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通貨膨脹仍為中國經濟首要風險
“中國經濟觀察”報告會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
2008年2月24日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易綱認為,雖然美國次貸危機深化以及國內雨雪冰凍災害令國內外情況有所變化,通貨膨脹仍然是今年中國經濟面臨的首要風險,應全力以赴防止通貨膨脹。
易綱表示,今年將密切監測貨幣供應量的增長,落實從緊的貨幣政策。央行將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控制貨幣信貸過快增長:繼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并搭配上調存款準備金率的方式,大力對沖流動性;繼續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增加匯率彈性;通過窗口指導和道義勸說,引導商業銀行合理控制信貸投放。
他認為,從緊的貨幣政策是適當、適度的,不存在因調控過度致使經濟下滑的風險。預期今年GDP增長在10%左右,預計M2的增長率會在16%,銀行貸款的增長率會低于2007年的增長率。因此,2008年的通脹將被控制在一個可接受的范圍內。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宋國青表示,應堅決控制通貨膨脹。他分析,通貨膨脹是貨幣供應猛增的結果。自2006年下半年開始,對其他金融性公司負債中未計入廣義貨幣M2的部分迅猛增長。
此外,銀行擴大了額度外信用,顯示出銀行有很強的擴大貸款的動機,增加額度外貸款也有相當大余地。控制通脹惟一并且簡單的選擇是緊縮貨幣供給。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周其仁認為,在價格管制中,對產出的上限管制和對投入的下限管制,是一個糟糕的組合。因為它更抑制生產的意愿,從而在給定的貨幣形勢下加劇供不應求,加劇并延長通脹預期。他建議,應堅決放棄目前“松貨幣供給、緊價格干預”的政策組合,選擇“釜底抽薪緊貨幣、松動價管促生產”的相反組合。
(詳見《財經網》www.caijing.com.cn“每日要聞”)

宏觀
宏觀調控認識須撥亂反正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部 魏加寧
“改革開放30年之宏觀調控:回顧與反思”
國研網
2008年2月21日
經濟過熱時,有關是否要加強宏觀調控的爭論就會迅速升溫。但什么是宏觀調控,卻眾說紛紜。有人說宏觀調控就是總量控制,有人說還包括結構調整,還有人把微觀干預也說成宏觀調控,甚至將政府的經濟管理職能(如環保/市場準入)等,也統統稱做宏觀調控。
其實,早在1985年的“巴山輪會議”上,中國經濟學家就已經認識到,所謂宏觀調控就是總量控制,由政府控制總量,市場調節結構。具體而言,就是政府通過價格杠桿,借助市場機制來調整結構,而不是政府直接去“關、停、并、轉”。但是隨著宏觀調控的反復加強,現在有些人反而搞不懂什么是宏觀調控了。
中國經濟不協調表現
摩根士丹利公司 斯蒂芬·羅奇
《國際經濟評論》
2008年1月-2月期
中國經濟中的不協調主要表現在,地區化的、分散的經濟和財政活動很難被中央的經濟政策所控制。這種趨勢帶來的后果,突出表現在控制固定資產投資時宏觀政策的相對低效性。中國的消費確實在大幅增長,但GDP增長仍然主要是通過行業投資來推動的。
這類似于20世紀60年代的日本,日本當時即是一個投資型的社會。但日本是為了彌補“二戰”造成的損失,重點采取了基礎設施證券化的手段。
中國資本市場卻不健全,缺乏這樣一個公司債券市場。中國需要進行更大幅度的資本市場改革。
政策
中國出口升級原因
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 王直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 魏尚進
“中國出口緣何升級?”
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論文
2008年2月
中國的出口行業技術附加值程度正日益深化,從而引發許多發達國家對中國在勞動密集型產業以外競爭力不斷提升的擔憂。
研究發現,這一現象的關鍵原因在于人力資本進步和對高科技開發區的稅收優惠政策;而加工貿易和外商投資企業,并未對中國與高收入國家出口產業結構發生重疊的現象發揮很重要作用。
不過,另一方面,加工貿易、外商直接投資企業和高科技開發區都顯著促進了中國某些出口產品單位價值的提升。研究結果表明,中國出口業的總體結構已開始日益接近于美國、歐元區及日本等,并且出口產品的單位價值也在不斷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