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光遠一段說法的不同意見
(《財經》2008年第2期“為鄧小平起草講話稿”)
在貴刊今年第2期于光遠的《為鄧小平起草講話稿》一文中,于光遠說,我們的爸爸胡喬木“與起草這個講話稿并沒有直接關系”,在鄧小平為起草講話稿進行的“這幾次談話中我沒有見過胡喬木”。這不是事實。
在2004年出版的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寫的《鄧小平年譜》(下稱《年譜》)中,對起草講話稿過程中鄧小平幾次談話的時間、參加者、內容,《年譜》有明確的記載。其中胡喬木與于光遠同時在場者有以下三次:“12月2日,上午,約見胡耀邦、胡喬木、于光遠,談在中共中央工作會議閉幕會上的講話稿問題”(第445頁);“12月5日上午,約見胡喬木、于光遠、林澗青,談在中共中央工作會議閉幕會上的講話稿問題” (第448頁);“12月9日上午,約見胡喬木、于光遠、林澗青,談在中共中央工作會議閉幕會上的講話稿的修改問題”(第449頁)。只有12月11日上午那一次談話,胡喬木因召集起草農業問題文件的會議無法分身而沒有參加。這些事實是《鄧小平年譜》的編寫者經過認真細致的調查研究后寫下的,是可靠的,可信的。
至于胡喬木“與起草這個講話稿并沒有直接關系”這種說法之不符合事實,鄧小平講話起草過程中產生的過程稿可以證明。一些過程稿我們的父親一直保存在家里,現在存放在《胡喬木傳》編寫組。胡傳編寫組副組長程中原研究員曾寫文章,做出分析:一、在按照12月2日鄧小平談話起草的講話稿抄清稿上,胡喬木作了20多處刪、改;二、在這一稿的最后一頁背面,有胡喬木用藍色圓珠筆所作鄧小平12月5日關于講話稿修改問題談話的記錄(共21行)。胡喬木記錄手跡已在《黨的文獻》1998年第6期上公布;三、在12月7日第二稿上,胡喬木作了20多處修改,寫了30多條批語:12月7日第三稿作了許多補充修改,與第二稿對照,這些補充修改大多在胡喬木加批語的地方且同批語是一致的。可見,這些補充修改是胡喬木所作,或者是起草組其他同志按胡喬木的意見所作。
胡木英(胡喬木之女)、胡石英(胡喬木之子)
編者附記:收到此信后,本刊與于光遠先生取得聯系。他明確表示,對自己敘述的真實性負全部責任。
來信所說的胡喬木留世的記錄手跡十年前在《黨的文獻》公布后,于光遠當時就確認那不是胡喬木直接聽鄧小平談話(12月5日)所作的記錄,并告知了《黨的文獻》編輯部。
另外,作為親歷者,于光遠先生曾向《鄧小平年譜》的編者如實說明了講話稿起草的全部經過,并提供了自己當時所作的原始記錄復印件。但最終并未被《鄧小平年譜》編者全部采納。
此處刊登的是胡木英等的信件摘要。全文將在《財經網》改革30周年紀念專題網頁編發,《財經網》(www.caijing.com.cn)將同時刊出于光遠保存的有關文獻復印件等,有興趣的讀者可繼續關注。
勿蹈3G舊轍
(《財經》2008年第4期“3G之上”)
TD-SCDMA,這個“中國自己的3G標準”,在經過十年的掙扎之后,其結果卻讓人尷尬:商業化進程不容樂觀,4G卻已逼到眼前。不管有關人士如何解釋當前的困境,無法否認的是,中國的3G之路無疑是失敗的。
中國3G之所以有十年掙扎至今的結局,檢討其中的的原因,也并不復雜。
一是主管部門的全方位的強力介入。主管部門放棄本應堅守的中立立場,以行政強力力推“中國自己的3G標準”,并以行政指令決定3G的運營商。主管部門這種集所有者、管理者和仲裁者于一身的角色,違背了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必將帶來強烈的角色沖突,從而使其決策進退失據,并最終導致中國的3G進程一再被延誤。這正是中國3G十年掙扎的最重要原因。
