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外交大臣大衛·米利班德在訪華最后一站接受《財經》專訪,他說:“孤立中國將給全球化的進程帶來難以預計的災難,這樣做太危險”
2月29日,北京大學。42歲的英國外交大臣大衛·米利班德(David Miliband)在這里作了一場主題為“政治與全球化”的演講,作為他五天訪華行程的終結。
大衛·米利班德是在2月24日抵達香港的,隨后又訪問了上海、重慶和北京共四個城市。2008年是中國的奧運之年,對中國具有特別的意義,這也給不同的國家提供了不同的角度,來觀察和研判全球化背景下中國在世界上的行動方式。
米利班德到訪中國之際,國際上正有將奧運政治化的暗潮。比起兩月前到訪中國的英國首相布朗,這位英國30年來最年輕的外交大臣傳遞了更明確的信息:“孤立中國將給全球化的進程帶來難以預計的災難,這樣做太危險。”
故此,米利班德將此次訪華定位為和中國共同探討民族國家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尋找新的角色。他說:“英國不會抵制北京奧運,相反會祝賀北京奧運。”
以此相應,米利班德在北京大學演講的主旨是:為了應對氣候變化、次貸危機傳導等全球化威脅,以及打破保護主義、建立開放的世界經濟體系,世界需要“負責任的主權國家”——這是米利班德在離開中國前最后一刻公開提出的一個新詞匯。
2月29日下午,結束北大的演講之后,在北大英杰交流中心外的草坪上,米利班德接受了《財經》記者的專訪。
就“負責任的主權國家”,他對《財經》記者闡述說:“世界需要中國成為負責任的主權國家,所以,應該接觸中國,而不是孤立中國;不應該期待一個主權中國退出全球化的進程,相反應該讓其更有責任感地在世界發揮力量。”
“負責任的主權國家”和美國副國務卿佐利克曾經提出的“負責任的利益攸關者”,有著些許類似。米利班德將“負責任的主權國家”明確指向在相互依存的世界中作用正不斷變化的民族國家,其用意在于區別在含義上有時難以界定和理解的“利益攸關者”。
具有政治哲學專業背景的米利班德,素有 “工黨智多星”“點子大臣”之稱。《泰晤士報》曾如此評價他:“米利班德作為外交大臣的強項之一,就是他愿意在某些時候從每日的會議和簡報苦差中抽身,重新審視戰略概念和國家目標。”布朗任用米利班德為外交大臣,正是希望此屆內閣能在外交事務上有所作為。
米利班德認為,無論英國還是中國,如今都面臨三個挑戰:一是保護主義,這成為一種政治誘惑;二是氣候變化,這對每一個人的安全和國家的繁榮都構成了很大的威脅;三是在維護秩序方面,有些國家要么太弱,要么就太強,以致于威脅到鄰國的安全。
“我希望世界上所有國家,無論是英國還是中國,都應該成為負責任的主權國家,共同抵制保護主義,聯手抗擊氣候變化,從而使我們能夠更多地從全球化中受益。”他說。
與佐利克將“利益攸關者”主要用于勸誡中國肩負國際責任的做法不同的是,米利班德亦用“負責任的主權國家”來說服英國國內,讓英國作為負責任的主權國家,通過更加拉近與歐洲距離的方式,來抵制歐洲大陸的保護主義情緒。
“負責任的主權國家,意味著我們應該抵制保護主義的力量。我們必須確保貿易障礙的破除,在英國國內、在歐洲繼續促進開放貿易和開放投資。”米利班德說,“這方面,我們需要中國的幫助來贏得世界上其他國家對自由貿易的支持。”
目前,旨在進行歐盟機制改革的《里斯本條約》,正交付歐盟各成員國審議。由于存在來自保守黨和部分工黨后座議員強大的反對,英國是審議風險最大的國家。
對于志在改變英國和歐洲大陸以往那種疏離關系的布朗內閣而言,《里斯本條約》成為布朗內閣能否說服國內接受其歐洲戰略的首次檢驗。
對此,米利班德說:“英國也應該以更負責任的態度,積極介入歐洲事務,抵消歐洲大陸主張貿易保護的聲音,英國樂見一個態度和立場更加平衡的歐盟,這樣才能在今后的能源、氣候變化等全球化議題下更有作為。”
米利班德信心十足地表示:“英國上院和下院將會順利審議通過該條約。”
相比首相布朗穩練謹重的作風,米利班德帶給人的是一股別樣的清新之風。他是英國乃至世界上少有的開博客專欄的政治家,文字理性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