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北京奧運會進程而啟動的開放、環境、交通、法治、媒體監督等變革,應在奧運結束之后變身為長效機制

今年夏天第29屆奧運會在北京召開,日程總計17天,中國將前所未有地站在世界舞臺的中心位置。中國與世界從來沒有距離如此之近,對話如此之多。
毫無疑問,奧運對于中國是一個契機。中國將借此向世人展示作為大國的實力與責任。
2008年,也正是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北京奧運與改革開放,絲縷相連間折射出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成就與曲折。
沒有30年前的改革開放,無從談起2008年北京奧運;而改革開放的思想和旗幟,在奧運之年也被再次弘揚和宣示。
盡管奧運會只是一個賽事,但除去競技本身,許多政治經濟問題,諸如環境、交通、法治、外交、人權、食品安全、政治體制改革等,也由此獲得了變革的契機。正如北京奧組委執行副主席蔣效愚所言:“北京奧運會確實是前所未有的機遇,也會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p>
更開放,更公正
細心的觀察者已經意識到,外界對中國的關注,已從競技成績擴大到中國在2008年的總體表現。
其中至關重要者,當屬中國的開放姿態。根據來自北京奧組委的估計,今年夏天參與北京奧運會報道的記者將達3萬人,其中5600人擁有入場采訪資格。那些無法進入賽場的記者,已言明將報道重點放在“賽場之外的北京,體育之外的中國”。
在中國政府和媒體的傳統關系框架下,奧運會期間,中國如何以更開明的姿態,應對數萬名來自世界各地的記者的采訪報道,以及網絡時代“人人都是記者”的現實?這顯然是全新的考驗,需要全新的思維和舉措。
從2007年起,三個針對境外記者在華采訪的新規實施,以“只需征得被采訪單位和個人的同意”為準線,中止了新聞采訪的“內外有別”,昭示出體制改革的標志性意義。
2007年秋天召開的中共十七大,即為新規則的一次嘗試。會議期間,有1130余名境外記者和800名國內記者獲準采訪。針對十七大報告的分組審議,38個代表團對記者開放34個,記者可以旁聽,并可在規定時間內提問。
開放的社會提供了開放的空間,為開放的思想提供了表達的機會。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有望通過對新聞報道的恰當處理,使其成為一個可供交流與互動的平臺。
舉辦奧運會,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中國社會法治狀況一次全面對外展示和總體檢驗。
自2001年申辦奧運會成功以來,中國先后頒布實施了幾部同體育相關的行政法規。如2002年初出臺了《奧林匹克標志保護條例》,2003年12月31日通過了《反興奮劑條例》并于2004年3月1日開始實施,等等。這些專業法規的頒布實施,對于完善中國體育法律體系、建立規范的體育行業具有深遠意義。
除了以上專業性的法規,諸多法律法規在奧運會期間將接受考驗。以2005年通過的《治安處罰法》為例,如果奧運會期間一些狂熱的體育迷出現擾亂公共秩序的行為,《治安處罰法》無疑是最有力的管理依據。但標準如何統一,程序是否完善,是《治安處罰法》在實施中需要注意的問題。畢竟,奧運會期間的狂熱者,既可能是中國這個東道國的極端體育迷,也可能是國際來客,法律實施中,一旦違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很容易釀造事端。
類似的考驗,同樣指向《突發事件應對法》、《大型群眾性活動安全管理條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規。
近年來,為迎接奧運會,北京市在城市綜合治理方面不斷加大力度,在清理、整頓市容等諸多方面下了不少功夫??梢灶A見,在2008年,這些行政措施將達到一個高峰,并一直持續到奧運會結束。
但需要注意的是,這些行政措施的實施也要符合法治原則,以“法治精神”辦奧運;既要加強城市管理,也要維護公民的基本權利。近年來發生的一些現實案例,如數家廣告公司起訴北京城管借奧運名義違規拆除戶外廣告(參見《財經》2008年第1期“廣告牌引發訴訟”),應該引起有關部門重視。因為奧運精神本身就是公平、公正,任何一個奧運主辦國都承諾以不影響本地居民正常生產生活為原則。