二是主管部門被TD-SCDMA“民族復興”之類的光環所俘獲,不能以理性的思維去處理問題。在諸如“自主知識產權”“中國的3G標準”“民族復興、大國崛起”“避免受制于外國人”的標簽之下,中國的3G承擔了太多不應承擔的責任。在如此眩目的光環之下,中國的3G事實上已超越了技術本身,變得不堪重負了。事實上,3G說到底無非是一項通信技術,原本不應擁有如此多的光環,承擔如此宏大的主題。
三是罔顧消費者的正當權利。在外國消費者早已輕松地享用3G技術帶來的便利時,中國的消費者卻不得不長期處于遙遙無期的等待中。這實在是對中國消費者正當權利的嚴重侵害。
目前中國的4G正在出生的前夜,如果不解決以上的問題,中國的4G之路也將迷霧重重。
深圳 魏以群
如何監管二手房交易資金
(《財經》2008年第4期“地產中介危局”)
“愈先使之滅亡,必先使之癲狂”,由深圳迅速蔓延至廣州、上海、北京等一線城市的這股“中介寒流”,一方面與去年四季度以來的中國房地產調整有關,另一方面,也是中介行業長期無序發展的必然結果。“出來混,總有一天是要還的”,粗放型、草莽式的發展必然要被市場淘汰,地產中介行業必須要進行脫胎換骨式的制度重建,首當其沖要解決的,當屬二手房交易資金的監管問題。
大約40年前,美國的房地產市場在未進入成熟狀態時,也曾經出現過中介公司挪用客戶交易資金的類似現象。為了杜絕此類事件的頻繁發生,第三方監管的模式被引入房地產交易的資金監管環節,交易涉及的資金由律師樓代為監管。后來,政府逐步出臺一些措施,允許一些持有政府認定資質的獨立的公司進入到監管行業里來。大約30年前,中介公司也逐步被許可控制和管理客戶的交易資金,但要執行非常嚴格的管理準入制度。
符合準入制度、被允許進行資金監管的中介公司,還必須成立一個獨立的賬戶,政府將對這個賬戶進行不定期的審計,以此來保證客戶的資金安全。最為關鍵的是,在買賣雙方簽字前,中介公司無法動用這個獨立賬戶里面的任何資金,這有效地保證了賬戶資金的安全性。
總之,嚴格準入、獨立賬戶和不定期審計,是美國等房地產市場較為成熟的國家,在房地產交易中對資金監管采取的主要手段。
當前中國的二手房市場正在逐步發展壯大,規范和建立房屋交易涉及的資金監管體系,是市場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維護二手房市場秩序、確保交易雙方利益的需要。房地產市場較為成熟國家的監管手段,對中國二手房市場極具借鑒意義,有關部門在政策制訂的過程中不妨參考一下。
上海 陳才
《財經網》評論精選
如何面對股市的“消息”
(《財經網》2月26日“證監會表態嚴審再融資中國聯通急澄清”)
看到過一篇關于中國股市的狀況的分析文章,其中有一條讓我倍加關注。在最近一段時間的A股狂跌中,有一些無根無據的負面利空消息對股市的下挫起到了相當大的推波助瀾的作用,類似本文中提到的聯通巨額再融資事件。
這種消息其實是無中生有,以前也發生過幾次,特別是在很敏感的時候。那篇文章質疑海外資金在全球次貸危機環境下拼命做空中國股市以彌補他們自己的損失,并列舉了很多相關證明數據。比較重要的一條是,海外基金利用中國輿論唱空中國股市,發布多種造謠消息。雖然事后當事人正式辟謠,但影響已成,大勢已去矣。
我個人覺得這個傾向值得注意。中國的散戶們是典型的墻頭草型和捕風捉影型的群體,這點對于我們的股市是很致命的。對消息的來源進行鑒別,對消息的實質進行分析,對消息的目的進行考查,應是中國股民們急需提升的重要素質!
