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的輿論監督,讓人民說出心里想說的活,思考民族國家的前途,監督國家干部、官員必須走正路,這是多么好、多么重要的事情
“開一代民主新風——評廚師批評部長”,這是上個世紀80年代我在《人民日報》發表的一篇長文的題目。當時,發生了一件轟動全國的事情:北京豐澤園飯莊的廚師陳愛武,向中國青年報社反映,商業部部長搞特權:吃一頓飯交的錢不夠買一碗湯。
中國已經實行改革開放了,怎么還能允許這樣的封建特權存在呢?我聽到這個消息后,就請兩位記者去調查,發現確有其事。
1980年10月16日,《中國青年報》在第一版頭條位置,刊登了本報記者馬北北、李鵬圖采寫的通訊,標題是“敢于向特權挑戰的人——記北京豐澤園青年廚師陳愛武”。報道中說:“(豐澤園)飯莊時常有一些‘特殊賓客’來光顧。這些人到飯莊大吃大喝,一頓飯幾十元錢,而他自己只付一二元,名之曰‘吃客飯’。在這些‘特殊賓客’中,有一位就是商業部部長王磊。他僅自1977年以來,到這里吃‘客飯’有據可查的就達16次。以今年該部長吃的兩次存有菜單的菜價計算,僅菜一項就是124.92元,而他自己只付給19.52元。”這一天的報紙,還在第一版配發了題為“改革者,鼓起你的勇氣”的社論。當天早上,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新聞和報紙摘要”節目摘播了通訊和社論。
報道和社論在全國立刻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當天,王磊就向中紀委作了書面檢查。他還分別給北京市第一服務局和豐澤園飯莊寫信,表示感謝批評,并愿意補足少付的錢款。同時,王磊請商業部黨組把他的檢查印交各局,向全體同志宣讀。
一個在舊社會被看做“店小二”的廚師,現在能夠公開批評、揭發中央人民政府一位部長的錯誤行為,這讓大家感到很振奮。《人民日報》和一些地方報紙,紛紛轉載了這篇報道。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還發出通報,批評王磊的錯誤行為,表揚了陳愛武“敢于揭露問題,向不正之風進行斗爭的精神”。
在這之后的半個月時間里,《中國青年報》在第一版陸續刊發讀者來信和各界反應數十篇。在“腐敗”這個詞還不流行的年代,陳愛武被認為是“敢于同特權斗爭的人”,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1982年3月,王磊被免去商業部部長職務。
經過十年動亂,心靈受到很大創傷的青年,當時存在一種“看破紅塵”的消極思想;而在一些思想政治工作者眼中,青年又被看成是“刀槍不入”的僵化者。一位家住浙江紹興的青年來信說,他曾給自己規定了一條準則:“多閱讀,少思考,不暴露。”他看到陳愛武事跡的報道,開始認為這不過是“雷聲大,雨點小”,而且還替陳愛武擔憂:觸犯了高級領導干部,還不知道會遭什么罪呢!他萬萬沒想到,糾正錯誤的實際行動來得這么快,中紀委的通報和部長的自我檢查打破了他的“準則”。他平生第一次投書報社,表示:“我現在確信,只有敢于向歪風邪氣挑戰,依靠黨和人民,才能真正改變青年看破‘紅塵’的思想狀況。希望許許多多參加人生觀討論(指當時《中國青年》雜志圍繞‘潘曉來信’展開的青年人生觀大討論——編者注)的青年,向那些投身現實、改造現實的有志之士學習,少嘆息多奮斗!”
可見,公開的輿論監督,讓人民說出心里想說的活,思考民族國家的前途,監督國家干部、官員必須走正路,這是多么好、多么重要的事情。正如一名青年所說:“這比發表一百個糾正歪風的文件更有力量。”
但是,對這樣的好事情,有人卻看不慣。我當時就受到這樣的責問:“報紙公開批評部長,這是誰批準的?”于是,我就在1980年11月3日的《人民日報》上寫了題為“開一代民主新風”的文章。文中提到:“利用報紙來監督公仆……是建立正常民主生活不可缺少的渠道”,正面申述了公開輿論監督的好處和重要性。
前不久也發生了一件轟動全國的事。遼寧西豐一位女商人因不滿縣委書記張志國不準她的加油站開業、要用強力把她的企業“從西豐地圖上抹去”,憤怒地寫了批評張志國的信。結果被抓,以偷稅罪、誹謗罪兩罪并罰,被判三年六個月的徒刑和17萬元罰金。張志國看到《法制日報》主辦的《法人》雜志上記者寫的報道,立即派多名警察趕到北京,要把記者捉拿歸案,罪名也是“誹謗罪”。
這相隔20多年的兩次“轟動”,反差竟如此之大。這說明當年盼望的開一代民主新風只是刮了一陣小風。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政治體制改革滯后,造成今天腐敗盛行的社會惡果。
黨的十七大報告承諾,要推進我國的政治體制改革。報告中提到“民主”,有幾十處之多;現在,“民主”已是上上下下各級官員們講得最多的一個詞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尊重輿論監督的官員,才有道德的力量。沒有道德力量,與民心、黨心相背,任何官員的手中的權力都是靠不住的。我們期待著能保障我國新聞自由的新聞法早日制定、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