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電網基礎設施采購環節的腐敗和更深層次的公司治理難題,比提升設計標準和進行大規模的電網投資更急迫

3月,隨著春天的腳步漸近,除了個別重災區的供電仍未恢復,起自春節前夕的雪災對人們造成的影響已漸漸淡去。但是在災害中遭受重創的電力行業,對于此次電力系統癱瘓的反思一直在進行。
3月12日,主旨為反思的電力防災思考及應對研討會在北京召開。與近來多見于媒體的很多觀點一樣,在這次會議上,部分電力業內人士將此次電網受損嚴重的原因,歸咎為電網設計標準偏低和電網建設資金投入不足。按照這一思路,中國電力工程顧問集團公司會同國家電網公司、中國南方電網公司,已著手進行電網工程國家和行業設計標準的修編,內容之一就是按照至少30年一遇的氣象條件來設計和建設電網。這意味著今后的電網建設,將增加數千億元投資。國網公司也于日前宣布,未來將投資5000億元大規模加強電網建設和維護。
與此同時,來自國網公司內部的一種聲音還認為,此次雪災說明,輸配分開(將輸電與配電、售電側分離,進行公司化運營,是“十一五”期間電力改革的方向之一)應緩行,只有強化電網管理一體化的體制才能即時有效應對災害。據悉,一份類似呼吁的報告已上達高層。
這些觀點在電力監管部門和業內引起震動。許多支持進行電力改革的人士認為,無論是提升設計標準,還是大規模地增加投入,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電網建設面臨的困局;從此次雪災中暴露出來電網公司因壟斷而帶來的一系列公司治理問題,不容忽視。如果不能在體制上解決這些問題,無論設計標準提高多少,電網投入增加多少,都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電網建設的質量,反而可能使更多增加的投入泥牛入海。
鋼筋變鋼絲
2月14日,《北京青年報》刊登了一封來自江西的讀者來信。這位署名為唐虞的電力職工在信中指出,在其老家所在地,有兩種輸電線桿,一種是五六十年代架設的工業線桿,一種是前幾年“農網改造”架設的“新線桿”。在折斷的新線桿里露出的是八號鐵絲,而不是相應規定的鋼筋。
唐虞在文章中提出疑問:這種不達標的線桿是怎樣進入農網改造市場的?是怎樣被用到農網改造工程上的?
在受覆冰災害影響最大的湖南,也出現了類似的問題。參與抗冰保電的郴州多名電力工人告訴《財經》記者,他們所搶修的輸電設備中,除去冰凍嚴重的因素,設備老化問題其實相當突出。
但問題在于,出問題的設備,很多都是近年新建的,根本沒有達到設計年限就出現老化,這從設備的銹跡程度、電塔材質、螺絲接口等都可以反映出來。同樣,在郴州當地,也有不少人發現,在農村倒塌的電線桿中,鋼筋如鐵絲般細。
一位在鋼廠從業30多年的老工人告訴《財經》記者,他看到一些受災倒塌的電塔基架被冰塊壓成麻花狀,第一反應就是:這應該是廢鋼或根本就不是鋼制品。
“此次覆冰災害的成因,除去設計標準的因素,電網結構距離電網設計標準差距較大,設備問題已埋下隱患。這是電網設施大規模損毀的重要原因。”一位電力業內資深專家告訴記者。
在劣質設備曝光前后,一系列腐敗案發。2007年,湖南省查處了一個電力系統腐敗窩案,電力系統的案件位列湖南省紀檢部門當年查處案件各領域榜首。其中,長沙市電力系統腐敗窩案查處了34名電力系統人士,并牽涉城建、規劃、國土等諸多部門人士。
在此次重災區郴州市,在查處郴電國際董事長鄧中華窩案后,又查處了郴州地區資興市數十人涉案的電力局腐敗窩案。其中反映出問題最多的,恰恰就是農網投資改造工程。
2007年10月,包括郴州資興電力集團公司原總經理陳移山在內的多名高管被捕,數十名相關人員主動投案。據資興市紀委人士透露,涉案人員粗略統計超過50人,涉案總金額超過千萬元。涉案人員除了陳移山,還包括公司副總何世杰、財務室原主任陳春陽、物資供應部原部長朱大海等人。令監察部門意外的是,公司原紀檢監督員楊平波亦涉案,且涉案的項目大都與當地農網改造有關——在農網改造的物資供應和施工建設過程中,楊平波多次收受設備廠商、建設單位賄賂。
這些電力腐敗案件與導致全市在雪災中停電九天的電網崩塌事件,同時發生在郴州,這難道是巧合?