《財經網》 網友
上市公司無休止地在二級市場上圈錢,將嚴重危害中國資本市場健康發展!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個度,要適可而止!比如:平安有意要在中國的地面上圈1600億元的巨資,具體用途又不說,這就引起的公眾的質疑和指責。在今天的時代,一個企業要發展主要應依靠自己本身的經濟實力,而不要一天到晚地兩眼緊盯著社會公眾的錢袋!
《財經網》 網友
明星的隱私權同樣應被尊重
(《財經網》2月22日“‘艷照門’的法律關系與道德關系”)
希望看到這些女明星們群起對陳冠希進行訴訟,并要求巨額賠償。這應該是事件中惟一有實踐意義的法律責任。
另外,完全贊同《財經》網的觀點,不應對這些女藝人進行所謂的法律和道德評價。首先,她們沒有任何法律過錯;其次,也不存在道德不良,只是生活方式不一樣。我們可以不再看她們的戲,聽她們的歌,但這是她們極其隱私的生活,應對其給予足夠的尊重。
《財經網》 網友
支持。畢竟是人家的私生活,別人無權干涉。該譴責的應該是那些肆意傳播照片的人。如果說藝人們道德敗壞的話,那傳播照片的人豈不是連道德心都沒有。畢竟,人家拍照片并不是為了向外傳播。現在,照片的傳播反而給社會風氣帶來負面影響。不管道德還是法律方面來講,傳播照片的人都罪不可恕。
《財經網》 網友
出了“艷照門”,所有的人都在嚷嚷,各種聲音都有,但沒有人從嚴格的法理角度說說什么是對,什么是錯。這篇文章則告訴我們從法律角度該如何看待事件本身和后續引發的種種行為,說得很清楚,邏輯很嚴謹。
《財經網》 網友
今天,如果我們不尊重別人的隱私,明天,我們自己的隱私就可能被別人侵犯。作者就事件中凸現的當代人人權意識的匱乏進行點評,非常具有普遍性和現實意義。更多人來呼吁尊重他人,這個社會的進步才有希望。
《財經網》 網友
貨幣政策面臨困境
(《財經網》2月22日“央行報告:通貨膨脹風險加大”)
人民幣升值預期及其誘發的資產價格暴漲預期,刺激投機熱錢大規模流入中國,才是外匯儲備增加過快、基礎貨幣投放量過大(所謂流動性過剩)的根本原因。投機熱錢大規模進入中國,反過來推動升值預期自我實現和更大的升值預期。2005年7月21日之“匯率機制改革”,允許人民幣匯率緩慢升值,國際收支“雙順差”所帶來的流動性過剩問題卻愈演愈烈。流動性過剩推動國內資產價格急劇膨脹(主要是房地產和股市,其他資產價格漲幅也非常驚人),銀行和金融體系整體風險大幅度上升。
盡管中國人民銀行已經動用幾乎所有貨幣政策手段(包括多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提高基準存貸款利率、大量發行央行票據以回籠貨幣),以緩解流動性過剩壓力,實際上卻收效甚微。今天中國貨幣政策最主要的困境還是:匯率持續升值預期條件下,中央銀行貨幣政策實際近乎完全失效。
《財經網》 網友
中國現在在走日本和臺灣的老路,貨幣升值,資產價格膨脹,然后通貨膨脹。央行還沒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等到膨脹10%,那就晚了。二三月肯定過8%。
《財經網》 網友
囫圇吐回的國有資產
(《財經網》2月23日“山東電力83億收回魯能集團”)
如果一個竊賊偷了別人的東西,被人發現后又偷偷送回來了,這個賊還要不要被判刑?首先,得看看這個賊是否與失主很相熟;其次看看失竊物品到底有沒有主人?真正的主人是誰?
我還能想到的是,囫圇吐出來的這批國有資產,又給了某些人玩障眼法的新機會,他們也許會竊笑不已。
《財經網》 網友
(編者注:《財經》雜志從本期起,將每期選登《財經網》網友評論。網評可自由選擇匿名或署名。署名者請注明地址,以便評論選登后寄贈當期雜志)