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內,市場會延續震蕩和尋底的過程,但這應該只是暫時現象
2008年以來,中國股市跌幅超過16%;從2007年10月高點算,則整整跌去了28%。這應該是最近五年來最糟糕的新年開局。
不難發現,宏觀調控從緊是本輪下跌的起始原因。中國股市對宏觀調控并不陌生,但2007年調控密集期出現在四季度(此前數年集中在上半年出臺),信貸調控和地產調控基本上從9月下旬開始。9月以后,銀行存款準備金率月月上調,加息和信貸管制措施也同步出臺,銀行股的強勢表現在2007年10月中就停頓下來。而對地產行業的調控措施在四季度相繼推出,導致全國房產銷售量高增長在三季度末戛然而止,地產銷售“金九銀十”的旺季并未出現。在宏觀調控直接影響下,銀行、地產兩個板塊累計下跌25%,跌幅遠超大盤。
美國次貸危機影響更是雪上加霜。由于次貸影響,美國標普500指數企業的盈利同比增長,由2007年中期的8%下降到三季度的零增長,四季度則預期同比下降超過18%。次貸問題還加劇了對美國經濟出現衰退的擔心,美國實際GDP增長從2007年三季度的4.9%,已經回落到四季度的1.5%。美國企業盈利和經濟回落,不僅抑制了對進口和消費的需求,還直接提高了投資人的風險貼水。這對中國出口行業的估值水平產生了壓制。
中國股市自身的高估值也是市場動蕩的重要原因。2008年初,滬深300的起步動態市盈率超過30倍,比美股15倍的估值水平高出一倍,而與香港H股的估值溢價率也保持在80%左右。在負面因素壓制下,高估值必然帶來市場的高波動。2007年全年,中國股市出現過五次超過5%的單日下跌,而2008年1月就已經先后出現了三次。
如同冬日里的天氣,目前的股市氛圍讓投資人感到陣陣寒意。宏觀調控對銀行股和地產股的壓制作用依然存在,而美國經濟減速的擔憂也影響到了出口拉動的部分周期性股票。鑒于這兩類板塊舉足輕重的地位,短期內,市場會延續震蕩和尋底的過程。不過,我們相信這應該只是暫時現象。
首先,宏觀調控開始警惕“超調”。近期宏觀環境的最大變數,在于對美國次貸危機和經濟減速的擔憂加強。1月22日美聯儲臨時會議大幅降息75基點,使得中國政府意識到外部經濟減速的確定性,而外部減速可以間接幫助中國抑制經濟過熱的政策意圖。我們判斷,本輪宏觀調控政策密集度將逐步下降,這是市場未來回暖的環境條件。
其次,調控手段可能發生“變調”。調控的目的在于抑制經濟過熱和通貨膨脹,主要手段是從緊的貨幣政策。從緊貨幣政策既然提出,從政策穩定角度看,執行上會得到延續,但手段選擇會保持彈性。雖然準備金率將視外貿順差的情況不斷被采用,但利率政策的出臺會非常慎重。在目前美國大幅減息、中美利差逆轉情況下,2008年國內加息的頻率和幅度都會比預期的大大減少,這有利于利率敏感度較高的銀行和地產行業。
第三,財政政策不再是配角。目前,中國財政收入增加較多,赤字負擔水平較低,財政政策有條件成為重要的經濟調控工具。從歷史上看,中國的出口增長和投資增長往往有此消彼長的對應。例如,1982年-1984年、1990年-1993年和1997年-1999年,都是對外出口比較明顯的減速期,而同時期都是采用擴大投資的方式來對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因此,即使2008年外部需求減速成為事實,財政收入也可以保證反周期操作,國內投資率不會下滑。即便是出口拉動的周期性行業,也有內部增長空間。
第四,美股走向不再是負面的“風向標”。盡管美國次貸問題尚未結束,但近期美國企業計提的1000億美元損失,僅相當于美國金融資產的0.1%。即使按照伯南克的估計,損失可能暴漲到4000億美元,也僅僅相當于美國金融資產的0.4%。另外,根據前兩次降息周期的經驗,聯儲的降息政策會在兩個季度以后在實體經濟中發揮作用,從而縮短可能出現的美國經濟衰退期。我們判斷,美國金融體系和美國經濟依然保持著相當的韌性,美股對周邊市場的負面影響會逐步弱化。
應該說,我們當前面臨的環境與1994年和1998年非常類似。1994年,中國經濟過熱和美國經濟減速共存;1998年,中國宏觀調控和亞洲經濟危機重疊。但上兩次我們面臨的挑戰要更大——1994年,中國遭遇了更為嚴重的通貨膨脹(超過25%);1998年,中國經濟面臨更為明顯的增速下降(GDP增速從兩位數回落到7.6%)。同時,現在中國有更好的條件來應對變化(更穩定的經濟、更雄厚的財政和更靈活的調控機制)。因此,中國現在面臨的震蕩會更小。我們期待著經濟環境改善后的股市反彈。
作者為中信證券董事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