農網改造黑洞
2004年,發改委曾對全國14個省的農網改造實行專項檢查。調查組發現,農網改造工程中普遍存在虛報項目、虛報工程量套取國家資金,挪用、擠占資金,物資管理混亂等嚴重問題。
例如,發改委稽查中發現,河北省肥鄉縣電力局在農網改造過程中,以高出成本價12-14元的價格,向168個村收取電表箱款124.8萬元,僅電表箱一項,多收的費用就達47.8萬元。發改委在稽查中還發現,電力系統采購管理非常混亂,自采物資違規加價的問題絕非個案。
隨后,發改委下發通知,要求針對肥鄉縣農網改造工程出現的嚴重違規違紀問題,河北省和國家電網公司有關部門要深刻汲取教訓,全面檢查農網改造工程。
中國投資協會能源研究中心副理事長陳望祥認為,此次雪災雖是天災,但人禍因素加深了災害的廣度和深度,湖南郴州正是典型案例。郴州在暴雪災害中成為重災區,也是電力腐敗問題的重災區,而腐敗案的發生又集中在電力工程建設和采購環節。這一連串的重合絕非巧合。
陳望祥指出,中國電力行業經過改革,已改變了過去政企合一的狀態,但無論在上面還是在基層都沒有完成真正的公司化轉型,更沒有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結構。尤其在配電側,電網公司仍然停留在輸配不分的一體化管理之中。輸電側的成本無法核算,從而無法形成有效的監督。與此同時,在包括采購在內的各個環節中,企業由于長期政企不分和行業壟斷根本沒有形成有效的制度,權力過于集中,采購何種產品或以什么價格采購,往往少數幾個人就能說了算,根本沒有監督機制加以制約。
與此相對應的是,這些壟斷企業往往還掌握著大量的缺乏監督的資金。
同樣以農網改造為例,1998年6月以后,國家實施了兩期大規模農村電網建設與改造。據統計,從1998年6月至2003年年底,國務院專門劃撥國債資金作為農網改造的資本金,再加上農業銀行貸款,共投入農村電網建設與改造項目資金2884億元。
此外,2003年,國家還對縣城電網建設與改造,投入了334.2億元。
據新華社消息,自1998年開展的農村電網建設與改造,累計投資達3800億元,超過建國50年農網投資的總和。然而,巨額資金所打造的工程,在一些地方還不如五六十年代的工程經得起雪災考驗,這不能不令人扼腕。
上述問題在電力業內其實由來已久,近年來,電力系統的腐敗案多次被揭露,且往往集中在工程建設、采購環節。2004年6月23日,國家審計署審計長李金華披露了審計署對原國家電力公司領導班子進行任期經濟責任審計的情況。審計報告稱,1998年至2002年期間,該公司損益不實情況比較嚴重,累計少計利潤78億元;因為決策失誤該公司國有資產遭受重大損失,涉及金額78.4億元,其中因個別領導人違反決策程序或擅自決策造成的損失或潛在損失32.8億元,占42%。
事實上,雪災所暴露出的問題,并非電力行業所獨有,而是植根于許多國有壟斷企業之中。從根本上而言,這不僅僅是公司治理或管理上的問題,更是制度的問題;解決這些制度問題的惟一途徑,就是將改革繼續推向前進,打破壟斷,從公司外部和內部都引入競爭和監督機制。
就電網企業而言,當務之急就是建立一套規范和透明的采購和財務管理體制,并引入集中采購、招標采購、采購核查評估等多種管理模式,減少賄賂、回扣和貪污浪費行為。同時,加快推進輸配分開的改革,在配電側進入競爭機制,在輸電側明晰運營和成本,早日形成真正有效的公司化運營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