有識者稱,奧運由此將給中國留下一份遺產,弘揚公正、自由、民主、法治的價值觀,給公民更多的享受和追求空間。部分領域甚至有望成為中國維護正義、發揚民主與法治精神的前沿陣地。
“綠色奧運”期待
1月21日,正值北京奧運會倒計時200天,北京市“兩會”如期舉行。政府工作報告有十分之一的篇幅涉及奧運,足見這座城市對奧運之年的預期和抱負。
其中,“確保首都安全穩定”是北京今年的首要任務。社會治安、食品和藥品安全、生產安全、信息安全等,都被列為“平安奧運”的重要議題。主要工作重點,則是目前公眾最關注的大氣環境治理、交通改善等。
過去六年,北京城進行著前所未有的改造,37個奧運場館耗資至少16億美元;僅交通一項投資總額,已由 “十五”期間的800多億元翻至“十一五”的2000億元。
如此大手筆令其他申奧城市望塵莫及。奧運如同一針強大的催化劑,使得這個千年古都的城市建設滋生巨大的活力,并有望在2008年達到現代化水平——比原定計劃提前兩年。
當初,在奧運主辦權爭奪中,“綠色”是一個重要砝碼。北京成功獲得奧運主辦權,自然要兌現承諾。2007年剛剛獲得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地球衛士獎”的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也表示希望北京能成為一個新的起點,為“綠色奧運”概念增添新的元素。
對于北京來說,這是一個嚴峻的考驗。以空氣質量為例。由于工業化留下的遺產尚未消化,加上沙塵暴等自然、地理因素的影響,北京不僅無法與上一屆奧運舉辦地悉尼匹敵,與曾飽受詬病的洛杉磯相比也有差距。
隨著全球變暖對世界以及中國的影響日益凸現,中國作為一個大國如何承擔國際責任,也無法回避。根據計劃,北京奧運會的火炬傳遞,將經過在氣候變化下極為脆弱的珠峰地區。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曾發表一份獨立報告,呼吁北京奧組委就氣候變化以及抵消奧運會產生的二氧化碳方面做出明確承諾,并稱現在開始“仍然為時未晚”;此前,也有包括世界自然基金會在內的不少機構,呼吁參加北京奧運會的運動員應該尋求以各種途徑,補償在整個過程中的溫室氣體排放。
目前,中國并未承擔強制性溫室氣體減排任務,北京奧組委至今并未在氣候變化方面做出更加明確的承諾。但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正式舉行之前,會有什么樣的變數,尚未可知。
交通方面,在成功獲得奧運會主辦權后,北京市的機動車擁有量一如既往地增加,先后躍過200萬輛和300萬輛大關。按照目前每日近千輛的增長速度計,到奧運會舉辦時,北京市的機動車很可能會超過350萬輛。
此外,還有水污染問題。2006年,北京市無法使用的劣V類水質河流長度,占監測總長度的四成以上;未達標的湖泊水面面積達到六成。水污染與食品安全、人的健康,一直息息相關。
目前,北京為在奧運會召開之前兌現“綠色”承諾,正在進行最后的沖刺。北京大氣質量已有明顯改善,大氣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的年均濃度值,已突破性地達到國家標準;北京林業部門已宣布提前一年完成了綠化承諾,三道綠色生態屏障阻擋沙塵入京;來自北京市政府的數據稱,以1998年為起點,當年北京環保投入54億元,2005年達到100億元,2006年超過250億元,七年間累計投入1200億元人民幣。
目前,北京奧組委已經嚴格按照ISO14001原則,建立起整個環境管理體系。從機關辦公到場館建設、商業開發、大型活動、采購乃至住宿接待等各個環節,奧組委都試圖找到最完美的“綠色”融合點。
對北京的居民來說,他們更關心的是大氣、交通、環境等改善措施能否在奧運會之后得以延續,并成為一個長效機制?;诖耍本W組委不僅精細地做好每個細節,更需要整個運作模式和理念的變革。很顯然,要給中國乃至世界真正留下一份堪稱完美的“綠色遺產”,考驗才剛剛開始。
對于北京乃至中國,2008年奧運會不會是一個轉瞬即逝的浪花,而將是一個舉足輕重的轉折點。有理由期待,伴隨這一過程啟動的開放、環境、交通、法治、媒體監督等變革,在8月8日到23日的奧運會結束之后,將變身為長效機制且惠及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