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房價下跌出現脫軌之勢,政策將很快回調,各種金融“急剎車”措施也會迅速解除。屆時,市場是否會出現報復性反彈?

準備購房的人們開心了,飛漲的房價終于顯出了疲態。
2007年9月底央行和銀監會聯合發布通知,全面收緊商業住房信貸,迄今中國各地房價漲幅漸次回落。根據國家發改委和國家統計局聯合發布的數據,2007年12月,包括廣州、深圳在內的全國22個大中城市房價明顯下降;北京、上海、重慶等地房價雖然跌幅不明顯,但銷售面積大幅萎縮,“有價無市”已是不爭的事實。
即使是最樂觀的開發商也意識到,兩年的爆發式增長之后,2008年房地產市場正在迎來回調。
這是一個期待已久的結果,也是自2003年中國對房地產實施宏觀調控以來收效最明顯的一次。在過去的三四年中,政府已飽受房價“且調且高”之譏。
但問題在于,這將持續多久?
目前,各方爭論的焦點集中在2007年歲末的房價走低,是否已導致市場“拐點”的心理預期形成?在悲觀者看來,一旦投資者形成這樣的心理預期,紛紛逃離,房價可能會長期低迷。
不過,只要通觀中國四年來針對房地產出臺的各種措施,就不難發現,過于迅猛的房價下跌,顯然是政府和開發商都不樂于見到的。正因為這種擔心,政府在如何調控房價問題上一直瞻前顧后,且調且擺,屢屢強調調控目的在于“穩定房價”而非“降低房價”。一旦出現脫軌之勢,政策將很快回調,各種金融“急剎車”措施也會迅速解除。屆時,是市場不顧回暖信號長期低迷,還是出現報復性反彈,將成為2008年中國樓市面對的一場博弈。
大漲驟跌
僅僅半年前,市場還完全是另外一幅景象。
受全球流動性過剩和人民幣升值預期影響,2006年下半年以來,中國樓市不斷升溫。首先是投資需求泛濫,特別是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中心城市,超過一半以上的購房需求不是自用,而是用于投資;二是股市泡沫與樓市泡沫互相推動,一些地方出現了地價貴過房價的反常現象;三是全國樓市呈“普漲”態勢,樓市高溫由沿海中心城市向北海、長沙、武漢、沈陽、烏魯木齊等內地二三線城市蔓延。
據不完全統計,2007年前十個月,超過30家地產上市公司實施了增發、配股、發債等再融資方案,募集資金超過千億元。碧桂園、SOHO中國創下了內地地產公司赴港IPO新高。截至2007年底,已發布業績預告的46家地產上市公司全面飄紅,17家業績增長有望超過100%。
但急劇上升的房價令人擔憂。2007年1月,美國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希勒(Robert Shiller)在參加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年會時,就提醒“中國應對房地產市場過熱跡象保持警惕”。整個2007年的大半年中,中國各地的房價仿佛在考驗消費者的承受極限,漲幅不斷加速。
2007年最后一個季度,伴隨著美國次貸危機的不斷加深,監管層終于下定決心踩下金融“急剎車”。央行359號文(《關于加強商業性房地產信貸管理通知》)甫一推出,雖然市場仍充斥著“人口紅利”“剛性需求”的高昂口號,但清醒者已認識到監管部門嚴控金融風險的決心,并開始行動。
與以往迥然不同的是,2007年后三個月的房價回調,并非小開發商迫于市場壓力的無奈“跳水”,而是大開發商迫于調控形勢、獲利回吐的主動之舉。始作俑者,即為去年在資本市場上風光無限的大盤龍頭股萬科地產。
2007年10月起,萬科在廣州、上海、深圳、成都等地的多個樓盤全面降價,降幅達15%至30%,中海地產、金地集團、招商地產隨之跟進。而作為樓市晴雨表,11月起,包括深圳中天置業、北京中大恒基、深圳創輝租售在內的多家大型二手房中介,紛紛關閉門店甚或倒閉,留守者也大多業務慘淡。
值得注意的是,開發商對于樓市前景的預測也首次出現了明顯分化,唱多和唱空者都大有人在。2007年12月13日,萬科董事長王石在一個論壇上公開表示,深圳、廣州樓市已出現“拐點”。此前,“拐點說”已在業內盛行多時,但僅限于媒體和部分市場分析人士,開發商則鮮見回應。王石的表態可謂意味深長。
“急剎車”雙刃劍
中國房地產市場歷來是一個政策市。2007年,監管層面對的形勢極為復雜,一方面,土地供需死結依然未解;另一方面,隨著房價飛漲,房地產與銀行等金融機構和資本市場的關系更加盤根交錯,投資屬性日益突出,幾乎所有政策都在兩難夾縫中出臺。
2007年9月27日,央行和銀監會聯合發布的359號文,本意是為防范金融風險,客觀上卻同時限制了需求和供給,效果莫測。
