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黨總統提名人之爭仍膠著

3月4日,無論是對民主黨,還是對共和黨來說,在美國2008年總統競選中,都是富有戲劇性和決定性的一天。
這一天,共有四個州的初選(包括個人投票初選和基層黨團會議初選),確定了亞利桑那州聯邦參議員麥凱恩毫無爭議的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提名,也再次打亂了民主黨的陣腳。
民主黨候選人競選者、伊利諾伊州聯邦參議員奧巴馬,在2月5日“超級星期二”之后連勝了九場,并早在2月12日就在黨代會投票代表數上,超過了對手希拉里;因此,3月4日的初選,被認為是希拉里的“背水一戰”。如果她不能在這一天兩個代表數的大州——俄亥俄州和得克薩斯州扳回比分,她將被迫出局,而民主黨的形勢也會就此明朗。
希拉里重演了新罕布什爾州“絕處逢生”的一幕。雖然在代表數上仍落后奧巴馬上百票,但再一次證明了她卷土重來的能力,也讓人深感克林頓夫婦數十年人脈和資源不可小視。
雖然在緊隨其后的兩個州——懷俄明和密西西比州的初選中,奧巴馬又均以壓倒性優勢勝出,但由于這兩個州的代表數很少(總共只有45個名額),因此,到目前為止,民主黨的這兩位“明星”依然沒有分出勝負。不能排除拉鋸戰將持續到8月25日黨代會的可能性。
希拉里重新定位
在威斯康辛失利后,希拉里便將所有的人力和財力都投到俄亥俄和得克薩斯。
在深受工業蕭條和房市崩潰之困的俄亥俄州,很多選民帶著切身煩惱來到希拉里的競選活動現場。與那些需要激情、要求精神領袖的東部選民相比,俄亥俄的選民更實際,他們急需一個信得過的候選人來解決眼前的實際問題。
熟諳政策的希拉里在這個時候發揮了優勢。她可以從浮動利率的具體數字講到她解決方案的每個細節。這些讓都市年輕人覺得索然乏味的爐邊談話,卻激起了俄亥俄人的好感。
在奧巴馬成功地將希拉里早期的競選口號——“經驗”——闡釋為“舊體制中的錯誤經驗”和“華盛頓政治游戲的熟絡者”之后,希拉里便一直陷于定位困境。如何動搖對方的“希望”和“改變”(奧巴馬競選口號)又不至于讓自己顯得“反希望”、“反改變”,是希拉里能否扳回選局的關鍵。在俄亥俄,希拉里找到了她的新定位——“問題解決者”。
統計數據顯示,在俄亥俄初選中,大多數白人女性、老人、工會成員和遲遲未決者,都選擇了希拉里。在3月4日晚的歡慶會現場,希拉里興奮地說,美國人需要“解決方案”,要將“希望”變為“現實”。面對歡騰的支持者,她揮著手說:“是的,我們將會”,以此來挑戰奧巴馬的核心競選口號“是的,我們可以”。
北美自由貿易協議之爭
對于希拉里來說,雖然俄亥俄和得克薩斯的勝利未能幫她在總投票代表人數上趕超奧巴馬,但足以讓她的團隊和支持者看到繼續前行的希望。而這也正是不少民主黨黨內領袖所擔憂的。
在3月4日關鍵的選舉前一周,包括民主黨全國委員會主席霍華德·迪恩(Howard Dean)和2004年民主黨總統提名人約翰·克里(John Kerry)在內的大腕人物,都通過媒體,建議希拉里以黨派利益為重,及時退出初選。因為如果兩人的選戰僵持下去,可能誰都無法達到2025張法定的過關票數。到那個時候,民主黨的提名人很可能要靠所謂的“超級代表”的投票來決定。
“超級代表”由民主黨各級議會議員和重量級人物組成,如果他們青睞的對象與普通選民的選擇不符,勢必會引起爭議,挫傷本黨選民的熱情。即使情況不那么糟糕,“超級代表”的選擇與普通選民一致,也難以預料這場殘酷的持久戰最終將給提名人帶來多大的傷害。
近兩周來,希拉里和奧巴馬的競爭日趨激烈。讓民主黨領袖們焦慮的是,初選一天沒有眉目,兩位候選人就一天要往“左”偏。而這不僅背離了希拉里自2002年入選紐約州聯邦參議員以來“往中間走”的努力方向,也背離了奧巴馬要通過這場選舉團結中間黨派、甚至共和黨人的初衷。
俄亥俄州的初選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例子。為了爭奪俄亥俄州的白人男性選民,特別是工會選民,奧巴馬和希拉里不得不迎合貿易保護主義立場。兩位民主黨候選人大肆批評“不公平的貿易協定”,將當地工廠的倒閉和失業率的上升歸咎于失敗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
