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業正迎來一個對聯合重組更為寬容的年代

不需要等太長時間,選擇權即將再次放在東方航空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代碼:0670;上海交易所代碼:600115;下稱東航)的小股東面前。
在上一輪投票遭否之后,東航引入新加坡航空公司(下稱新航)的決心并未動搖,相反,為了促成新一輪投票成功通過而發起的各項準備工作正在推進。
2008年1月8日,東航引入新航和淡馬錫控股公司為戰略投資者的決議,遭遇了中國航空(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航有限)的強力阻擊,最終中航聯合小股東以壓倒性多數否決了東航引資方案。
但這只是上半場,影響中國民航未來天空的龍虎斗遠未結束。
隨后的1月18日,中航正式提出入股東航建議,欲以每股不低于5港元的價格,認購東航擬發行的29.85億股H股。這一報價大大高于新航與東航議定的3.8元收購價。
根據原來的協議,東航原本準備總計增發29.85億股H股,其中向新航和淡馬錫(下稱新方)增發18.84億股,使其在增資后的東航合計持股24%。為此,新方將出資71.61億港元。
中航的建議,成為了新一輪唇槍舌劍的開始。但在市場人士看來,當事雙方通過公告和媒體采訪做出的各種表示均在隔空放話,以圖向對方及小股東繼續釋放有利信息,因為新一輪投票幾乎100%要發生。
“時間不會太長,(這次引資)今年肯定做完了。”一位接近東航交易人士告訴《財經》記者。
“誠意”之爭
盡管中航出價更高,但2月27日,東航公告仍斷然拒絕了中航有限的入股建議,并言辭尖銳地指出,中航有限沒有誠意,缺少“深入和透徹的規劃”,其建議在法律和未來審批方面存在著“重大不確定性”,且無益于“提升東航的國際競爭力”。
隨后,中航有限對東航拒絕其入股的公告做出回應,稱東航董事會所做出的決定,是由于雙方尚未就中航有限的建議“進行廣泛而深入的討論所致”。
中航有限表示,對與東航結成戰略伙伴關系始終抱有極大的誠意,并邀請東航盡快與其就建議中股權和業務合作的各項細節進行討論。
“兩會”期間,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中國航空集團公司(下稱中航)黨組書記、副總經理孔棟再度表示了中航尋求入股東航的強烈決心。孔棟稱,“這是較快做強中國航空企業的必由之路,值得冒險嘗試。”
對于東航在公告中指責中航提出的建議“沒有誠意”,孔棟回應稱,中航提出并購是從戰略角度考慮的,也是從全體股東利益角度出發,并非“沒有誠意”和“不負責任”,且提出的方案價格明顯優于新航,與東航合作可以形成合作共贏局面,為雙方帶來更大的協同效應。
孔棟同時是中國國際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交易所代碼:601111,香港交易所代碼:0753,下稱國航)代董事長。他表示,中國三大航空公司中,東航和南航擁有的國內航線多于國航,國航在國際航線上則有相對優勢,所以“大家完全可以做到優勢互補”。
孔棟稱,與東航合作不會令兩家企業地位發生根本變化。“我們只是希望成為東航的戰略投資者,而不是控制東航,它還是一家獨立的上市公司。只不過是我們投資之后,希望有更廣泛的全面合作。”孔棟說。
而對于中航入股東航是否構成壟斷,孔棟則聲稱,“即使中航和東航合并,在市場上也談不上壟斷。”
業內觀察家指出,東航與中航之所以就“誠意”問題爭執不休,主要還是希望以各自觀點繼續影響小股東。一方面,東航需要向小股東證明“中航”只是“攪局者”,實際上無意競購;另一邊,中航則試圖讓市場相信中航收購建議的嚴肅性,及中航收購可能帶來的好處。“孔棟強調不是要控制東航,更包含了希望解除東航管理層警惕的意味。”這位觀察家指出。
新一輪投票誰屬
孔棟這番表態并未得到東航一方的積極響應。
在2月27日的公告中,東航表示將不再考慮中航建議,但堅持引進戰略投資者,這個“戰略投資者”仍然是非新航莫屬。接近東航的投資銀行內部人士向《財經》記者透露,東航很可能會發起第二輪投票,且維持原新航入股方案不變。
不過,在經歷了上一次的失利之后,天平似乎開始向東航傾斜。
3月11日,東航H股股價一度跌至3.75港元,低于新航提出的3.8港元的入股價格。在東航看來,這使得“國資賤賣論不攻自破”。
而價格,正是新航方案上一輪遭到否決的最主要因素。當時,東航股價在7港元左右,中航一方面指責東航賤賣國資,一方面拋出每股5港元的價格,令市場對競購前景充滿期待,預期東航H股股價將借此上揚。在輿論引導與利益驅動下,東航小股東否決了新航方案。
然而,轉至2月,隨著大盤走弱,東航的價格逐漸回落,第一次投票時的價格因素已不復存在,新航的入股價格重新對市場產生了吸引力。
不僅如此,在最近兩周的較量中,東航堅決表示了態度,其不與中航結盟的決心如此之強,使得小股東不得不重新考慮競價是否真有可能發生。畢竟對一個公司定向增發而言,如果東航堅決不考慮引入中航,小股東也無力回天。
前述接近東航交易人士告訴《財經》記者,“上一輪如果不是中航最后報出5港元,基金倒戈,即使中航投反對票,H股投票的結果很難估計。”
孔棟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亦承認“不能勉強”東航“交易”。不過他很快強調,如果東航不考慮中航,東航的下一步也應對方案做些調整。“如果還是原來的方案,市場可能接受嗎?”