次日,國土資源部頒布了修訂后的《招拍掛出讓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規定》,明確規定,只有在付清全部土地出讓金后才能獲得土地使用權證,封堵了此前“招拍掛”實施過程中常見的“分批付款、分批拿證”的漏洞。
中國監管層對金融風險的擔憂,緣于近幾年中國房地產貸款的急劇膨脹和美國次貸危機的前車之鑒。
據央行統計數據,2007年以來,商業銀行房地產貸款大幅攀升。截至2007年10月,金融機構商業性房地產貸款余額達4.69萬億元,占各項貸款總余額的18.02%,其中,房地產開發貸款余額達1.76萬億元,個人住房貸款余額達2.6萬億元,創下同比增長35.57%的歷史峰值。
出于防范金融風險的考慮,2007年6月29日,銀監會發出通知,要求各商業銀行結合2006年9月以來的房地產貸款投放情況,開展綜合風險壓力自測。自測和督查結果大大超過監管層和商業銀行自身的預估。以廣東發展銀行為例,截至2007年10月,其房地產不良貸款余額比年初增加了10.5億元,增幅超過90%;房地產貸款不良率高達21%,超出全行平均不良貸款比例16.6%。
此外,商業銀行貸款審核標準過松、擅自開辦轉按揭和加按揭、“假按揭”騙貸套現等問題也日益突出。359號文的出臺動機,即由此而來。
其后,監管層在多個場合均對房地產金融的嚴峻風險疾言厲色。2007年10月舉行的三季度經濟金融形勢通報會上,銀監會主席劉明康明指“三假一高”已對商業銀行貸款構成重大風險。
12月11日,央行副行長劉士余在加強商業性房地產信貸管理專題會議上,再次專門剖析美國次級貸危機教訓。
當日,央行和銀監會聯合發布了旨在進一步嚴格房貸標準的359號文補充通知。
不過,分析人士指出,金融“急剎車”固然能收立竿見影之效,但抑制需求的同時限制了供給。
受美國次級貸危機和國內政策不明影響,碧桂園、雅居樂等多家上市公司的國際再融資計劃也被迫擱淺。卓越地產、龍湖地產等內地開發商的IPO計劃則被迫押后。
“報復性增長”之憂
早在2005年中國地產金融年會上,央行副行長吳曉靈就指出,“中國房地產金融目前及今后面臨的主要問題,不是房地產信貸政策的松緊,而是融資渠道過窄,無法在各種融資方式之間形成有效的風險組合及分擔機制,絕大部分風險集中在銀行身上。”
2007年樓市的跌宕起伏,驗證了吳曉靈的判斷。但兩年多時間過去,房地產企業融資渠道過窄的問題依然沒有解決。
作為整個土地利益鏈條上的“利益攸關者”,政府對占GDP總量10%以上的房地產行業其實處于兩難境地:既不敢收緊銀根釜底抽薪,又不能坐視泡沫泛濫不管。
這一微妙心態,決定了所有相關金融調控措施只能“點剎”為止,難以長久。畢竟沒有人愿意支付“停車”的代價。
一些分析師對此持相似態度。光大證券年度報告認為,由于政策因素導致的調整只能依賴于政策面的放松,而這并非沒有可能。當前政策確有“打擊面過寬”之嫌,如果二季度后有所松動,市場將會加速復蘇。
中信證券地產分析師王德勇則認為,作為市場化程度最高的行業,房地產調控政策的博弈色彩很強。一方面,各利益方有充分的空間和能力表達各自訴求;另一方面,調控只能保持一種動態的平衡,一旦某一方利益訴求滿足,則必須讓位于其他利益方。
1月17日,國家發改委公布了全國70個大中城市最新房價統計數據。市場人士注意到,多家官方媒體紛紛強調“北京同比漲幅最大”,“‘拐點’不攻自破”,而鮮有報道指出22個大中城市房價明顯下降、全國房價環比漲幅連續三個月大幅回落的事實。這顯示了房地產調控中各方利益博弈的復雜性。
2008年房地產市場的另一變量是保障性住房。2007年8月7日,國務院發布了《關于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的若干意見》,保障性住房建設成為各級政府重要民生議題。
雖然距離有效市場供應尚早,但多層政策釋放,事實上加深了市場觀望氣氛。除了投資性需求銳減,部分自住性需求亦有所推遲。
受信貸政策、“招拍掛”新政和資本市場融資難度加大影響,開發商也改變了以往的激進策略,轉向保守。2007年12月以來,北京、上海、廣州多個城市頻頻出現土地“流拍”現象。開發商拿地趨于謹慎,實際上進一步減少了未來供給,增加了市場的不確定性。
一些市場人士擔心,一旦城市房價回調到合理水平,自住和投資性需求同步激發,而屆時市場又不能形成有效供應的話,樓市有望迎來下一輪報復性增長。
中國購房者對此并不陌生。2004年上半年,上海樓市在經歷了數月政策觀望后,曾于下半年經歷過一輪“報復性”反彈,房價每月飆升10%以上。本應理性的投資行為,變成了“擊鼓傳花”式的投機游戲。這一幕會否在2008年底和2009年重演?決策者不可不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