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相對邊緣化的大宗商品,遇新增供給匱乏、各國通脹抬升的有利氣氛,即變身為大資金資產配置組合的寵愛

數年前,高盛預測的100美元油價已經成為事實。
不僅是原油,國際商品市場上,農產品中的小麥、玉米、大豆和棕櫚油,貴金屬中的黃金、白銀,均在2月創出其價格歷史新高或近20多年來的高位。大宗商品的炙手可熱,與美國經濟瀕于衰退、能源等國際需求趨于減弱的現狀形成反照。
2月27日,美國公布的一系列疲弱經濟數據及美聯儲主席伯南克(Ben S. Bernanke)對再度降息的暗示,將美元兌歐元匯率推入歷史性低點1.51;與此同時,紐約商業交易所(NYMEX)4月交割的原油期貨價格升達每桶101.14美元,4月黃金期貨結算價上揚12.10美元,報每盎司961.00美元,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大豆突破15美元/蒲式耳的歷史紀錄。
在全球流動性過剩的洪流中,資金在實業、地產、證券及商品之間游走,原來相對邊緣化的大宗商品,遭遇新增供給匱乏、各國通脹抬升的有利氣氛,即變身為大資金資產配置組合的寵愛。機會總是存在,留下的難題似乎只有一個:大宗商品背后的推動力能持續到何時?
衰老的供給
供求關系通常是考察一個市場的基礎,而近期的油價攀升,發生在人們預期石油需求減弱之時。
由于擔心美國次貸危機引發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國際能源署(IEA)已將今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速下調了0.4個百分點。而在2月初舉行的歐佩克(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部長級會議上,歐佩克決定維持目前的原油日產量水平不變。部分與會者還表示,如果出現顯著的石油消費減弱和庫存的增加,歐佩克將在3月5日的會議上考慮減產。
美國能源部能源情報署(EIA)的《短期能源展望》報告則稱,雖然預期全球石油消費增速將減緩,但由于剩余產能不足,石油市場在上半年仍將保持緊張。
EIA認為,雖然非歐佩克產油國供應可能明顯增長,石油供應緊張局面略有緩解,但今明兩年,作為國際原油期貨基準之一的西得克薩斯中間基原油(WTI),均價將為每桶86美元和82美元,依然高于2007年每桶72美元的均價。
南華期貨經紀有限公司期貨研究所所長朱斌認為,商品市場供需之間的新矛盾,可稱為“年輕的需求,衰老的供給”。
他提出,這一輪商品牛市與消費有相當大的關系,很大一部分消費需求來自于中國、印度等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它們與上個世紀“四小龍”的差別,在于人口基數特別大,只要人均消費增長一點,則全球消費就會很快增長。
“不得不承認,中國能源消費增量在全球能源消費增量中所占的比重非常高,而且預期消費也不弱。”一位期貨業人士作此分析。
而在供給一方,以能源領域為例,目前全球能源供應仍然主要依靠歐佩克。朱斌說,從上世紀80年代到現在,并沒有發現新的大型油田。而現有油田產能快速增長的潛力并不是特別大,面對旺盛的消費需求,原油價格的走高有其基礎。
著眼于整個商品市場,朱斌認為,“從目前來看,需求和供給都不會有太大的變化。”
與能源市場類似,資源礦產的發現越來越難,而且新發現礦藏的品質含量大部分較低,這就意味著勘探開采成本越來越高。朱斌舉例說,與90年代的開采成本相比,現在銅的開采成本已經翻了一番。
農產品的需求變化較之原油,要明顯得多。聯合國糧農組織2月13日發表的《農作物展望和食品狀況報告》稱,盡管上一季世界糧食生產創紀錄豐收,但因庫存下降,而需求保持強勁,國際糧食價格仍然面臨上升壓力。
目前,隨著生物燃料的開發,玉米等產品又多了能源產品屬性,需求顯出剛性。
美國農業部首席經濟學家約瑟夫格勞貝爾(Joseph Glauber)2月21日在2008美國農業論壇上透露,預計今年美國用于制造乙醇的玉米將占玉米總產量的31%,而去年這一比例估計為25%。他認為,乙醇產能提高的同時而玉米產量預期下降,這有可能會將玉米價格推到更高的位置。
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報告透露,2008年1月,世界小麥價格比一年前上漲了83%。此前,糧農組織估計,未來十年內,一些結構性因素將把大宗農產品價格平均水平推高20%至50%。