中航籌碼
中航并不打算輕易放棄。
在東航公告拒絕了中航有限的入股建議之后,花旗集團隨即發布研究報告指出,東航很難轉變態度接納中航入股建議,除非中國政府有意培植超級承運人,以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航空業。
政府因素仍然是中航與東航較量中最重的砝碼。隨著民航總局局長易人,行業主管部門的態度更加引人關注。
前任民航總局局長楊元元出身飛行員,任職期間強力推動民航業開放。2004年簽訂的中美航空協定,奠定了中美航空開放的大格局,民航總局還逐步放松了對國內航線運價和航班路線的管制,放寬市場準入,允許民營資本成立航空公司和通用航空企業,并推動三大航空公司加快股份制改造及上市。在其任內的最后一年,楊元元還進一步擴大了中美航空開放的協定。2007年,楊元元曾明確表態,反對三家航空公司相互整合。
繼任者李家祥與楊元元在民航理念、工作風格和個性上存在諸多差異。楊李二人都曾在不同場合提出建立“民航強國”,但對于建立民航強國的路徑,則有極大不同。
軍人出身的李家祥懷抱“超級承運人”的夢想,在擔任中航集團董事長期間一直主張通過聯合重組、做大做強中國民航企業,以應對日益激烈的外來競爭。盡管中國民航業已連續幾年,以超過GDP增速的速度迅猛發展,但李家祥認為中國民航業發展仍不無隱憂:開放的天空政策實行以來,中國在國際航線的客貨運業務量在上升,但中國公司在國際業務方面,所占的市場份額卻在下降。
“民航總局要積極支持和扶植航空公司,來應對國際競爭。一方面,民航總局要進一步理順航權、空管等環節,提高我國民航業的整體管理水平和運營效率,另一方面,要引導航空公司互相配合,減少中國航空公司之間的內耗,形成良性互動,對外形成拳頭。” 李家祥3月6日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
對于中航與東航之間陷入膠著的入股之爭,李家祥明確表態,稱“這是企業自己的事。……只要有利于企業發展、有利于行業進步的都應該支持。具體方式是企業自己的事情,由企業自己來商談。”
李家祥還表示,民航新格局的形成會有一個過程。“下一步怎么辦,主要靠三家企業自己的發展戰略來定。”
就任民航總局代局長之前,李家祥任職國航董事長,正是在其任內,推動了“東航競購戰”。在一位業內資深人士看來,中航入股東航的勝算并不小,其理由便是“李家祥升任民航總局代局長”,并極有可能在新組建的交通運輸部出任要職。
并購時代
1月22日,在“東新方案”因中航有限的介入而階段性失敗之時,中國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交易所代碼:600029;香港交易所代碼:1055,下稱南航)發布董事會公告稱,與東航簽署業務合作框架協議。南方航空公告解釋,該協議目的是加強雙方的業務合作、提升運營效率,不涉及任何股權方面的合作。
一位接近董事會的人士向《財經》記者表示,南方航空與東方航空一年前就開始這一業務談判,但歷時一年未談妥,直到最近才達成共識,并最終簽署協議。
知情人士向《財經》記者透露,南航選擇與東航加強業務合作,主要是因為上海樞紐十分重要。目前中國三大航空公司中,南航在國內航空市場的份額最大,但其總部所居的廣州基地,與北京和上海的樞紐地位相比,弱勢明顯。
一位南航人士向《財經》記者透露,這次與東航加深業務合作,增強與上海的聯絡,對南航國內航線網絡的完善將有所裨益。
盡管數位南航集團高層強調,此番業務合作并不涉及股權,但亦表示,這并不代表南航近年來在資本運作層面上無所作為。“戰略投資者也好,資本運作也好,我們一直沒有停止步伐。只是我們得用適合自己的方式來做,而且也沒到成熟和公布的時候。”一位南航高層向《財經》記者表示。
中國民航經過上世紀90年代初的改革,終于形成三大航空公司競爭局面,這一格局能否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