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國債的首次付息未按期完成

2月28日,是財政部發行15500億元人民幣特別國債后的第一個付息日,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下稱中投公司,CIC)應該在這一日期前,支付給投資人首期利息。但是,由于牽涉到人民幣與美元的匯兌損失問題,目前的付息工作仍未完成。
從2007年8月29日到12月17日,財政部先后分八次發行了15500億元人民幣的特別國債,利息從4.3%-4.69%之間,期限為10年和15年兩種。按照當時美元與人民幣的比價1∶7.75,向央行購買了2000億美元外匯儲備,注資成立中投公司。
按照國務院的要求,發債的成本由中投公司承擔,因此中投公司每年的資金成本在5%左右。中投公司董事長樓繼偉曾經說:“按照2000億美元的規模計算,如果按工作日算,平均每個工作日要賺3億元人民幣。”
中投公司的資本金是以美元計價,但是特別國債的利息則是以人民幣計算;而從去年8月到現在,人民幣已經升值了7%左右——到底應該誰來承擔這部分匯兌損失?
此前,財政部在與國家外匯管理局(下稱外管局)進行收支核算時都不考慮匯率的變化,完全以外匯計價,這樣外管局就不需承擔人民幣與美元的匯兌損失,也不會獲得這部分收益。
但消息人士稱,財政部在這次付息前要求中投公司用人民幣支付利息,而且是一次性支付15500億元特別國債的首次六個月利息。
以2月26日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7.15來計算,這意味著中投公司將承擔的匯兌損失,按照第一次6000億元人民幣的發債規模計算,僅半年時間,匯兌損失將高達1.44億美元。
進而言之,如果再提前支付剩余9500億元的利息,提前一至四個月支付的利息也接近2億美元。
對于主權基金是否承擔匯兌損失,摩根士丹利分析師首席貨幣經濟師任永力(Stephen Jen)認為:“對于如何統計主權財富基金的收益率,有幾種算法,一種就是以外幣計算,其實本質是保持并且提升你的海外購買能力,對于中國這樣一個全球化的國家而言還是很重要的,因為很多東西是要海外購買的。”中投是應宏觀政策的需要而設立,不應負擔匯兌損失,且“國債付息等于是從國家的這兜到那兜,短期付息也不應成為中投的資金壓力,否則會扭曲中投進行長期投資的目標和行為。”一位投行資深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