硬資產:通脹中的沖浪板
不難發現,商品價格上升往往與美元指數走跌同行,現在又與各國通貨膨脹抬高相伴。
去年下半年以來,美國次級抵押債危機擴散,美國經濟增長越來越顯現疲弱之勢。面對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金融市場信貸環境不斷收緊,美聯儲將抵御經濟下行風險置于決策之首,連續降息,將聯邦基金利率推低至3%的水平。
面對如此情形,美元對其他主要貨幣不斷受壓。2月26日,美元對歐元已跌破1.50關口,創下歷史新低。與此同時,美國通脹水平明顯爬升。美國勞工部2月20日公布,1月美國消費者價格指數(CPI)環比上升0.4%,同比上漲4.3%,剔除能源和食品影響的核心CPI環比上升0.3%。
通脹在歐元區更嚴重。1月歐元區物價指數HCPI創下了近14年的高位,3.2%的同比漲幅遠超歐洲央行的“警戒線”。中國和印度經濟同樣面臨通脹威脅。
美聯儲不斷降息的后果,是以美元計價的能源和農產品價格得到提升,而國際通脹上升,則給了商品投資更充實的理由。
南華期貨研究所所長朱斌稱,自2002年起,美元出現系統性的、長期的貶值趨勢,它由美國的經濟結構所導致。“美元貶值也是此輪商品牛市的背景。”他分析,美聯儲降息后資金成本進一步降低,流動性過剩和通脹預期可能增加大宗商品的吸引力,甚至于很多養老基金都把商品當作資產配置的選擇。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商品的價格上漲。
在物價爬升過程中,能源、工業原料、農產品等與商業地產一樣,成為投資者選擇的可抵御通脹或價值與通脹同步的硬資產(hard asset)。
高盛大宗商品研究主管杰弗里科里(Jeffrey Currie)向《財經》記者表示,在不同的商品之間,價格壓力可能相互傳遞。目前市場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如果說前一個階段價格壓力是在能源類商品之間轉移的話,那么,現在可能意味著更廣泛的商品集合。
一德期貨分析師邱菡儀認為,商品市場的這種價格發現功能正是體現了對通脹的預期。美國1月生產者價格指數(PPI)和CPI的走高,似乎說明,從原料、產成品到最終消費品,其間的環節都在面臨著上升壓力,而通脹預期的加強又反作用于商品價格。
由于貿易品多數為國際定價,中國也感受到了輸入型通脹的蔓延。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哈繼銘分析稱,作為原材料凈進口國,中國PPI易受到國際價格傳導。最近四個月中國進口原材料名義值不斷走強,仔細觀察則可發現,原材料的進口量并未出現顯著上揚,主要是價格快速上揚。
未知的后天
“除非世界出現非常大的麻煩,否則,商品市場的牛市還不會結束。”商品市場的長期多頭詹姆斯羅杰斯(James B. Rogers)在郵件中告訴記者,“可能促使油價下跌、并保持油價下跌的那些供應來自何方?如果有,我們也可以向其投資。”
他相信,從1999年初起步的商品牛市,還可能持續15年甚至更長。
美林在一份研究報告中稱,基于供應方面的限制,2008年商品市場仍將保持景氣。鑒于新興市場國家經濟有望保持堅挺,而國際商品市場的新增需求更多依賴于新興市場國家的需求增長,同時也由于這些國家貨幣升值和國際流動性過剩,商品價格并不會受到太多打擊。
回歸到供給的可能增加,朱斌認為,只有替代能源真正出現,才能緩解能源供應。對于金屬市場,如果價格沒有漲到一定的水平,則不足以刺激新的勘探和開采活動。
他表示,很多人認為商品有泡沫,那是因為目前的價格已經超過了以前的名義價格。“其實,換一種眼光看,這個價格并不貴。現在的100美元只相當于70年代的二三十美元。在通脹背景下,原油的實際價格還低于70年代末的最高價。”
中期期貨副總經理許諾坦承,國際商品價格高企,炒作成分相當大。在次貸危機影響下,尋找機會的投資資金借庫存下降等因素進行炒作。
“目前的商品價格,相對歷史上來說都偏高。”經易期貨副總經理、北京期貨商會副會長曹勝向《財經》記者表示,未來發生問題的因素,一是美元走勢,一是需求變化。而目前還看不到美元的逆轉。
2月28日,《財經》特約經濟學家謝國忠在《財經網》撰文提出,大宗商品是最后的泡沫。衰退是抗擊通脹的必要成本時,這一泡沫就將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