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蹤
扭虧幫助TCL重塑融資管道,但TCL能否在產業轉型中重建企業核心競爭力,是其重新喚起資本市場信任的關鍵
自TCL上市以來,TCL集團(深圳交易所代碼:000100)董事長李東生從未如此寂寞。3月13日,TCL集團發布2007年業績報告——凈利潤3.96億元。在連續虧損兩年后,TCL集團向資本市場交出了一份盈利答卷,卻沒有激起多少掌聲。
從公告預盈至今,幾乎沒有投行就此發表研究報告。高盛在2008年1月23日宣布,不再跟蹤分析包括TCL多媒體(香港交易所代碼:1070)在內的三家彩電生產商。TCL集團年報發布當日收于5.98元/股,比上市時將近10元的股價,已大幅縮水。
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并未表現出沮喪。相反,他對TCL復蘇的信心正在緩慢提升。
“去年的目標就是希望三家上市公司都能盈利,現在大部分實現了。只有TCL多媒體還有問題,但TCL集團和TCL通訊整體盈利高于預期?!?月4日,TCL集團年報發布前夕,李東生對《財經》記者說。
融資平臺解凍
和《財經》記者一見面,李東生就說明,TCL集團的盈利并不像有些媒體報道的,主要靠“賣資產”來實現。他舉例說,轉讓TCL電腦的股權并沒有獲得多少資產增益。而出售低壓電器股份的交易由于尚未交割,收益并未反映在2007年度財務報表內。
李所指的兩筆交易,分別是2007年11月,TCL集團向昌達科技實業轉讓TCL電腦科技(BVI)82%股權,獲利780萬元。同年12月,TCL集團再將TCL低壓電器(無錫)公司100%股權轉讓給羅格朗公司,有望獲利3.5億元。
對TCL來說,扭虧意義重大。究其根本,在于為TCL重塑融資平臺。過去兩年間,TCL集團一直資金匱乏。海外并購帶來的不確定性以及連續虧損,令眾多金融機構望而卻步。
2005年8月,國家開發銀行(下稱國開行)與TCL集團簽署了協議,承諾為TCL集團提供貸款支持,用于支持其“走出去”項目。但情況在TCL戴上ST帽子后發生轉變。最終,TCL沒能從國開行拿到一分錢。
兩年低谷,令李東生親歷了資本市場的“人情冷暖”。“銀行和金融機構都是市場化運作的,很難為你‘雪中送炭’。而TCL摘掉ST的帽子之后,就符合銀行貸款的基本條件了。”
2007年4月,TCL集團曾把定向增發提上了議程,但議案直至公司三季度公布盈利季報后才獲董事會通過。
李東生稱,“3月底將正式把材料報到證監會。從目前相關規定講,我們是符合增發條件的。”
根據TCL集團的《非公開發行股票預案》,擬向不超過十名投資者非公開發行股票,募集資金不超過16.96億元,其中李東生以現金認購18%。所籌資金中,除3億多用于向TCL多媒體增加投資,7.4億元和6.5億元計劃分別投資42寸以下和56寸以下兩條液晶顯示模組生產線。
李東生對此信心很足?!斑^去半年多我們花了很多精力研究液晶模組項目,希望啟動增發時能給市場精細的介紹,比如未來將會有哪些利潤貢獻?!?/p>
押寶液晶模塊組
液晶顯示模組(LCM),是液晶電視中將液晶顯示器、集成電路等構件轉配在一起的組件,約占一臺平板電視成本的30%至40%。李東生之于液晶模組如此重視,原因很簡單:這是TCL彩電業務轉型的關鍵。
在過去兩年間,全球彩電市場從CRT(傳統陰極射像管電視)向LCD(液晶電視)迅速轉型,使得憑借收購湯姆遜一舉成為全球最大CRT彩電廠商的TCL突然擱淺。
在TCL宣布液晶模組投資計劃前,有消息稱,TCL集團將與一家跨國公司合作開設液晶面板工廠,但遲遲未見行動。液晶生產線動輒投資幾十億美元以上,在分析師看來,TCL集團短期內上馬面板生產線的可能性已經不大。興業證券分析師時紅認為,原因在于,液晶屏生產相對處于寡頭競爭,外來者很難進入;TCL集團目前的經濟狀況也不可能有實力投資。
模組因此成為TCL進入上游最現實的選擇。“如果不介入模組開發,產品開發空間較小,在成本上著力的范圍也小。模組研發能力的提高對改善整個在LCD產業的競爭力有很大幫助?!崩顤|生表示。在過去的兩年中,由于不能有效控制LCD的采購供應成本和按照市場需求迅速更新產品,TCL在LCD市場上遭遇的主要難題是:投資愈多,庫存愈多,虧損愈大。
時間是李東生最大的敵人。多家市場分析機構預測,2008年全球平板電視的銷量將會超越CRT。TCL模組工廠從建廠到投產至少需要18個月。即使募資順利,也要在2009年方能見到回報。從現在到那時,TCL集團能否找到辦法阻止彩電市場份額下滑,這是2007年10月才上任的TCL多媒體首席執行官梁耀榮要解決的問題。
梁耀榮是原飛利浦彩電部門老將,在飛利浦工作28年之久。“梁耀榮與TCL有過合作,亦有國際市場的人脈資源,可能是TCL多媒體最合適的人選?!币晃粯I內資深人士評價。
梁耀榮給自己制定了三個階段的目標:前兩個月著重于做細致的資產管理,此后是制定業務策略,當前工作重點是人力資源的國際化。他告訴《財經》記者,今年3月,TCL多媒體將對薪酬制度適當調整,以穩定人心。
就像阿梅里奧當初進入聯想集團所做的一樣,梁耀榮加入后,也在技術、戰略采購和供應鏈管理、歐洲和北美業務負責人以及總部財務等四個關鍵位置上,引入了具有國際化經驗的職業經理人。
不過,平板電視供應鏈管理是擺在梁耀榮面前一道艱巨的障礙。平板電視顯示屏等核心元器件的采購都需要一定周期,一旦預測落后于市場的增長,幾乎再無機會臨時增加生產。
梁耀榮已將原來的全球研發中心分成了“產品研發”和“技術項目質量管理”兩部分,以改善產品上市時間和質量。同時,把原來的全球運營中心分為“全球制造”和戰略采購供應鏈管理兩部分,以提升制造水平并加強與戰略伙伴及客戶的接口。此外還成立了新產品和業務戰略部門。
一位TCL前高層評論說,李東生在彩電業務上已經試過了所有的方法和人,TCL內部的、麥肯錫的,都未能力挽狂瀾,多番試錯后再引入梁耀榮,已是“背水一戰”。
北美:下一個歐洲?
