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價格管制會改變通脹預期嗎?
《財經》網 2008年1月28日
【背景】國家發改委和地方政府近來陸續出臺對糧油等商品的限價措施。
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哈繼銘認為,中國政府最近的價格管制政策的目的,主要是防止春節前物價大漲,屬于權宜之策。價格管制不會改變人們的通脹預期。
應對目前的通脹壓力,政府短期應當以貨幣緊縮、人民幣升值、糧食補貼為主。
人民幣升值將緩解輸入型通脹(我們維持2008年對美元升值10%的判斷);糧食消費和生產環節的補貼將短期內有效抑制糧價;數量型的貨幣緊縮(提高準備金率、加大對沖力度、信貸控制)對降低貨幣增速,也可以起到一定作用;而加息空間則受日益寬松的國際貨幣環境制約。
長期來看,政府應當盡快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以充分發揮貨幣政策的宏觀調控有效性;推出物業稅,并理順中央與地方的財政關系,以有效遏制土地價格上漲;繼續補貼糧食生產環節,政府可以加大糧食補貼——補油不如補糧,前者濟富,后者濟貧。而且糧食對于中國CPI的影響程度遠高于成品油,就抑制通脹而言,補貼糧食遠比補貼成品油更有效。
美聯儲降息,中國從緊依舊?
《財經》網 2008年1月24日
【背景】1月22日,美聯儲宣布,將聯邦基金利率調低75個基點至3.5%。這是美聯儲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幅度最大的一次降息,而且是繼“911事件”后,又一次破例在例會前夕降息。
摩根士丹利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王慶認為,美聯儲的決定,將令中國的政策制定者充分理解美國經濟面臨的巨大的衰退風險,并嚴肅思考是否對目前從緊的調控政策有所放松, “因政策失誤而導致的經濟過度緊縮”的風險將隨之下降。
近期中國股市的大跌,即反映了投資者擔憂中國調控政策存在過度緊縮風險、美國經濟衰退導致的外需減弱強于預期。由于從緊政策抑制了國內需求,并進一步深化全球同步衰退造成的影響,市場存在進入“嚴冬”的風險。主要由內需帶動的房產和金融部門,以及由外需拉動的出口導向型部門,都將嚴重受損。但如果中國政府能夠適應形勢,及時調整政策,此種風險將會降低。
今年中國央行調控政策的預期,將由“上半年兩次加息”調整為“全年無加息動作”,預計政府不會正式宣布中止現行緊縮政策;但政府的政策語調將在近幾個月內有所緩和,直至年中時靜靜地回復到較為溫和的姿態。
面對疲軟的外部環境,中國經濟很有可能因此再度迎來平衡。從中期(如一年至三年)來看,這種平衡對股票市場的影響是積極的;但短期內(6個月至12個月),這一變化可能對股票市場產生負面影響。(本刊記者吳燕采寫)
(以上內容詳見《財經》網www.caijing.com.cn“意見領袖”欄目)
本欄目近期重點提示
沈聯濤(中國銀監會首席顧問)
金融創新監管如何做到前寬后嚴
李勇(財政部副部長)
貨幣和財政政策如何打組合拳?
孔祥智(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
價格管制會否加速乳品業洗牌?
李揚(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長)
銀行業績單邊向上理所當然?
展江(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新聞與傳播系主任)
新聞傳播要在法治盲區踉蹌多遠?
李伏安(中國銀監會業務創新監管協作部主任)
銀行業創新如何超越引進階段?
梁紅(高盛亞洲首席經濟學家)
宏觀調控緣何捉襟見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