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心理預期的惡化是A股本輪調整最核心的原因,但預期的基礎并未發生根本改變
上證指數2006年上漲了112%,2007年上漲了104%,今年以來則下跌了21%。特別是2月中旬,被視為牛熊分界的年線也被擊穿,關于中國股市是“牛市下半場”還是“熊市上半場”的爭論紛紛出現。
不過,簡單以下跌幅度和技術指標來判別牛熊轉化并不合適。即使是在成熟市場的牛市過程中,也存在著大幅波動和調整。例如,美國在1942年-1946年、1957年-1961年和1982年-1987年的牛市過程中,都經歷了大約20%左右的回調。臺灣、日本更經歷過接近40%的短暫回調。所以,跌幅不是關鍵,關鍵在于牛市的基礎是否依然存在。
過去幾個月可謂股市的多事之秋,先有次貸危機和雪災的影響,后有再融資傳聞引發的震動,但這些促發市場下跌的諸多事件,并不能成為決定牛市方向的核心因素。
例如,今年2月再融資成為影響市場的主要因素。人們深深陷入對再融資的恐懼當中,幾乎是逢“再”必跌。然而,去年市場也曾經歷過再融資風潮,但當時卻并沒有因此受到負面影響。再融資顯然不是導致牛市結束的原因。金融資產價格是風險因素決定的,而不是資金供求決定的。
如果當前發生的諸多事件并不是決定市場走向的根本因素,那么,是什么導致本輪市場的大幅調整呢?或者說除了上述事件,在過去幾個月的調整中,還有什么東西發生變化了呢?那就只能是投資者心理預期的惡化,包括對未來中國經濟、公司業績、市場估值等一系列關鍵判斷的改變。
這種改變導致了對A股信心的喪失,導致了資產風險溢價的提高。這才是A股本輪調整最核心的原因,而其他事件充其量是觸發因素。
但從根本上看,人們預期的基礎發生變化了嗎?我們的判斷是,2008年各類經濟指標都會從2007年的峰值上回落,但并不意味著基本面走壞,人們對宏觀調控的擔憂可能是反應過度了。當然,解鈴還須系鈴人。未來市場能否回轉,還取決于投資者市場信心的恢復、投資共識的重建和對經濟預期的修正。
從宏觀經濟走向看,雖然2007年中國經濟增長處于峰值位置,此后經濟增速會和緩回落,但依然將保持高速平穩的增長。當前支撐中國經濟繼續增長的因素依然充分。
首先,經濟結構在不斷優化,擴大內需的戰略初現成效。去年消費對GDP的貢獻首次超過投資,初步估計,在11.4%的GDP增長中,消費、投資、凈出口分別拉動4.4、4.3、2.7個百分點,而今年內需對國民經濟的拉動作用將更為明顯,這是經濟持續增長的基礎。
其次,經濟增速不會出現大幅滑落。政府換屆、“奧運景氣”將有力地推動經濟發展,并對沖外部經濟減速對國內增長的影響。
第三,支撐中國經濟成長的長期因素依然存在,如城市化、人口紅利及消費結構升級帶來的長線機遇等。
從企業盈利和估值看,過去五年國有規模以上企業利潤年均增長30%,2007年工業企業利潤占GDP比重達到11%。由于今年預測工業企業利潤增長依然高過名義GDP增長,整體經濟的盈利能力(企業利潤/GDP)還會進一步上升。而近兩年上市公司的盈利增長也在40%-50%,2008年上市公司整體業績雖然增速減緩,但預計業績增速仍達到30%。一直被詬病的中國股市高估值也得到了緩解。去年年初的滾動市盈率是23倍,去年三季度最高曾經一度上升到40倍。但隨著2008年預期業績增長和近期市場回調,當前滾動市盈率又回到了一年多以前的原位,估值回落為未來牛市延續預留了空間。
另一個影響人們預期的因素是宏觀調控。我們判斷,未來的政策取向更可能是構建“緊貨幣”和“松財政”的政策組合——從緊貨幣政策控制通貨膨脹,適度寬松的財政政策對付經濟下滑的威脅。
據一位央行負責人的表述,預計2008年銀行貸款增長率低于2007年。那么,低于2007年16.1%的信貸增長率就可以理解為“從緊”,這樣的限制與2007年相比并不苛刻。因此,對銀行業并不構成利空。而寬松的財政政策方面,通過減稅、發行國債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和刺激消費等,更能促進內需增長。
當前與2004年宏觀調控時期有兩點相似,即都面對著經濟減速和通貨膨脹,但這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滯脹。第一,經濟增長大趨勢沒有改變;第二,可控的通脹只改變了利潤分布,而不是惡化盈利。我們判斷,當前市況下得益于漲價因素的內需型板塊會保持強勢,而隨著未來通脹趨緩和GDP增長延續,以銀行、地產、鋼鐵、機械為代表的周期性股票的長期價值,將重新得到機構投資者的認可。
作者為中信證券董事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