤增長超過100%的業績預增公告。
細觀各家保險公司2007年的業績表現,也可以發現資本市場的另一作用。首先,投資收益的增加是2007年業績高速增長的主要動力。2007年,中國保險資金運用余額2.7萬億元,全年投資收益相當于之前五年投資收益的總和。
另一方面,在保險產品的開發和銷售上,資本市場的火爆,令傳統保險產品號召力減弱,對投資收益分享度更高的分紅、萬能和投連產品,成為各家公司的主打產品。資本市場的繁榮改變了保險產品的結構,進而改變了一些保險公司的盈利模式。

檢視海外投資
目前,中國人壽市值已超過美國國際集團,成為全球市值最大的保險公司;中國平安也已躋身于全球保險公司市值五強之列。高估值為保險公司提供了更多的資本市場工具。
2006年5月,央行“五號公告”允許符合條件的保險機構購匯投資于境外固定收益類產品及貨幣市場工具。中國人壽、中國平安相繼在香港成立資產管理公司,試水海外投資。
2007年7月25日,中國保監會會同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外匯管理局正式發布《保險資金境外投資管理暫行辦法》,不僅確定了保險公司QDII投資的額度,允許保險公司運用總資產15%的資金投資境外,亦將境外投資范圍從固定收益類拓寬到股票、股權等權益類產品。
此后,保險公司投資海外市場突破連連。保險資金的海外投資經歷了從債市到股市、從上市前公司配售到二級市場交易這樣一個過程。10月底,中國平安首家獲得了換匯投資香港股市的資格,已經將換匯額度提升至15%的上限,并且投資約18.1億歐元,在二級市場購買歐洲富通集團4.18%的股票,成為富通第一大股東,在富通董事會擁有了一個非執行董事的席位。
目前,中國人壽集團公司和股份公司,中國平安集團公司和下屬的壽險、財險公司等21家保險公司獲得了境外投資資格。多家保險機構提出了進一步提高海外投資換匯額度的申請。剛上市的太保也公告要在香港成立資產管理公司。2007年,以美元和港幣計價的保險資產有215.1億美元,占保險海外資產的85.9%。
由于次貸危機,很多海外金融類上市公司的價格迫近幾年來的低位,這給中國的保險公司帶來了一次披沙揀金的機會。不過,專家指出,保險投資要真正駛入海外市場,還有許多風險因素需要考慮。
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美國和日本的保險公司也先后被市場給予過這樣的機會。美國保險公司將資本、技術、經驗和公司治理一并出口,以戰略收購的方式進入海外市場。很多美國公司經過20年左右的努力,成功將其業務國際化。日本公司則主要以購買海外資產為主,最后,多家公司因利差損而倒閉。
如今,同樣的機會又擺在中國保險公司面前,他們何去何從?
專家指出,如果僅僅是財務投資,中國保險公司需要對海外市場的一些基本情況有充分的了解,這包括監管規則、合作伙伴和交易對手等。另外,人民幣升值因素不容忽視。如果是戰略投資,中國保險公司要考慮的問題就更多。在戰略收購之后,中國的保險公司可以提供什么,又可以得到什么?
與美國保險公司當年的海外擴張不同,中國保險公司雖具有資本實力,但在保險產品開發、銷售、公司治理等關鍵業務上,仍有較大差距。收購成熟市場的保險機構,會不會拖累中資保險公司的增長勢頭?收購之后的整合會不會存在問題?這些都是普遍令人擔心的問題。
“專業技術可以通過全球招聘解決。”一位海外保險專業人士說,“事實上,中資公司最大的問題還是公司治理。我認為,首先應引進具有海外背景的董事會成員,這樣有助于從最上層推動公司治理和企業文化的發展。”
風險就在身邊
“中國保險行業站在一個新起點,進入一個新階段。但保險行業處于發展初級階段的情況沒有變,又好又快、做大做強的主要任務沒有變。”這是保監會主席吳定富在1月25日全國保險工作會議上的概括。
這說明,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中國的保險行業仍舊是以規模成長為主。然而,一旦市場環境發生變化,公司的增長質量、風險防控能力,就會成為決定公司成敗的關鍵因素。
2008年,可能出現的變化是壽險預定利率的調整。2007年,央行六次加息,中國進入加息通道。扣除所得稅之后的一年期存款利率,也已經超過了目前2.5%的壽險預定利率;傳統的壽險產品銷售乏力,各家保險公司紛紛為分紅產品派發特別紅利,價格競爭已經悄然開始。參與度更高的萬能、投連產品,則是大行其道。預定利率一旦調整,壽險產品的價格競爭還有進一步升級的可能,也更考驗保險公司的定價水平。
經過費率市場化,財險市場的價格競爭已經非常激烈,一些產品的定價到了微利的程度,實際上是依靠投資回報支持。一些公司通過價格競爭獲得保費、再以投資收益維持盈利,這種商業模式無異于將公司的命運維系在資本市場之上。目前,監管者和眾多行業決策者都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財險行業開始反思并向理性回歸。
如今,中國股市單邊上漲的情況已經不再,市場更為波動;而美國經濟是否會陷入蕭條、各國經濟會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影響,仍未可知。在這種情況下,一旦市場波動,不僅僅會帶來保險公司投資收益的變化,還可能出現一些投連產品的退保風潮。
對此,監管者表達了他們的擔憂。“我們要保證兩個車輪都要正常轉動。”中國保監會副主席李克穆在“2007中國金融論壇”上表示,承保業務和資金運用是保險行業經營的兩個車輪。兩年來,保險公司資金運用方面有相當大的收獲,但在承保業務方面,有些保險公司卻很難盈利。
李克穆強調,保險產品必須具有保障性。近年來由于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不少保險公司為了能夠生存和發展,不斷調整產品,推出的不少產品基本上沒有保障性,脫離了保險的本質,這不是正常現象。
“如果一個保險公司的產品就是一個基金,要和專門的基金公司來進行競爭,恐怕是有問題的,也不符合保險業的基本特征。”李克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