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協調與專業管理始終是一對矛盾。實行大部門體制,政府亟需對各部門進行有效綜合協調,并服務于政府職能的實現
大部門體制不是一天可以建成的,需要假以時日。要順利推進大部門體制,政府組織架構就必須實現專業分工與綜合協調的統一。
現實中,政府職能需要通過不同的部門與層級來實現,部門分工成為政府管理的必然。但是,政府部門分工越細,職責越容易交叉,權責脫節的可能就越大,綜合協調的需求也就越大。
因此,實行大部門體制,政府亟須對各部門進行有效綜合協調,并服務于政府職能的實現。在這方面,西方國家的“大部制”實踐可供借鑒。
多大的控制幅度合理?
從目前發達國家的實踐來看,中央(聯邦)政府內閣部門設置數目相對比較少。內閣部門比較少,保證了政府組成人員相對比較精干。一般而言,政府組成人員由行政首腦、內閣部長以及行政首腦指定的人員組成。新西蘭雖然設置部門比較多,但內閣部長只有19人,一個內閣部長往往兼任幾個部的首長。
綜合協調與專業管理始終是一對矛盾。設置較少的內閣部門有利于政府的綜合協調,但有時不適應政府管理專業化的需求。發達國家一般通過兩種方式來化解這對矛盾。
一是依法設置專業化的各類獨立機構。如美國在15個內閣部之外,還有61個獨立機構。其中,食品藥品管理局、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證券交易管理委員會等屬于獨立管制機構;社會保障局、特別檢察官辦公室、環境保護局屬于獨立行政機構。
二是設立由內閣部管理的執行機構。如瑞典設置十個內閣部的同時,設立109個歸口各部管理但相對獨立的執行機構。而這些執行機構中,由瑞典農業、食品和消費事務部歸口管理的有18個,國防部歸口管理的19個,環境部歸口管理的12個,外交事務部歸口管理的有9個,產業、人力雇傭和交通部歸口管理的36個、司法行政部歸口管理的15個。
上述內閣部專門負責決策,執行機構專司執行,同時為內閣部提供相關決策信息。
綜合協調與專業管理如何統一?
關于此,許多國家都經歷了一個探索過程。
分工細、部門多,可能是特定歷史時期的需要。但是,部門分割與扯皮只要不利于行政首腦依法承擔政治責任,只要不利于行政首腦綜合協調,只要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就有被撤并的風險,一直撤并到政府可以綜合協調為止。
以英國為例。1914年,英國中央政府共有16個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設置29個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設置39個部,僅與軍事相關的部門就有國防部、海軍部、陸軍部和空軍部四個,1964年將這四個部門合并成國防部。1968年,外交部和聯邦關系部合并為外交和聯邦事務部;衛生部與社會保障部合并為衛生與社會保障部。1970年,住房和地方政府部、公共建筑和工程部、運輸部合并成環境事務部;貿易部與技術部合并為貿易和工業部;海外部并入外交與聯邦事務部。1997年,環境部與交通部合并為環境、交通和區域部。
如果說英國的大部門體制是逐步實現的,那么日本的大部門體制則是“畢其功于一役”。
日本為了克服“部門主義”,從1996年11月28日開始,經過艱苦的改革決策與立法準備過程,終于在2001年1月6日將日本中央政府22個省廳大幅削減為11個省廳。
日本政府在此次機構改革中,原有職能重復或互補性高的11個省廳,統合改組為四個省,原郵政省、自治省、總務廳合并為總務省,文部省、科學技術廳合并為文部科學省;厚生省、勞動省合并為厚生勞動省;運輸省、建設省、北海道開發廳、國土廳等合并為國土交通省。
行政決策中樞如何綜合協調?
相對較少的政府組成部門覆蓋政府基本職能,這是大部門體制的核心,也是政府對各部門綜合協調的基礎。但這并不是政府綜合協調的全部。
事實上,覆蓋政府基本職能的政府組成部門相對越少,部門職能就相對越寬,部門權力就相對越大,對政府綜合協調能力的要求就相對越高。20世紀30年代世界范圍內的大危機之后,政府職能越是膨脹,就越需要政府加強綜合協調能力。
經驗表明,協調可通過組織進行,也可通過思想的支配進行,這兩者并不相互排斥。但對政府等大型復雜的組織來說,通過組織協調更為可靠。
其實,協調與被協調實際上是一種力量的對比。從歷史和現實看,西方發達國家普遍將行政首腦的辦事機構定位為綜合協調中心。這在實行大部門體制的國家幾乎成為一個規律。
1937年1月,《美國總統行政管理委員會報告》坦陳:“幾乎無人領導的政府和委員會管理,已經把美利堅合眾國帶到了崩潰的邊緣”;“從人的角度看,一個人怎么能完全了解100多個獨立運轉的重要機構的事務和問題,更不用說怎么才能負責對他們進行一般的指揮和協調。”
由此,該報告中提出了改進政府管理的五條建議:第一條是“為了處理總統肩負的大量增加的行政管理責任,擴大白宮工作人員”;第四條是“徹底檢查整個政府行政部門,整頓現有的100個機構,由少數大的部門進行管理,使所有的行政活動各得其所”。
美國聯邦政府接受了這兩條建議,并不斷強化白宮的綜合協調職能,從而使其更有效地為總統提供決策情報和信息,協助總統督導、協調各行政機構。
美國總統辦事機構最多時達4700人。目前內設機構14個:白宮辦公廳(1939年)、白宮軍事辦公室、經濟顧問委員會(1946年)、中央情報局(1947年)、國家安全事務委員會(1947年)、總統外交情報顧問委員會(1956年)、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1963年)、環境質量委員會(1969年)、行政管理和預算辦公室(1970年)、科學和技術政策辦公室(1976年)、行政辦公室(1977年)、政策制定辦公室(1978年)、國家藥品控制政策辦公室(1988年)、國家經濟委員會(1993年)。
再來看日本。日本2001年1月完成了大部門體制改革的同時,建立了三個層次的中央省廳間協調機制。一是在首相的直接領導下,由內閣官房(辦公廳)主導的部門協調,為最高協調機制;二是由首相在內閣府任命“特命內閣大臣”作為內閣代表對各省廳進行協調;三是省廳部門間的直接協調機制。
值得注意的是,在絕大多數發達國家,政府一般不通過設置副職來分管、協調部門,其內在機理值得推敲。
作者為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