梁耀榮很清楚自己面臨的挑戰,他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坦言:在美國市場,CRT已基本消失,只有兩三個店還在銷售。
繼歐洲之后,北美拉響了警報。根據TCL多媒體年報,其在歐洲銷量為85.2萬臺,比2006年大幅下降50.6%;北美為167.3萬臺,比上年大幅減少45.1%。北美市場下滑的原因與歐洲類似,但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清楚表明,TCL仍未得窺LCD市場的堂奧。
2007年在TCL歐洲業務重組完成之時,資本市場曾給予TCL和李東生應對危機的能力以正面回應。“TCL集團主要虧損源——TTE歐洲公司清盤,標志TCL彩電業務整合攻堅已告一段落,2007年是TCL集團繼往開來的一年,各項業務的盈利將逐漸恢復,集團全力以赴投入向平板升級的工作中?!逼桨沧C券分析師劭青曾在報告中寫道。
不過,TCL的表現再度令市場失望。當北美市場重演CRT向LCD轉型一幕時,TCL惟一能做的是抑制虧損。
北美的問題在于供應鏈太長——新品研發和主要采購在中國,組裝和銷售在北美,一個產品推出需45天——不足以應付LCD市場需求的快速變化。在找到辦法前,TCL能做的就是借鑒歐洲重組經驗——縮小規模,維護大客戶。
重組之后,TCL在歐洲只剩下了30多人的銷售隊伍,后臺全部移回深圳,渠道篩選后只留下“優質顧客”。“2007年歐洲70%的銷售是在不超過15個顧客內實現的,”梁耀榮告訴《財經》記者,“TCL歐洲市場四季度實現了盈利?!?/p>
這給了TCL希望,TCL多媒體CEO梁耀榮在采訪中兩次強調,“這個銷售模式將在今年復制到北美市場?!钡珰W洲之道對于TCL來說,應急求生的意義遠大于長遠發展。
為了再生的轉型
扭虧或許是TCL新生的開始,但是中國彩電廠商在LCD市場的集體衰落和TCL過去兩年的挫折,給資本市場的印象不容易抹去,這為TCL的增發投下陰影。
加拿大鮑爾集團副總經理伍??Α敦斀洝酚浾弑硎荆麄兡壳皼]有計劃參與TCL增發,只有所在行業具備長期全球競爭力才會考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認為,即便摘下了ST帽子,短期內基金也不大可能馬上考慮。
不過,這些問題對于已歷經國際化滄桑的李東生只算小麻煩。相比起來,他更在意的是公司正在進行的轉型。
“TCL當年的管理和激勵體制是非常市場化的,高度強調市場營銷,鼓勵冒險精神。”TCL集團原高層對《財經》記者分析認為,“彩電、電腦、手機,哪個不是在冒險一搏當中做成的?”
這種文化造就了萬明堅、楊偉強等“強人”以及TCL的一時興盛。某種程度上,TCL的國際化也是這種冒險精神的產物,
但一連串的失敗使TCL內部開始反思?!霸陉P于海外并購投票時,我投了贊成票,現在卻不得不懷疑當初的決策。”月余前,TCL集團曾經的一位核心人士向《財經》記者坦言,“當時全球產業在升級?;仡^去看,規模和市場這些TCL曾經看重的東西,似乎并不是這個產業中最重要的?!?/p>
成敗系于一人的運作模式,在走上全球舞臺的TCL不再有效,而技術、企業文化和管理都成短板。“我們也希望培養人才,但怎么留住呢?我們希望獲得市場,卻連國內市場都要丟了。我們也希望獲得技術,但是有價值的技術別人肯給我們嗎?”該人士在一串自問自答之后戛然而止。
作為TCL集團的單一最大個人股東,李東生不能輕言放棄。剛過“知天命”之年的李東生,不再提“超越”二字,惟希望用未來的十年時間縮小企業競爭力與跨國企業的差距。“以前是拼的精神,現在是要建立一種理性的、有效的管理體制。預算管理要成為整個業務管理的基礎?!崩顤|生告訴《財經》記者。
對于2008年的目標,李東生謹慎提出:經營效益要有明顯改善,經營收入要有明顯增長,經營效率要有明顯提高。
這個目標難度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