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轉型時代,尋求法律與道德的動態均衡將是社會穩定以及倫理良性整合的最緊要問題
在胡紫薇事件和姜巖事件中,胡紫薇和姜巖都獲得了社會的同情,大量的案例也都是女性作為受損方獲得更多的同情。在日常的社會新聞報道中,因婚外情導致的類似糾紛甚至更為嚴重的暴力事件,也都成為當今尋常巷談。
顯然,怎樣保護婚姻家庭在當代中國已是一個引起廣泛關注、值得探討的嚴肅問題。
配偶權是基于合法婚姻關系,在夫妻雙方之間發生的、由夫妻雙方平等專屬享有的要求對方生活陪伴、鐘愛、幫助的基本身份權利。配偶權包括夫妻姓名權、住所決定權、同居義務、貞操忠誠義務以及日常事務代理權。
上述配偶權中的同居義務與貞操忠誠義務就是配偶中另一方的權利,因為婚外情而導致婚姻破裂,至少從表面看,婚姻結束的原因在于其中的過錯方違背了婚姻忠誠義務,損害了對方的配偶權,導致婚姻破裂。
在如何保護配偶權問題上,目前主要都集中在同居權和忠誠權的實現上。由于大量的案例表明,配偶一方損害對方的配偶權往往與第三者相關。今年“兩會”期間得到社會廣泛熱議的“周紅玲議案”,代表了社會上相當一部分人的看法。
婚姻家庭關系屬于人們的私生活范疇。一個健康的社會,其私生活領域往往有較大的自由度和自治能力。從一定程度上說,私生活的自由度和自治程度與社會健康程度成正比。
刑法屬于公法范疇,是人們將部分權利讓渡給國家以后,國家代為履行本天然屬于公民自己的保護權,以保護人們權利不受犯罪侵害的一種法律手段。這種法律手段的使用有一些前提條件,第一,個人難以實現這種權利保護,也難以在權利被侵害之后及時有效地校正;第二,社會自治能力有限,在其自治能力之外的權利保護,由國家提供;第三,其權利保護的性質是涉及犯罪行為之后的權利校正,由國家執行更有利于公共利益,更有利于震懾犯罪行為。
一般而言,刑法所要保護的權利,往往從公共利益的角度看待,而不是從私生活利益角度看待,雖然某些條文也與私生活角度密切相關,但它通常是針對私生活中的直接犯罪損害行為,例如對重婚罪、強奸罪、虐待家庭成員罪的刑事處罰等,這實際上依然是公共利益的角度。
1994年1月12日,民政部發布了新的《婚姻登記條例》,其中第二十四條規定將事實婚姻制度取消,這對于當時以及后來的社會影響,從總體上說是正面的。
第一,人們的私生活自由度增大,同居關系不再被認為是婚姻關系,更有利于保護人們在婚姻之前以及婚姻解體之后其他的共同生活選擇權;
第二,減少了國家介入公民私生活的深度與廣度,國家權力恰當的自動限縮,是公民社會成長的一個必要條件;
第三,“清官難斷家務事”的尷尬和權利不穩定狀態的程度大大減輕,提高了公民對自己行為負責的能力。
不可否認,這一政策在給社會帶來正面影響的同時,也給社會帶來一些負面效果,其最嚴重的方面即允許隱性的重婚存在,重婚罪找到了最好的庇護所。
那么,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當代中國是一個如社會學家孫立平先生所謂的“斷裂”社會,在市場經濟逐漸取代舊有命令經濟的過程中,原有統一價值觀在瓦解,新的價值觀卻尚未有效確立,隨之而來的是倫理觀念的大裂變,它意味著各種各樣的價值觀、倫理觀都在生生滅滅,相隔幾十年互不認同的大量觀念同時糾結在一起。舊的倫理觀有些保留下來,有些在衰亡,有些則被徹底淘汰。熟人社會的逐漸解體,陌生人社會的逐漸興起,都使得價值觀、倫理觀在整體效應上向著更為寬容和更為要求自律的方向發展。
在這一過程中,性觀念、婚姻觀念也在發生著天翻地覆的變遷,“包二奶”現象正是這一過程中最“正常”的反常現象。
所謂正常,是指私生活領域,政府不再具有無遠弗屆的管轄權,人們的床笫之事不再變得那么容易遭受外界干涉,它意味著社會觀念中對他人私生活的寬容態度,這無論如何都是社會的進步。
所謂反常,是指“包二奶”現象確實公然大行其道,許多官員、富商常常以此公然炫于人前,許多被包養的婚外女人也以此自喜,不以自恥(具體的特殊情況另說)。這并非因為中國社會已經寬容到對此完全接受,或者對這些現象熟視無睹的地步,而是當事人自己對于侵犯他人的配偶權并無半點羞愧之意,這是一種社會道德淪喪的表征。
這一正常與反常所呈現的張力,正是一個國家和社會現代化轉型過程中的倫理陣痛。除了無法立竿見影的教育以及社會輿論需要去軟性解決此問題,在規則領域,法律到底能起到多大作用?起什么樣的作用才是最合適、合理的?
前文已經談到倫理“斷裂”問題,實際上在婚姻家庭關系中,目前許多“包二奶”現象,往往與當事人原婚姻的非理想開始有很大關系。改革開放之前,由于人們生活本身的相對艱難,以及社會交往的扭曲,大量婚姻的締結往往不是夫妻雙方完全自由而理性決定的產物,這種情況在這30年中雖然越來越向好的方面轉變,但依然普遍延續。再者,無論是家庭中還是學校里,中國向來缺乏正常的情感教育,這一切也都對每個人未來的婚姻埋下定時炸彈。在家庭艱難的情況下不容易爆發的夫妻危機,當經濟條件能夠滿足婚外感情以及性生活的時候,再加上社會交往的日漸頻繁、社會觀念的日漸開放,人性的脆弱決定了婚外情必將大量發生。而那些在生育方面有性別歧視的觀念以及種種虛榮的性生活觀念,也決定了“包二奶”現象應運而生。
對法律有清醒認識的人都知道,任何一個健康的社會都需要法律,在1949年以后沒有法律的數十年里,中國人所經歷的痛苦至今還記憶猶新,因此沒有法律是萬萬不能的。但是僅有法律也是萬萬不夠的,法律是有限的,不是無限的,如果一個社會完全依靠法律,法律即變為食人魔獸,最終法律也將崩潰。因此,在轉型時代,尋求法律與道德的動態均衡將是社會穩定以及倫理良性整合的最緊要問題。
具體到“包二奶”現象,如何運用法律手段去調整,去保護正常的婚姻家庭生活,倡導健康的婚姻家庭倫理,就需要十分具體的考量。我們很難完全理直氣壯地說,“包二奶”現象完全純屬私生活范疇——畢竟它在蠶食著整個社會健康的家庭倫理關系,侵犯不少人的配偶權;但我們更無法一口咬定,這事該讓國家權力長驅直入——我們還需要考慮私生活自身的尊嚴,它涉及每個人的尊嚴。
是否讓刑法去規制“包二奶”現象,要拿出答案絕非易事。
作者為本刊法律部首席法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