此外,兩人還雙雙承諾:上臺后會與加拿大和墨西哥重新談判、修改相關貿易條款,“倘若該協議不能為美國工人帶來更大保障,美國寧可退出”。
實際上,麥凱恩已經意識到民主黨競選人在貿易政策上的軟肋。在3月4日晚的慶祝會上,麥凱恩強調自己支持自由貿易,并相信美國是自由貿易的受益方。
“我們要通過降低稅收和減少政策約束來增加美國的競爭力,而不要退回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大政府。”麥凱恩說。而這正是18年前里根借以擊敗卡特的競選宣言。
不過,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美國國會政治研究學者托馬斯·曼(Thomas Mann)認為,民主黨候選人是在“回應許多美國人的經濟焦慮”,麥凱恩在改變現實方面能做得很少。
布魯金斯學會另一位政治研究員威廉姆·加爾斯通(William Galston)亦向《財經》記者表示,“貿易將成為秋天競選的重要議題。如果民主黨人當選總統,那么整個世界可以預期希拉里參議員所稱的貿易談判的‘停頓’,以及美國在勞工和環境標準等問題上更加強硬的姿態。”
按希拉里規則玩
隨著奧巴馬和希拉里的廝殺日益升級,攻擊也終成為不可避免的一個武器。
“對于(奧巴馬)得克薩斯州和俄亥俄州的失利,有幾種解釋。一是人口構成方面的因素。他沒能贏得那些他一向不占優勢的群體——白人女性、拉丁裔、教育程度較低的選民;另一種解釋是戰術上的失敗——希拉里對他的攻擊奏了效。”《紐約時報》政治評論員戴維·布魯克(David Brook)撰文說。
于是,要求奧巴馬“強硬起來”的呼聲再次響起。而面臨考驗的奧巴馬似乎也接受了這一建議。
3月5日,奧巴馬在記者們面前質疑希拉里的外交經驗。“我希望大家能想想,她聲稱的外交經驗到底指的是什么。我知道她說自己拜訪過80個國家,但她是去那里談條約、談協議了嗎?她是在關鍵時刻去那些國家處理危機了嗎?我的感覺是——未必。”
奧巴馬的競選團隊還對希拉里的稅收返還、克林頓任總統時其圖書館接受的捐贈,以及希拉里那些秘密的白宮文件大做文章。“如果希拉里參議員想把辯論引向各種不同的方向,我們奉陪。”奧巴馬的參謀大衛·阿克塞爾羅德(David Axelrod)近來向媒體表示。
在布魯克看來,奧巴馬開始按希拉里的規則出牌,是一件危險的事。因為奧巴馬的全部政治資本就是倡導“新型政治”——結束過去20年黨派相爭造成的政治癱瘓。如果失去這個,“他將一無所有”。而且一旦這樣一場戰爭主導競選,就會“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了。即使他最終贏得了民主黨的提名,他也不能再代表任何新事物了。“他只會是一個一任參議員還沒當滿就想競選總統的政客。”
最大的贏家
“從歷史上看,一場一直打到黨代會的提名競選,對該黨及最終的提名人來說,都是不利的。”加爾斯通說。
托馬斯曼持相同的看法:“一場曠日持久的激烈對峙,可能會在11月的大選中損害民主黨奪回白宮的前景。”
但至少到目前為止,人們依然難以預計事態的發展。只有一點是確定的,即麥凱恩已是最大的贏家。麥凱恩被認為是共和黨所有候選人里最堅持原則的一個人。他過往的記錄顯示,他會堅持自己的立場,即使政治前途可能受影響。
比如這次競選中,他在向伊拉克增兵和移民政策問題上的立場,就差點斷送了他。明知這些立場非常不受歡迎,麥凱恩也并未像羅姆尼那樣見風使舵,為迎合共和黨保守派選民而改變他在墮胎和槍支管制等問題上的立場。
現在,當希拉里和奧巴馬繼續艱難地廝殺時,麥凱恩可以好好地補一些覺了。“民主黨之間的斗爭只會使麥凱恩獲益。”托馬斯曼說。加爾斯通亦表示,麥凱恩有機會籌集大選資金、選擇助手,以及為秋季的大選做組織準備工作。
事實上,麥凱恩已經在逐步調整自己的立場和政策,以向共和黨的核心價值和傳統政策取向靠攏。
3月初,在接受《華爾街日報》就經濟議題進行的專訪時,麥凱恩為自己曾經兩度投票反對布什政府減稅政策一事進行辯護,但補充說,將“不會增加新的稅”。在社會保障議題上,他也表示,仍支持布什未能成功獲得國會批準的“私人退休賬戶”計劃。
對麥凱恩,人們好奇的下一個焦點是,他會選擇誰作為他的競選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