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觀念是具有根本重要性的,那么,在不同文化傳統之內,必定可以找到那一觀念的要素。而且,一個觀念,只要它具有根本重要性,它的內涵和外延就必定早已被它所在社會的歷史極大地豐富了,以致它必須是一個復雜的觀念。
我不能想象也不能贊成有所謂簡單的“自由”或簡單的“民主”。雖然,有些人或許會爭辯說:民主可以表達為一套程序,它甚至可以是符合某種事前達成共識的正義原則的程序。但是,我們必須考慮任何一套程序在特定人群及其傳統內實施時可能發生的成本。事實上,許多源自西方社會的行之有效的程序,在中國社會屢屢失效,因為政策制訂者沒有考慮到與本土文化密切相關的制度費用。
所以,我們應當尋求的,不是完全照搬其他文化傳統里被認為成功的觀念,而是尋求這些觀念的基本要素在我們自己文化傳統里的表達——所謂“文化表達”。
就“民主”這一核心觀念而言,它的第一項要素是“個人權利”,其次才是“程序”,最后,當然是與它不可分離的“自由”觀念。
以“民主”觀念的第一項要素為例,在中國社會,如何界定每一個人的權利?有效的界定必須是成本足夠低廉從而可實施的。這樣的權利界定只能是社會博弈過程本身。特別重要地,這一過程的出發點(所謂“Status Quo”,可譯作“既得利益格局”)是深植于中國歷史和文化傳統之內的。我們知道,政府應當做的,是鼓勵和保護那些根據自己的權利意識自覺維護和爭取個人權利的公民。可是我們不知道,政府應當界定怎樣的個人權利——從立憲到經濟、社會以致家庭內部各種情境之內的權利。
于是,在上述前提下,中國文化傳統內的民主觀念的表達,除具有路徑依賴性外,還必須具有主動設計的因素。這里,制度創新的基本原理是鼓勵和保護各種制度之間的競爭,因為當社會被某一獨占性的制度“壟斷”了資源的時候,它的創造力和它對變動環境的適應性便會枯竭。注意,這一原理的實質是鼓勵和保護各種思想觀念之間的競爭。民主,只在這一意義上“是個好東西”,盡管它其實只是一個“不太壞的”東西。
作者為本刊學術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